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来半导体材料热门概念,“光伏银浆第一龙头”冲刺港交所

华夏能源网·2025年11月19日 09:06
2023年业绩顶峰后聚和材料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11月4日,聚和材料(SH:688503)发布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发行境外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事宜。

聚和材料2015年成立以来,在银浆国产化替代中快速起飞,成立短短6年时间就超越一众行业品牌,坐上了正面银浆领域全球第一的宝座。然而,近年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发展困境。

为此,聚和材料又紧锣密鼓开启一场光伏+半导体双轮驱动的转型。对于半导体这个陌生领域,公司瞄准的还是技术壁垒极高、且为日美所垄断的空白掩模基板领域。

聚和材料此时赴港上市,一个目的就是为转型筹集资金。如能转型成功,不仅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还有望让国内半导体关键环节摆脱卡脖子状态。

但是,要实现转型也并不容易。此刻,聚和材料正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星+天合背景,奠定银浆第一龙头

聚和材料主营光伏银浆业务。2020年,聚和材料以正面银浆产品23.43%市场占有率,排名国产厂商第一位、全行业第二位。2021年,公司以正面银浆超过900吨出货量,成为正面银浆全球第一龙头,之后连续三年蝉联。

2022年11月,聚和材料在上交所成功上市。到2023年,公司的光伏导电银浆出货量达2002.96吨,成为行业历史上首家光伏导电银浆出货量超过2000吨的企业,在全球光伏正银市场占有率达到34.40%。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聚和材料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优秀的创始团队。公开资料显示,聚和材料是由三星前高管刘海东与天合星元、吴伟忠等共同投资成立。彼时,天合星元、刘海东、吴伟忠的持股比例分别为29.93%、23.76%、8.55%。

资料显示,刘海东1976年生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006年4月至2015年5月,他曾任三星恺美科材料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负责销售光伏银浆。

值得一提的是,聚和材料的创业团队和客户资源不少都来自三星SDI,比如聚和材料的CTO冈本珍范,曾担任三星SDI研发副总裁。

在刘海东的操作下,在2020年三星SDI面对市场份额萎缩退出正面银浆行业时,聚和材料以800万美元收购了三星SDI、无锡三星的光伏银浆业务及所有相关技术专利。在此前,外资企业垄断了中国九成银浆市场,买下专利的聚和材料拿到了突破垄断的“利器”。

二是天合光能等大客户的加持。

2015年到2017年,聚和材料的客户主要为天合光能。另据天合光能招股书,2017年,天合光能对聚和材料的银浆采购金额为2.24亿元,占天合光能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为1.03%。

聚和材料能得到光伏龙头青睐,与其出身关系密切。聚和材料成立初期,天合星元持股29.93%,为第一大股东。而天合星元为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及配偶吴春艳100%持股企业。

2017年底,天合光能筹备在A股上市,天合星元向江苏有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则科技”)转让全部股份,有则科技实控人吴伟忠一度为聚和材料实控人。吴伟忠正是吴春艳的弟弟。2018年,有则科技、吴伟忠等公司原股东分批次转让了全部股权,公司实际控制人才变为刘海东。

2018年和2019年,天合光能为上市一度暂停了对聚和材料的采购。这一时期,聚和材料的大客户变为东方日升(SZ:300118)、通威股份(SH:600438)等。2020年天合光能上市后,双方的供应关系逐步恢复——2021年,天合光能向聚和材料采购了6.18亿元银浆,占到聚和材料当年总营收的12.16%。

到2022年,聚和材料在A股上市时,其大客户名单囊括了通威股份、晶澳科技(SZ:002459)、天合光能、阿特斯(SH:688472)、东方日升、润阳悦达等行业龙头。上市首日开盘,聚和材料股价就冲至66元/股以上。

2023年,聚和材料营收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3亿元,相比2018年的2.18亿元,上涨超过46倍;归母净利润4.42亿元,相比五年前也增长了约88倍。

增收不增利问题突出,“双管齐下”破困局

2023年到达业绩顶峰后,聚和材料陷入了业绩增长困局。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2024年,聚和材料营收再创新高,达到124.88亿元,同比增长21%,然而净利润却同比下滑5.45%,仅4.18亿元。2025年前三季度,聚和材料再次出现增收不增利——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下滑44.86%。

不过,在银浆行业,业绩下滑的并非聚和材料一家,另一家龙头帝科股份(SZ:300842),今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近九成。

对于业绩的下滑,聚和材料称,主要是2025年以来光伏行业竞争加剧,产业链价格整体下滑所致。

总体来看,当前光伏银浆行业正承受着原材料、市场两面夹击:今年,国际白银MA5从年初的30.05元/克涨至10月底的49.57元/克,涨幅近65%,导致银浆企业利润空间缩窄。此外,下游电池组件企业推行的去银化,使得银浆的市场需求下滑。

针对如此困境,聚和材料一方面加快产品技术升级,构筑了品类丰富、迭代迅速的银浆产品体系,包括P型PERC电池主、细栅银浆,TOPCon正、背面主副栅成套银浆,HJT电池用主、细栅银浆及低成本导电浆料,X-BC电池导电银浆,钙钛矿叠层超低温导电浆料等。

到2025年6月末,聚和材料N型产品占比达96%,其中BC及HJT等新型浆料单月出货量突破2吨。无银化领域,公司用于光伏电池的铜浆产品已实现小规模出货,并可灵活匹配市场主流电池技术路线。

另一方面,聚和材料还悄然开启了战略转型,尝试建设第二盈利曲线。今年9月,聚和材料宣布,计划以自有或者自筹资金680亿韩元(折合约3.5亿人民币)收购SK Enpulse株式会社(简称“SKE”)空白掩模(Blank Mask)业务板块。

空白掩模是光刻环节的核心部件,为制造光掩模的基底材料,其质量直接决定芯片的精度和良率。空白掩模技术壁垒极高,全球市场主要被日本供应商占据。

SKE公司是韩国半导体材料零部件设备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旗下空白掩模事业部主要生产用于DUV-ArF和DUV-KrF光刻技术节点的空白掩模基板,产品已通过多家半导体晶圆厂自有产线配套验证及第三方独立掩模板客户验证,并实现量产销售,业务覆盖韩国、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SKE正在将空白掩模业务分立至Lumina Mask株式会社(暂定名,简称“LM”)。分立后,SKE将持有LM100%股权。值得注意的是,LM总资产2.56亿元,净资产2.51亿元;2024年亏损510万元。与之相比,聚和材料给出了3.5亿元交易价格,溢价高达39.44%。

图注:Lumina Mask株式会社的资产及营收情况

不过,如果从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可以由此不再被“卡脖子”这一战略意义看,溢价收购还是值得的。

聚和材料表示,此次收购SKE旗下Blank Mask事业部,一方面是公司主动响应国家“自主可控”战略方针,通过境外投资补齐国内尚未本土化的关键材料;另一方面,公司有望依托该业务稀缺性,拓展半导体客户资源,与现有业务形成协同发展。

转型挑战巨大,谋求港股上市融资破局

面对当前光伏行业的低迷状态,将业务拓展至半导体领域以打造第二增长曲线,在光伏企业中并不少见。帝科股份就于去年切入半导体封装浆料、存储芯片领域。该业务在今年上半年为公司贡献了1154.19万元营收,同比大增75%。

聚和材料选择押注空白掩模业务,基于其对这个市场的高度看好。

“根据初步调研,预估2024-2025年半导体空白掩膜基市场空间约40-50亿元。”聚和材料表示,“随着AI带动数据中心、消费电子、自动驾驶、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需求兴起,对应更高阶芯片制程的本土化扩产需求,以及多元化应用带来的芯片设计及SKU数量增加,未来国内空白掩模基板市场增长率非常乐观。”

但转型新业务,势必面临巨大的挑战。半导体材料对产品质量一致性、缺陷率控制、客户认证体系的要求都非常严苛。从光伏到半导体,是截然不同的经营逻辑,聚和材料管理团队要跨越这一难关并不容易。

聚和材料表示,公司将通过各类激励措施绑定韩国现有核心人员,以此稳固技术与运营根基,保障现有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同时将从多维度推进国产化与全球化布局,例如委派高级管理团队入驻,统筹海外业务运营等。

另外,半导体行业技术更新迅速,空白掩模业务需持续研发方能保持竞争力。而这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华夏能源网注意到,聚和材料近三年债务激增。截至目前,公司总负债已达69.84亿元,相比2022年翻了四倍多;资产负债率也从2022年的21.75%猛涨至当前的59.07%。并且,受银浆行业客户67天长付款周期、原材料囤货以及技术迭代期战略备货等影响,公司运营资本大幅增加。今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合计-34.5亿元。

在主营业务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跨界并购叠加后续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投入,无疑会加剧公司的财务压力。但如能顺利赴港上市,借助香港资本市场这一更便捷的境外融资渠道筹集资金,那么聚和材料布局新业务的资金难题就可以得以解决。

港股上市,对聚和材料来说将是关键战役。从光伏银浆龙头到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黑马,聚和材料有望在资本市场讲出新的财富增长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华夏能源网”,作者:田思,编辑:蒋波,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门票作为职业体育主要收入模式之一,正迎来新的可能性。

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