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创业者都搞反了:先抓细节,公司死得更快

中国企业家杂志·2025年11月19日 08:31
系统补齐了短板,细节才能创造长板。

与数百位创始人深入交流后,会陷入归纳的执念:能否提炼出他们的若干共性?这些共性可以视为他们的底层逻辑,也可以视为其思维金字塔尖的部分。

类似答案有很多,如强大的心理韧性、自我复盘能力、持续学习与迭代、偏好风险又不失谨慎等。这些都对,不过更多指向“生而不同”的素质。那是否有一种更依赖于后天习得的技能?最近听到了一个颇有价值的提炼:系统化能力下的细节能力。

这句话来自千禾集团董事长伍超群。伍超群从四川眉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闯出来,种过地、做过推销员,创业进出了很多坑,到今天成为国内调味品头部公司之一的掌门人。“系统化能力下的细节能力”,是他经过一线血战总结出的经验。系统化能力,是公司在关键要素上不能有明显短板,构建起组织级的能力;细节能力,是在产品和服务上追求极致专业化。细节能力必须要建立在系统能力之上,才能够固化、复制与迭代。

特别对初创公司而言,创始人的系统能力都会有欠缺。有人是技术背景,不善于做销售;有人销售出身,不懂技术;有人懂技术与销售,却不擅长管理;有人长于管理却弱于融资。创业之初,大家都特别渴望找到合伙人或高管,帮自己做不懂的事,这样的搭档还能够交流顺畅,不离不弃,可惜至少在B轮融资前,找人完善系统的概率很低。这意味着创业者必须被迫成为多面手,做好当“孤勇者”的准备。

那些的优秀创业者都擅长自我升级系统,许多人甚至连性格也改变了。例如有人本来内向腼腆,不愿意公开发言、接受采访或演讲,聚光灯一照就不自然,但作为CEO,免不了要向员工“布道”,要面对公众和媒体,硬着头皮做几次之后,发现即使不享受却也能轻松应对。

创始人在自己的舒适区内都会非常勤奋,如果懂产品,恨不得带着团队7×24小时沉浸在产品里。可公司能生存下来依靠系统带动多个模块协同,其他模块并不在你的舒适区。此刻只有借助一个工具:时间,在非舒适区待得足够久,也就变得舒适了。如果觉得自己财务不行,营销不行,融资不行,就只能在上面花时间,找优秀的人去聊,不断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然后不断去适应,没有其他诀窍。

即使再努力,创始人也很难成为每个模块的专家,但经过这个过程,对于关键模块至少建立了基本理解,能判断自己找的人是不是高手,不被别人忽悠,也不让对手带偏节奏。这才能从个人的系统能力建设,到组织的系统能力建设。外界常夸赞“阿里的运营、腾讯的产品、华为的管理、小米的社群”,其实这都是将长板从系统的背景中剥离出来看。卓越公司真正的强,是来自系统能力的强。

建系统是CEO无可替代的责任,系统建起来了,才可能良将如云,这个顺序无法颠倒。系统没有建起来,短板就会像鞭子一样不停地抽打你,良将来了也留不住。

产品与服务都由无数细节构成,以伍超群所在的酱油产业为例,与我们对“酱油坊”的印象不同,现代一瓶酱油的产生,需要数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的细小变化,都会影响最终风味。仅仅在发酵这个环节,容器用传统陶缸还是不锈钢罐,对风味熟成的微妙作用都不同;盐水的浓度必须精确无误,才能抑制有害微生物,又不至于让有益菌种和酶失去活性;搅拌的频率、深度和力度都有讲究,才能让酱醪上下温度、盐度、微生物分布均匀,同时排出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注入氧气促进酵母生长。

这种细节上的洞察与掌控,必须建立在系统之下。因为普通酱油发酵要3~6个月,而特级、头抽酱油可能需要至少180天甚至一年以上。系统化能力确保了在长达数月时间里,成千上万吨的酱醪能够在预设的轨道上稳定、安全地转化,而细节能力则体现在对每一个微小变化的精准控制上。

没有细节的系统必然会走向崩溃,细节是系统指令的最终输出端,是战略的触角。一个成熟的商业系统,会通过流程、制度和文化,将顶层的战略意图转化为一系列可执行、可衡量的关键动作。细节能力,就体现在对这些关键动作的极致执行上。它要求创始人及其团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更能深入到“具体怎么做才能最好”的层面。

细节也是系统迭代的核心反馈源,是优化的信号。一个优秀的系统不是僵化的,而是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生命体。系统的进化就源于对细节的敏锐捕捉和深入分析。创始人建立细节之后也不能做甩手掌柜,优秀企业家都有永远在现场的习惯,能够从客户的一个抱怨、生产线的一个异常数据、员工的一个建议中,洞察到系统可能存在的微小裂痕或巨大机遇。

没有系统的细节会让企业难以走出草莽时代。最近读华为监事会主席郭平的《常变与长青》,受益良多,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讲华为如何通过变革构建组织级的能力。华为早期的研发与销售,靠的都是以任正非为代表的个人英雄主义,员工冲劲很足,但系统处处是漏洞。从起初没有管理,到靠急用先行、“拿来主义”,有了粗糙的管理;然后“穿美国鞋”,虚心学习先进管理,构建初步的管理体系;最后自己主导变革,按需汲取业界管理实践,经过持续打磨和融合,循序渐进地建立起不依赖个人、自我纠偏的管理体系。这个管理体系是公司最具价值的核心资产之一。成熟的系统如同一道堤坝,确保企业日常运作的标准化、流程化,业务不需要过多干预,就像长江一样顺畅“流淌”。

今天的华为在管理上以关注细节著称,但郭平有个比喻:华为的主管不再需要像士官一样关心坦克是否加满油,枪是否装满了子弹,因为这些工作系统已经完成了,他们只需要全力以赴盯着战场、对准胜利。

系统补齐了短板,细节才能创造长板。“系统化能力下的细节能力”,是既能登高望远,开拓稳健前行的航道,又能俯身贴地,倾听草木生长的声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ID:iceo-com-cn),作者:何伊凡,编辑:钟云华,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