红果“挖角”爆款编剧,编剧工作室会被釜底抽薪吗?
11月3日,红果短剧创作服务平台宣布开放编剧自主入驻公测。区别于以往个人开白的方式,现编剧个人可在平台上自己完成“注册-认证-入驻-获得平台功能权限”全流程。
这个新政策和8月份红果的编剧政策又有了一些区别。当时红果发布了针对编剧工作室的扶持政策,鼓励个人编剧挂靠编剧工作室开白,并给予编剧工作室拉新奖励和成长激励,这些新规让很多个人编剧都开始投奔编剧工作室,期望拿到更高的保底和分账比例,逐步形成了“散修投靠大宗门”的局面。
但是红果的11月新政,以及红果编辑在小红书上捞爆款编剧的举动,似乎又在传递一个新的信号,那就是红果希望能绕过编剧工作室,直接对接更多有潜力的爆款新人编剧。这一举动,是否会对目前的短剧编剧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呢?
平台直聘爆款编剧
红果作为目前短剧行业的头部内容平台,和编剧合作的形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给个人编剧开白,第二个阶段是鼓励个人编剧挂靠编剧工作室,现在到了第三个阶段,鼓励个人编剧自主入驻。
这三个阶段的迭代,也标注着红果平台的内容生态从野蛮粗放走向了精耕细作式的管理模式。
8月份之前,个人编剧需要申请开白才能向红果投稿,整个流程要经过红果内部团队的审核,流程比较繁琐,时间较慢,很多编剧过了几周乃至几个月才能通过开白,投稿效率很低。为了提高编剧投稿的整体产量和质量,红果在8月份推出了剧本新政,编剧可以直接挂靠红果深度合作的20家头部编剧工作室开白。整个挂靠过程非常简单,编剧只要给工作室自己的个人mid,就可以立刻开白,投稿效率非常高。
这个新政策,对三方各有利好。第一,没有作品、籍籍无名的新人编剧可以通过挂靠,快速入驻红果,向红果投递稿件;第二,编剧工作室可以通过帮助新人编剧修改稿件,提升过稿率,拿到平台更多的奖金激励;第三,红果可以通过下放管理权给编剧工作室的模式,吸引大量的新人编剧,提高了平台内容的整体孵化效率,并进一步提高了红果合作内容的精品化程度。
其中,编剧工作室就像是一个高效运转的MCN机构,是平台和个人编剧之间的桥梁。编剧工作室通过教学、实操、带练,从大量无经验的新人中筛选出最具有潜力的明日之星,让他们成为自己稳定的中坚力量,也往往会从他们身上抽成,获得利润。
而11月份,红果出台的编剧自主入驻新政策,则是绕开了编剧工作室这个中间商,试图直接对接爆款编剧个人。就像是绕开MCN机构,直接挖走其中最有潜力的明星一样。这对于平台来说,是优中选优的最佳途径。
在小红书上,有位自称是红果坐班编辑的博主发布了一则“平台建联”的帖子,引来了许多短剧编剧的关注。帖子中提到:“红果自制部门小编希望和爆款编剧建联,建联的目标人群主要是近半年内上过剧查查榜单or红果榜单top10的编剧,尤其是上过红果榜9月top200榜&10月top50&热力榜top10 的爆款编剧,而且账号的角色类型需满足个人编剧,不能是已入驻编剧工作室的编剧。小编可以帮助大家更快触达平台,欢迎1V1建联合作!”
这位小编表示:“如果爆款编剧直接和平台建联,可以个人投稿红果,保底和分成完全透明,所有权益将归个人所有,分账周期也很长,不会有第三方抽成。而且剧本的保底将根据剧本质量来定,如果剧本质量高,收入肯定会比工作室高。”
还有一位没挂靠机构的短剧编剧表示,自己收到了多位红果编辑的建联邀请,先是1V1加微信之后,再给链接,申请写定制剧本。
不论是红果发布的编剧自主入驻新政策,还是红果编辑和个人爆款编剧广泛建联的行动,似乎都在印证平台希望能与更多的爆款编剧单独建联,而不是只通过编剧工作室进行对接。这意味着平台可能会收缩一部分编剧工作室的管理权,将核心的人才力量把控在自己的手中,形成平台直聘爆款编剧的管理模式,在内容生态上更加地精耕细作,从而推动多元化的精品内容产出。
对编剧工作室影响甚小
那么红果针对个人编剧的新政策,是否可能导致一批拥有爆款作品的编剧出逃编剧工作室,直接和平台建联?如果这种情况发生,编剧工作室是否会被釜底抽薪,失去核心的中坚力量?
骨朵对话了多位短剧编剧和编剧工作室创始人,他们都认为不会,而且这个政策对于编剧工作室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一位短剧编剧小林表示:“红果平台的过稿机制和账号的权重高度相关,因为编剧工作室可以批量给红果提供高质量剧本,所以账号权重高。而普通编剧的产量和质量低,账号权重也低。所以普通编剧找编剧工作室帮投,过稿概率更大,自己投递剧本,过稿概率更低。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有些编剧可以个人投稿,也会选择找工作室帮投的原因。那些该找工作室投稿的编剧,还是会找工作室的。”
另一位编剧工作室创始人John表示:”这个政策不会对我们产生任何影响,因为普通的个人编剧单靠自己投稿,过稿概率微乎其微。我们一方面账号权重高,另一方面还有责编协助,而且因为账号权重高,拿到的保底也高,所以到编剧手上的钱是和他个人投稿差不多的,编剧也会倾向于找我们合作。而且我们每月过稿的数量都在增加。”
同为编剧工作室创始人的Selina也表示:“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总会走,就算红果不出台这项政策,也会有编剧工作室合作的编剧私下和红果直接对接。但是这些对于编剧工作室是不会有影响的,只要专注做出好本子就好了,剧本好怎么样都能过。”
对于运营成熟的编剧工作室来说,这条新政策影响甚微。这大概是因为,成熟的编剧工作室要么是创始人的创作能力特别强,要么是创始人的渠道能力特别强,都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竞争力。
第一种,创作能力特别强的创始人开的编剧工作室通常规模较小,大概在十人到二十人左右,创始人自身就是爆款编剧,手下培养了一支稳定的内容团队,编剧会依照创始人的方法论和选题进行创作,资质普通的员工对于创始人的依赖较大,离开创始人对于内容的精准判断之后,很难实现有效单飞。
第二种,渠道能力特别强的创始人开的编剧工作室通常规模较大,合作的编剧能达到百人左右,创始人本身的内容创作能力一般,但是和很多承制方有很好的关系,只要剧本达到及格线以上的水平,就可以让承制方来捞自己人孵化的剧本,所以员工会高度依赖创始人的渠道关系,而自身的内容创作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也很难实现单飞。
只有一种人能在大宗门林立的局面下单飞,那就是天赋超群的短剧编剧。他们可能是8月份新一批加入红果的潜力编剧,也有可能是在编剧工作室积累了一定能力想要独立的爆款编剧,这些人才是红果核心想要建联的目标,而不再是没有成绩的普通编剧。
如此看来,红果直聘爆款编剧的新政,并非意在颠覆现有的编剧工作室体系,而是开辟了一条新人编剧直达平台的快速通道,为那些有潜力的新人提供了更透明、更自主的合作可能。
而成熟的编剧工作室也早已凭借其高权重账号、专业的责编辅助和稳定的渠道关系,构筑了强大的护城河。对于绝大多数编剧而言,依附于“大宗门”仍是提高过稿率、保障收入的更优选择。
因此,红果的此次政策调整,更像是一次精准的人才筛选战略。它并未动摇“头部垄断,底层依附”的市场基本盘,但清晰地传达出一个信号:平台正将最核心的创作力量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来赢得内容上更大的主导权。红果也许会通过引导核心人才的创作方向,来持续推动平台内容的精品化和多元化,实现优中更优的内容局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ID:guduowlj),作者:Blue,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