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面霜遭遇黑产业链
“工业垃圾制造儿童面霜”、“大批垃圾废料被做成儿童洗衣液”……近日,大量带有这类关键词的视频号频现,央视下场揭露其系造谣式起号,背后真正目的是为直播带货。
11月21日,聚美丽记者观察到央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了一则有关“网络视频声称儿童用品有毒害,实为造谣”的报道,迅速引起关注,“央视曝造谣式起号”词条在抖音上升热点已有16.5万人在看。
△截图自央视频抖音账号、抖音平台
具体而言,此次央视报道揭露了工业垃圾变成儿童面霜、身体乳及洗护用品,实则为“造谣式起号”行为,即多起网络账号通过炮制儿童健康谣言“起号”的黑产链条,目的系引流带货。
基于此,央视新闻公众号在今日下午也发布了一篇题为《工业垃圾造儿童面霜?谣言!当心这种带货套路→》的文章,揭露这类谣言背后套路是什么?真实目的又是什么?
造谣起号,儿童用品成流量密码
针对此事,聚美丽记者在微信、抖音等平台以“工业垃圾造儿童面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内容并非近期才出现,最早可追溯至7个月前,彼时,就有多个账号发布此类曝光视频,6个月前亦有账号跟进发布,1个月前相关内容持续传播,近期则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且被官方跟进报道。
△截图自微信视频号
那么,这类谣言究竟是从何处来的呢?
梳理时间线,在2025年6月,出现明确针对儿童维生素D3的谣言视频,宣称“致癌儿童维生素D3曝光,20个市面主流品牌检测只有5款达标”。此后9月至11月,这类谣言进入爆发期,10月至11月更是涌现出“覆盖90%家庭”“工业垃圾做原料”“超标40倍”等五花八门的版本,其中涉及儿童面霜、身体乳、儿童洗衣液等各类儿童用品。
△截图自央视频,上图均为谣言
聚焦此类系列事件,可以发现标题大致为“工业垃圾摇身一变成儿童面霜”,如前文所述,也不止是面霜,还有儿童身体乳,甚至是儿童洗衣液等,均被套成了造谣模板,通过传播矩阵扩散焦虑情绪,引起视觉恐慌。难道,儿童用品竟然变成了流量密码?
拆解分析前述造谣视频的相关套路,是以“面霜含致癌物”等惊悚标题,配合虚假患儿照片,伪造权威报告和夸大数据,如“有害物质超标40倍”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及大众眼球。
另据央视视频记者调查发现,短视频平台上此类相关内容扎堆,且句式模板如出一辙,核心数据却十分混乱。在消费者端,如此放大严重程度的负面内容,戳中了不少家长的焦虑神经,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类“谣言”视频评论区里几乎没有人追问信息来源,皆是担忧和恐慌情绪语言飘在弹幕及评论区。
梳理这一事件的核心手法及危害上,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
其一,通过同一模版经更换时间、地点、数据等要素进行批量传播谣言工业化生产;
其二,贩卖制造焦虑,在受众上瞄准了家长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利用AI生成虚假画面,形成造谣-扩散-收割闭环;
其三,最终目的系实现带货变现,可以发现,谣言视频的后半段通常伴有推荐其他“经检验合格”的相关替代产品,部分账号甚至跳转电商平台,从而实现流量变销量的结果导向性利益转化。
另据法治时报记者发现,这些被点名的所谓“问题产品”,几乎都是资质齐全的知名品牌。与此同时,各大官媒、地方媒体以及个人自媒体账号等都有跟进报道,进行宣传、科普及揭露、曝光事件真相。
法治时报的相关报道还指出,为骗取信任,这些账号编造“权威发声”,把权威媒体主播播报其他新闻的图片,拼接进自己的营销内容,给商品榜单冠以权威机构发布名义,可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威机构发布过这样的内容。
在央视频评论区,有网友直言:“别人一张图一堆瞎话,评论一堆就信了,身边的人一个不信”、“抹黑别人,为了卖自己那真正的垃圾货”、“禁播毁三观视频”、“网上视频就靠制造焦虑得流量赚钱”、“终于可以解决源头了,感谢”、“这次打得快,赞一个”、“早就该管管了”......
这些评论背后,也意味着,随着央视的曝光、揭露,这一造谣式起号的行为被网友看到了,而随着官方的跟进,这一乱象或会得到有效遏制。
良性竞争,严打造谣式挑动情绪
针对此类专门盯着儿童话题下手的造谣行为,多名业界专家在央视频、央视新闻等官方媒体的相关采访、曝光报道中发声:
援引央视新闻专家观点,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表示:“这类虚假信息扰乱了正常的信息生成和传播秩序,损害社会信任度,公众在面对这样一系列真假难辨的信息时,会产生群体焦虑。”
△截图自央视新闻
对于“网络谣言X儿童用品”的结合,生态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直言,将谣言与儿童话题绑定,背后藏着明确的利益算计。此类行为利用信息不对称误导公众,严重损害社会信任,平台需加强内容审核并建立溯源机制。
“营销号贩卖恐慌和焦虑情绪,不是一个账号的行为,往往是通过传播矩阵,让家长相信他们散布的信息是真实的。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获取流量,另一个是推销自己的产品,把流量直接变现。”
此外,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拆解背后行为逻辑:“这种造谣式的起号,借家长护崽心理牟利,主观恶性特别大,危害也特别重。一方面会误导家长,可能作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断。对于那些正常的儿童用品企业,又会严重损害别人的商业声誉,即使辟谣,恐怕也很难消除不良的影响。另外他伪造一些权威的素材,消耗公信力,也挤占科普空间,破坏网络生态。”
在处置措施上,谢永江认为,必须拿出针对性措施,提高违法成本,筑牢保护儿童的网络防线。
从法律及监管方视角来看,相关网络平台也应该附有监管责任,在处置方式上,“监管需要联动,建立快速核查通道,严惩一些造谣账号。平台对儿童用品相关内容是否能根据特点增加一些审核的要素,搭建一些谣言数据库,用于技术识别,增加技术识别的准确度,甚至实现全平台联合封禁。多管齐下,形成多方共治的场景。”谢永江说道。
事实上,针对造谣式挑动情绪的行为,国家、平台等层面都有在陆续行动。譬如,今年9月23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强调,各地网信部门要严格对照工作要求,加强排查处置,从严处置处罚问题突出的网站平台、账号和MCN机构,督促平台做好落实整改,各网站平台要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坚决堵塞问题漏洞,切实营造良好网络生态。
△截图自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
另外,聚美丽注意到,随着上述事件发酵,部分平台如抖音等已启动专项整治,下架相关谣言视频并封禁违规账号,此外,也有警方介入“清网”,公安部“净网2025”行动已查处多起类似案件,如上海某工作室利用AI批量生成10万条谣言并操控500个账号传播,相关人员被刑拘。
目前而言,国家、平台、专家、官媒等均已针对此事有相关发声,而随着这类谣言的曝光、被揭露,消费者应意识到在面对涉及儿童的夸张信息时,应保持审慎态度,避免轻信非权威渠道信息。
于化妆品产业而言,“儿童用品毒害论”谣言的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儿童面霜、身体乳等产品应该引起重视而不是引起恐慌,部分借夸张话题引流带货、违规营销的行为,本质是不合规的商业牟利,也会扰乱化妆品行业的正常秩序,以及破坏企业间的公平竞争格局,毋庸置疑,这类行为必然是要被打击的,只有真正的用心做好产品,才能推动儿童化妆品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消息来源:央视频、央视新闻、抖音、微信视频号、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法治时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聚美丽”(ID:jumeili-cn),作者:苹果,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