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枝甘露“固体化”,让茶饮品牌卷到冒烟

餐饮o2o媒体罗华·2025年11月21日 08:06
“网红”固体杨枝甘露能“长红”么 ?

你还在喝杨枝甘露吗?告诉你,现在流行吃杨枝甘露了!

没错,就是那个固体杨枝甘露!它到底是个啥?简单说,就是把咱们平时喝的杨枝甘露,直接‘啪’的一下,变成了一个能拿在手里吃的甜品!

用半个大芒果当碗,抹上厚厚的酸奶,再铺满西柚粒和爆爆珠……光是这颜值,就已经刷爆了小红书和抖音!

更夸张的是它的销量——茶百道上线第一天,直接就卖爆了25万份!喜茶、奈雪、7分甜这些大牌全都坐不住了,纷纷下场抢这块大蛋糕,从8块钱的尝鲜版到38块钱加了胶原蛋白的豪华版,任你挑选

所以,这固体杨枝甘露爆火的背后,到底是一门什么生意?从“喝”到“吃”这一小步怎么就引爆了整个茶饮圈的大地震?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扒一扒,这款捧在手里的“流量密码”!

01

首日狂卖25万份

固体杨枝甘露引爆品牌抢滩大战

近期,固体杨枝甘露的热度一路飙升。小红书上,与之相关的笔记已高达数十万篇;抖音上,相关话题的播放量突破10亿;微博上,多条相关词条的累计阅读量更突破2.3亿。

1、什么是固体杨枝甘露?

那么,什么是固体杨枝甘露,竟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关注?

固体杨枝甘露,是将经典液态杨枝甘露的构成成分重新组合成可手持的固态形态。通常以半个凯特芒果为底,涂抹干酪酸奶或冷萃酸奶/奶酪椰浆,再覆盖西柚粒、西米、爆爆珠等配料。

固体杨枝甘露的出现,被不少网友称赞为“简直是天才的想法”。

2、茶饮巨头纷纷入局

许多茶饮品牌也意识到这一产品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7分甜作为杨枝甘露的首创品牌,在今年立冬率先推出相关产品。他们以芒果+干酪酸奶+西柚粒等分层堆叠的形式呈现固体杨枝甘露,单份售价19元。

随后,茶百道推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尝鲜版,采用小料碗装,售价8元/份;另一个为杯装版,在基础版上叠加了多种小料,售价12.8元/份,并在全国8000家门店同步上线。

喜茶于11月7日推出了杨枝甘露冻酸奶杯,售价19元;同时推出了添加胶原蛋白肽的版本,定价38元/份,首周销量就突破了10万份。

奈雪的茶也紧随其后,推出了“捧捧杨枝甘露”,售价18元;并在华南地区推出了“爆浆杨枝甘露慕斯”,采用芒果慕斯、西柚果粒和椰奶冻的三层结构。

随着各品牌入局,杨枝甘露产品逐渐分化出几种典型版本,展现出不同的市场策略:

基础版:以茶百道的小料尝鲜版为代表,主打性价比与便捷性,售价8元;

豪华版:如喜茶添加胶原蛋白的版本,定价38元,将高端健康元素与传统甜品融合;

健康版:7分甜推出零卡糖版本,采用赤藓糖醇与植物基椰子酸奶,将热量降低40%以上;

结构创新版:奈雪的“爆浆杨枝甘露慕斯”则通过三层结构设计提升口感层次。

3、上市即爆火,销量屡破纪录

市场反响方面,杨枝甘露一经上架便表现火爆茶百道全国上市首日销量突破近20万杯7分甜在3天内售出1万份,热门门店单日销量达300份喜茶相关产品首周销量更突破10万份

喜茶某产品甚至一日之内迅速售罄,实际日销约350份,并因供不应求提前下架。

4、多行业疯狂跟进,销售也火爆

在兰州、福州等多地,夜市摊位、酸奶店和甜品店都出现了固体杨枝甘露的身影,有夜市摊位在周末一天能卖出上百份。这股热潮也从线上蔓延至线下实体,催生了消费新场景。

面对这波流量,盒马和叮咚买菜等平台没有直接售卖成品,而是上线了“固体杨枝甘露”专题页,通过集中展示芒果、酸奶、西米等所需原材料的方式,巧妙地将消费者的品尝欲望转化为购买行为,成功参与了这场流量盛宴。

甚至连海底捞也看中了这破天流量,在门店推出了相关活动,用户在海底捞门店用餐,对出暗号“捞起杨枝甘露”,就能每桌免费解锁一份。

02

切个芒果抹个酸奶,

为啥固体杨枝甘露能刷屏全网

固体杨枝甘露的走红,首先源于其产品形态的根本性转型。

传统杨枝甘露为液态,虽口感经典,但存在储存不便、易分层、口感不稳定等问题。转变为固体形态后,它不仅便于外带可作为甜品食用,还延伸至更多消费场景,适用范围显著扩大。

形态升级带来了多重核心价值

一是解决了液体版易洒漏、不便携带的痛点;

二是从被椰浆遮盖若隐若现的液体,变为原料清晰可见的固态,呈现出如“原生质感”般的真实视觉;

三是原料由配角小料升级为承载风味的主体,食用满足感大幅提升。

固体杨枝甘露的爆红,还得益于其低门槛、高创造性的内容再生产特性,完美契合了用户生成内容的传播逻辑。

基础做法十分简单:将大芒果去皮、对半切开,在果肉表面均匀涂抹冷萃酸奶或希腊酸奶,再撒上剥好的西柚果粒,并可根据喜好加入西米、波波等奶茶小料。

网络上还衍生出多种创意版本:如以对半切开的芒果作为天然容器,层层堆叠酸奶与小料制成“芒果杯”;也有用户尝试用雪媚娘外皮包裹,或以黄桃替代芒果等新奇搭配。

在原料方面,芒果、酸奶、西柚、西米等均为常见食材,成本可控。据网友分享,单份材料成本中芒果约7~8元,浓稠酸奶约5元,西柚与其他小料合计2~3元,整体成本可控制在15元以内,进一步助推其普及与传播。

除了制作简易,其鲜明的视觉表现力亦是病毒式传播的关键。明黄的芒果壳、雪白的酸奶层与红绿西柚粒形成强烈撞色,天生具备“出片”属性,极易激发拍照分享

更重要的是,新茶饮品牌的迅速跟进显著降低尝鲜门槛,并快速放大市场供给。例如茶百道于11月初发布小料复刻教程,随后正式上市固体杨枝甘露,首日销量突破25万份,有力带动全行业模仿与迭代,形成现象级消费风潮。

03

从喝到吃!固体杨枝甘露爆火,

茶饮开启“可吃化”时代

固体杨枝甘露的走红,本质上是产品形态创新的成果——通过将液态饮品固态化,赋予了产品新的功能与消费场景。

传统液体杨枝甘露的核心功能是“喝”,而固体版本则强调“吃”。这一从“喝”到“吃”的功能转变,使茶饮得以覆盖更广泛的场景,

例如作为手持甜品、下午茶点甚至轻代餐,从而有效提升了产品的消费频次与市场潜力。

这种“可吃化”演变,已成为当前饮品市场的一个重要趋势。咖啡领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不少品牌正尝试赋予咖啡“可吃”的属性。

例如,一些创新产品将咖啡与蛋挞、肠粉甚至中式菜肴结合,推出咖啡蛋挞、咖啡肠粉乃至整桌“咖啡宴”,通过将咖啡元素融入固体食物,拓展了咖啡的体验边界。

既然咖啡可以“吃”,奶茶同样可以沿袭这一路径。奶茶的固态化正是该趋势的体现。去年,社交平台上就曾流行将奶茶与小料充分混合,制成浓稠的“奶茶粥”。

这本质上是消费者自发的DIY行为,通过增加珍珠、芋圆、紫米等固体小料的占比,使奶茶具备了更强的“可吃性”。

此外,“奶茶甜品化”也是赋予其“吃”的属性另一经典路径。通过将茶饮与甜品混搭,模糊两者之间的界限。

例如,今年茶饮界将奶皮子、糖葫芦等元素与茶饮结合,创造出新的爆款。新式茶饮在产品形态、口感及小料结构上持续创新,大量借鉴烘焙与甜品元素,最终打造出能同时满足“喝”与“吃”需求的复合型产品。

其一,将经典饮品风味转移至可颂、蛋挞等烘焙形态中。

例如喜茶曾推出咖啡味可颂,以咖啡风味为主调,融合微醺酒香与红茶气息,内馅带有流动感,口感不甜腻,咖啡香气浓郁,受到咖啡爱好者青睐。

后续更在此基础上推出三倍厚抹可颂挞、黑糖波波可颂挞、爆芋泥可颂挞、芒芒甘露可颂挞及茉莉抹茶可颂挞等系列产品,均以喜茶经典茶饮为灵感,结合可颂挞的酥脆外皮与软糯拉丝麻薯内馅。

其二,直接对饮品进行解构,以原生食材(如芒果壳)作为容器,堆叠酸奶、水果粒等,重构为全新手持甜品。

固体杨枝甘露正是将传统饮品的液体结构拆解,转化为固态或半固态,利用芒果壳等天然载体,既保留水果原味,又增强趣味性与视觉吸引力,通过叠加酸奶、水果粒、奶油等多层食材,构建出口感丰富、层次分明的甜品形态。

其三,将整杯饮品直接转化为“可吃”的西式甜品,如法式布蕾蛋糕奶茶、比利时饼干奶茶等,通过茶、乳制品、饼干/焦糖等元素的综合运用,营造“甜品级”体验。

比利时饼干奶茶以“饼干×奶盖×焦糖/肉桂香”为核心记忆点,搭配比利时焦糖饼干或饼干碎,强化“酥脆×绵密×焦甜”的层次感,顶部以整块饼干或厚层饼干碎强化其“可吃”属性。

04

爆火之下藏隐忧

固体杨枝甘露面临同质化、成本、安全三大难题

尽管将杨枝甘露赋予“吃”的属性带来诸多益处,并成为未来产品差异化的方向,但固体杨枝甘露若要持续走红,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是成本与备货压力激增。杨枝甘露中的芒果需现场切割,企业因此需投入更多人力,导致人工成本上升。有员工反馈“整天切芒果,切到怀疑人生”。

此外,为营造丰富的视觉效果需使用大量新鲜芒果,而芒果价格本身较高,加上原料采购价格的波动,不少商家在投放芒果时都感到“肉疼”。正因成本压力,不少品牌对推出该产品持谨慎态度。

更严峻的是产品同质化问题。由于制作门槛较低,市场上出现大量跟风产品,导致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

配方上高度雷同,多数产品仍沿用“芒果+酸奶+西柚”的组合,缺乏新意;形态上也多为“芒果作容器,内填酸奶与水果粒”的结构,创新空间有限。

同质化加剧引发价格战,产品价格从最初的20~30元区间一路跌至10元以下。

市场需求集中爆发还导致原材料供应链紧张,尤其是芒果供应出现瓶颈,进一步加剧了成本压力。

此外,固体杨枝甘露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与需经高温烘烤的糕点不同,其制作过程缺乏高温杀菌环节。

尽管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冷加工糕点,但在4℃~60℃的“细菌危险温度带”中,常温存放的鲜切水果与酸奶极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业内人士指出,芒果泥与椰浆混合后若冷藏不当,极易滋生细菌;部分商家为控制成本,甚至将临期水果“物尽其用”,进一步放大安全风险。

已有网友反馈食用后出现腹痛、胃部不适等症状,使该产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同时,杨枝甘露还存在过敏风险。芒果性偏寒湿,是常见过敏原,且富含果酸与纤维素,过量食用可能加重消化负担。

南京市第二医院营养科医生肖瑶指出,固体杨枝甘露“冷、甜、黏”的特性,对肠道功能较弱的亚健康人群构成一定挑战。

因此,杨枝甘露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在多方面进行改进

在保持核心口味的基础上,开发如健康版、功能版等创新版本;

建立行业标准与规范,提升整体品质;

持续研发低卡、低糖、高营养配方,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小结:

这一杯固体杨枝甘露,从线上爆火到线下疯抢,看似只是一阵风,背后却是茶饮行业‘可吃化’的大趋势。

它把“喝”的饮品变成了“吃"的甜品,一下子打开了下午茶、代餐这些新场景,也让品牌的竞争从吸管直接卷到了勺子。

当然,热度之下,成本、同质化、食品安全这"三座大山"也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这阵风能刮多久,能不能从"网红"变成"长红",还得看各路玩家接下来怎么出牌。

说不定下次你逛街手里捧着的,就是又一次颠覆想象的新产品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饮O2O”,作者:专注餐饮业创新的小贝,36氪经授权发布。

+1
2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专注研究新餐饮 新零售 新消费 不定期直播分享行业动态趋势

下一篇

从2020年12月至2025年11月,经济观察报记者通过近5年时间的调查走访,试图揭开这一惊天大案里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