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神话终结:十年最差成绩单,谁是幕后推手?

一点财经·2025年11月18日 18:0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老张对着仓库里堆到房顶的货箱,点着了这个下午的第三根烟。

这位做了十五年白酒生意的经销商,如今被库存压得喘不过气。偌大的仓库里,存货密密麻麻堆了整整三层,周转的通道都变得狭窄。“这些货,按现在的流速,卖到后年都够了。”他苦笑着,声音在堆满箱子的仓库里显得沉闷。

“往年这时候?走货像流水!现在倒好,每天就零星几箱,补货?谁敢补!”他的手指划过箱子上薄薄的灰尘,“仓库快满了,我的心却空了。”

这寒意何止老张一家。2025年第三季度,A股20家白酒上市公司营收总额同比下滑18.42%,净利润降幅22.03%。十年最差成绩单,就这么猝不及防地来了。

曾经风光无限的白酒巨头们集体翻车:五粮液单季营收腰斩,水井坊、古井贡酒营收对半砍;洋河更绝,利润暴跌158.38%。

就连飞天茅台的批发价都跌破了1700元大关,创历史新低,比2022年高点跌去一半还多。

白酒的好日子到头了,而苦日子才刚刚开始。

行业寒冬:神话的终结

白酒的神话,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今年三季度,五粮液的业绩惨到没眼看:营收暴跌52%,净利润下滑65%。更惨不忍睹的的是,五粮液的困境不是个例,是整个行业都在崩。

泸州老窖营收跌了9%,净利润掉13%;古井贡酒利润暴跌74%……曾经是“神仙打架”的白酒市场,现在成了“比谁更能苟”的生存游戏。

各家酒企解释业绩下滑,理由五花八门,什么“宏观经济影响”“消费结构调整”,就是不肯承认一句真话:我家的酒,是真卖不动了。

就连茅台也没能独善其身。虽然家底厚还在硬撑,但三季度现金流同比下滑14.01%,预收账款下降23%。这些先行指标,都暗示着后面还有苦头。

最近,茅台也不得不加大直营促销,甚至在官方商城搞起买酒送积分。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以前的茅台可是“你爱买不买,反正有人抢”,现在居然也开始讨好消费者了。

大哥都这样了,小弟们能好到哪去?

口子窖净利润暴跌近九成,水井坊利润掉七成,老白干营收利润双双腰斩……这些二线白酒品牌,正在经历比头部更冷的寒冬。

不少经销商已经开始转行卖饮料,毕竟饮料再滞销,也不会一放就是三年。

同样刺激的,还有白酒价格的疯狂跳水。

除了前面说的茅台,五粮液第八代普五的批发行情也从7月的930元一路下滑,到11月初只剩855元左右,部分渠道甚至低到640元一瓶。

△ 来源:今日酒价公众号 

国窖1573批价较历史高点跌了36%,电商补贴后曾低至780块;青花汾酒30在电商平台补贴后,价格跌破700元。

这哪是卖酒,简直是在做慈善。

有经销商吐槽:“现在卖酒就像炒股,早上一个价,下午一个价,心跳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价格稳不住,整个体系就得崩。特别是核心单品,价格一旦塌了,品牌价值直接缩水。高端白酒不就是靠价格撑面子吗?价格一跌,调性全无。

以前喝高端酒是为了面子,现在酒价跌成这样,喝出去都没面子了,这还怎么玩?

从宏观来看,整个行业量价齐跌。2025年上半年白酒产量同比下降5.8%。产业链从原料、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感受到压力。

更扎心的是,60%的酒企出现价格倒挂——实际卖得比指导价还低。800-1500元这个黄金价位,直接成了重灾区。这个价位段原本是酒企利润的核心来源,现在却成了“死亡区间”。

眼下这局面,已经不是简单的行业波动,而是彻彻底底的拐点到了。

这次是真的狼来了,不是喊喊而已。

谁将白酒拉下神坛?

白酒怎么就跌成这德行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场雪崩,始于十几年前的第一道裂缝。

某白酒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白酒的黄金时代其实早在2013年就已落幕。“八项规定”的出台,给依赖三公消费的白酒市场来了当头一棒。从那时起,高额利润空间开始被实质性地挤压,许多经销商的信心已经出现了动摇。

然而,前十年暴利时代留下的幻想太过诱人。厂家与品牌方年复一年地描绘着新的蓝图,资本则在浓香、酱香、清香之间不断转换阵地,牵引着大众资本一轮又一轮地进场。

2017至2022年那五年的“酱酒热”,如今看来不过是行业的回光返照——热度虽高,却难掩根基的松动。

而2023年后被寄予厚望的“清香复兴”,甚至连饼都没画圆,寒冬就已扑面而来。

如今的经济面临增长压力、面对面消费场景的锐减、餐费酒水档次的降级.......这些现象,持续侵蚀着长达十年的信心基础。

当幻想破灭,行业资金出现一定规模的外溢,转向其他赛道。一级市场的大佬们公开说“已经不投老登行业了”。资金热衷AI、人形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了,白酒这个曾经的现金牛,如今遭到冷落。

而一些经销商则逐渐失去信心,他们不再相信厂家的蓝图,也不再等待市场的回暖,唯一的选择就是抛货求生。

这场信心崩塌的后果,直接体现为一场库存危机。

中国酒业协会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高达900天,比去年又延长10%。这意味着,一批新酒入库,要等待两年半才能见到消费者。更令人窒息的是,近六成经销商表示,库存在持续增加。

库存只增不减,现金流告急,降价甩货成为唯一的生存法则。价格越压越低,市场预期越发动摇——死亡螺旋已然形成。一位经销商的苦笑道尽了行业的窘境:“我这仓库里的酒,留到我孙子结婚都够用。”

再往细看,白酒的库存分三层:厂家、经销商、社会库存。现在这三层,几乎全都堆到了历史最高点。

茅台也逃不过。近五年它的成品酒库存一路往上窜,2024年比2020年直接翻倍。连瑞银都出来点名,说茅台的社会库存太高,影响销售。说人话就是:酒在囤货的人手里,没有喝到肚子里。

五粮液更惨,2024年库存暴增近四成。为了清库存,年初干脆停供第八代五粮液,想稳住价格。但这招就像便秘只吃泻药,不调整饮食,迟早还会堵。

说到底,这些操作都是治标不治本。真正的问题是:供需关系彻底变了。

需求端,今年“禁酒令”这类政策一出,商务宴请、公务消费大幅缩水。中信建投说得更直接:白酒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供需矛盾相对突出,商务、送礼等场景消费需求持续疲软。

说白了,以前喝酒很多时候是为了办事;现在办事不让喝酒,酒自然就卖不动了。

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在消费者的心智中。现在一些人的收入预期不稳,消费越来越谨慎。像高端白酒这种“可买可不买”的消费品,很容易就从购物清单中被划掉。

有消费者算过一笔账:“一瓶茅台的钱,够我喝小半年精酿,天天换口味都不重样——这不更香吗?”

从黄金时代的终结,到回光返照的酱酒热,再到画饼失败的清香型;从信心十年的缓慢流失,到资金的流出,再到库存的压力——这场危机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白酒行业运行逻辑的根本性改写。

过去那套增长模式已经失灵,而新的道路仍在迷雾之中。对白酒行业来说,这次来的不是一阵寒流,而是一个可能持续多年的冰河期。

淘汰赛开启:谁能留在牌桌上?

白酒行业的三季度报,已经不是成绩单了,是病危通知书。

以前大家觉得行业寒冬是大家一起冷,顶多谁衣服厚谁扛得住。现在才发现,这根本不是寒冬,是雪崩。它的核心功能不是降温,是清场。

看看三季度的行业数据,20家上市酒企,18家营收利润双降。现在的局面是,大佬通吃,小弟喝风。

2025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洋河股份、古井贡酒六家企业营收超百亿元,合计实现总收入2824.1亿元,归母净利润1162.4亿元,分别占18家酒企总收入的88.22%、归母净利润总额的94.74%。

这意味着,剩下那十几家所谓的“上市公司”,全挤在一条不到12%的狭窄赛道里互扯头花。一些二三线酒企的处境,则显得更为严峻。

拿口子窖来说,其境遇堪称典型:今年三季度,利润创下上市以来最差纪录,现金流更是出现十年来同期第二次为负数。更致命的是库存高企,存货周转天数逼近1800天,意味着仓库里的酒要卖完得等上整整五年。

其长期依赖的“大商制”渠道模式在寒冬中失灵,导致对终端失控,新品推不动,老货清不了,在自家安徽大本营的营收甚至比省外跌得还惨。

想在牌桌上活下去,得彻底换脑子。过去的经验全是负债,以前的成功学,现在是死亡笔记。

要赢得这场生存战,必须有一套清晰的、分阶段的行动路线图。

首先是短期救命,重构厂商关系,疏通渠道命脉。

当务之急,是立刻停止给渠道压货的饮鸩止渴行为。有点眼力见的酒企,已经放弃不切实际的增长目标,转而帮核心经销商消化库存、搞数字化管理。

厂商关系要从简单的“我生产,你卖货”,升级为“我们一起活下去”。渠道是命脉,命脉堵了,谁都活不成。

其次是中期造血,产品做减法,战略做加法。

稳住渠道后,中期的核心是优化产品结构,恢复自身的造血能力。看看那些还能喘气的品牌,哪个不是把资源集中在几个真正能打的核心产品上?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你必须果断砍掉那些花里胡哨的无效单品,将全部精力用于打造一两个能穿越周期的硬核产品。

什么都想要,最后就是什么都得不到。聚焦,才能形成穿透市场的力量。

最后就是长期换血,要锚定年轻人,重塑品牌灵魂。

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完成品牌的世代交接。这是一个长期但必须开始的工程。

白酒最大的危机之一,是在年轻人心中成了“服从性测试工具”和“爹味”的象征。别再想着教育他们了,品牌叙事必须换脚本,扔掉“千年传承”那套陈旧话术。

年轻人要的是能读懂他们孤独、压力与渴望的情绪共鸣。品牌营销必须从“情怀流”彻底转向“情绪流”,从“高高在上的说教”变为“平等真诚的对话”。

短期求存,中期求稳,长期求变——这三步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任何试图跳过生存空谈未来的,都是空中楼阁。

结语

这场寒冬,本质上是对落后产能、过时产品和陈旧商业模式的总清算。

能活下来的,未必是体量最大的那个,但一定是脸皮最厚、转身最快、最愿意放下身段迎合消费者的那个。

白酒的故事还没完,但写故事的人,得换一换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一点财经”(ID:yidiancaijing),作者:一点.大消费组,36氪经授权发布。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