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电监管收紧,21家公司的警示灯
电力交易大厅里,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售电公司席位,如今正一批批空置出来。
浙江能源监管办一纸通报,21家售电公司被中止参与全部中长期交易品种。这已不是孤例,八月以来,陕西有两家公司因不合理抬高批发交易价格被红牌警告,山西则有8家售电公司被停牌。
监管的“牙齿”正悄然咬合。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推进,售电行业从野蛮生长步入精细化监管时代,过去那种随便注册个售电公司就能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01
监管趋严
售电市场迎来强监管时代
电力市场规则体系日益严密,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在浙江,233家售电公司被要求开展准入条件自查,最终38家公司被发现存在问题。
这些公司必须在9月30日前完成整改,否则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理。
浙江能监办的行动并非特例。山西电力交易中心也对8家售电公司采取了停牌措施。
根据山西能源监管办的通知,这些公司存在“职称人员职称证书不实、从业人员重复参保”等问题。
停牌意味着这些售电公司将失去新签零售合约、参与中长期日滚动交易等诸多权限。整改期限只有三个月,到期未完成整改的将转入强制退市程序。
陕西的案例更显示出监管对市场操纵行为的零容忍。华能陕西能源销售有限公司与华能铜川照金煤电有限公司因“不合理抬高批发交易价格谋取不当利益”被通报。
这两家公司不仅被处以红牌警告,信用评价被扣100分,还被暂停后续交易资格直至整改完毕。
02
问题凸显
售电公司面临多重挑战
售电公司作为连接发电侧和用户侧的关键环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准入条件到交易行为,从内部管理到市场策略,问题层出不穷。
在浙江,被处理的21家售电公司中,7家直接拒不报送自查材料,另外14家则在从业人员数量、固定经营场所、信息系统等基础条件上不达标。
这些简单却关键的门槛,恰恰反映了一些售电公司的草台班子本质。
更深层次的问题隐藏在交易环节。浙江能监办最近部署的非统调燃煤电厂电力市场交易异常自查工作,直指“部分非统调燃煤电厂与售电公司存在异常交易”的现象。
监管机构明确指出,部分电厂涉嫌“通过场外约定方式,在滚动撮合等交易中违规输送利益”。
陕西案例中,华能两家企业将年度火电双边协商交易中8月份的执行价格由380元/兆瓦时抬高至424元/兆瓦时。
这种行为明显违反了陕西省发改委“严禁售电公司与其他经营主体通过私下协商、场外交易等方式不合理抬高批发交易价格”的规定。
03
行业洗牌
售电市场格局重构
售电市场的整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过程中的必然阶段。随着“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的推进,售电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洗牌。
正泰安能电碳交易中心电力交易相关负责人指出,新政策落地后,售电公司整体面临“蛋糕更大、玩家更多、节奏更快、规则更复杂”的四重局面。
头部企业可依托全国性业务布局,开展大规模跨区域交易,而中小售电公司若不能在1至2年内完成系统升级,将被迫退居区域零售商或转型为服务商。
市场门槛正在悄然提高。“一地注册、全国共享”的机制,意味着售电公司需要应对更加复杂的交易品种和更短的交易周期。
电力现货市场从年度交易、月度交易为主,逐步过渡到“工作日连续开市”,对售电公司的算法交易和实时风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此背景下,售电公司的专业能力差距日益凸显。部分售电公司在批发市场“风险-收益”平衡策略上存在不足,客户结构优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深度也有待拓展。
同时,挖掘用户侧资源意识仍待提升,未能充分利用虚拟电厂等新模式创造价值。
电力交易员研修班和虚拟电厂研讨会即将开班的消息,与售电公司受罚的新闻并列,勾勒出行业转型的双重轨迹:一边是不合格者的离场,一边是幸存者加速学习。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大门正在打开,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不再遥远。
未来的售电市场,将属于那些既能把握交易节奏,又能深耕用户侧资源,既懂得风险管理,又勇于技术创新的企业。
行业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精耕细作的时代刚刚开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预见能源”,作者:赵嘉楠,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