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案底的大螃蟹10只才240元,多少大馋丫头把「法拍直播间」当拼多多逛?

Vista氢商业·2025年11月17日 18:22
螃蟹见了都得直呼一句,“清蒸大老爷”来了。
我要联系

起猛了,连螃蟹都可以法拍了。

花240元就可以买到10只来自“中国螃蟹之乡”高淳的肥美大螃蟹,隔天送达,发货前会有人专门来电确认收件信息,签收后还有回访电话,法官们亲自负责售后,“有种原始网购的感觉”。

图源:小红书@Eggeegge、@聪明的肥猫咪 

“没想到,法院不只能当杂货铺,还能兼职生鲜店?”

法官直播卖螃蟹   “清蒸大老爷”,来了

点开法院的社媒账号,你以为看到的是最新法律动态,未曾料到是法官也开始直播“上链接”,“一时还以为自己眼花点错了”。

10月31日晚,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高淳区人民法院的微信公众号直播间里,西装革履的法官们摇身一变成主播,亲自下场带货赚吆喝,卖起债务人家里养的螃蟹,助其还债。

就在几个小时前,他们还坐在高淳法院里处理案件;下班后,他们才赶到阳江镇村里的蟹塘边,开始加班卖螃蟹,甚至现场直接蒸上一锅,举着饱满的蟹黄对着镜头试吃,不知道隔着屏幕羡慕哭了多少大馋丫头。

法拍螃蟹究竟是个啥味道?很难不让人心痒。于是短短2.5小时的直播吸引了20多万人围观,共卖出162单,成交额达5.7万元,几乎把债务人家里当季成熟的螃蟹一扫而空。

“螃蟹见了都得直呼一句,‘清蒸大老爷’来了。”

下单的螃蟹到家的时候,还个个活蹦乱跳。有购买者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螃蟹到家第二天就被“炫”没了,味道不错,还挺饱满。

如果你担心质量问题,京东法拍平台上还贴心标注着:“不适用于七天无理由退货,但死蟹、坏蟹可退。”

谁能想到,看多了几百万几千万的法拍车、法拍房,有一天我居然也能买得起法院拍卖的东西。

其实,这不是法拍里第一次出现螃蟹,但确实是罕见地出现能吃的活螃蟹。之前多是文玩字画,还有普洱生茶,一只小叶紫檀螃蟹标价高达6000元,换算过来可以吃到250只真的了。

“其实,类似本案螃蟹的食品饮料类司法拍卖占比非常小。”专注于民事和执行领域的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崔文键向氢商业表示,“因为这类情形往往对被执行人的主体身份有要求,一般是食品饮料类的经营者或大批量的持有者,才会需要通过司法拍卖来清偿债务。”

的确,本次法拍螃蟹事件的债务人秋兰父母在申请“类个人破产”后,家里唯一值钱的资产,就是这池塘的螃蟹。

和大众印象里“欠债即老赖”不同,他们其实是一对“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从未有过逃债行为,一直在起早摸黑努力赚钱还债,但总在自然和市场的反复无常里连连亏损。连执行法官看了也于心不忍,于是成了体制内“第一个卖螃蟹”的人。

不过,这也不是法拍第一次卖吃的。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民法院还曾经卖起了4块2一瓶的雪碧汽水,并且郑重标明“限自提,不支持邮寄”——你说它便宜吧,比起市场价的6元确实是实实在在打了七折;你说它划算吧,但凡得坐个公交车来回,估计都得亏本。

一般来说,当出现“连一瓶雪碧都要拍卖”的情况时,大概率说明债务人家实在没有别的余粮了。

崔文键律师解释道:“其实司法拍卖在执行过程中并不作为首选的方式,因为还有其他更省时省力的执行措施,当需要拍卖食品饮料的时候,往往说明被执行人名下已经没有其他的财产可供执行,或者其他的执行方式会有更高的成本或风险。”

扬子晚报称,这瓶雪碧的所有者之一,曾经是注册资本千万级别的企业法人。然而,昔日身价千万的老板破产后,手上没有更多可供执行的财产,所以不得不“砸锅卖雪碧”。

负责雪碧拍卖的执行法官也表示:“哪怕是一箱雪碧,只要是被执行人的财产,我们都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处置,不能因为价值低就随意处理。一方面,这是对申请人合法权益的保障,每一分钱都要用于抵债;另一方面,也是对被执行人的警示,无论财产价值大小,只要未履行义务,都可能被依法执行。”

螃蟹再小也是肉,雪碧再便宜也是钱。能帮债务人多还一块,就是一块。

开“零售超市” 法院是认真的

据冰点周刊报道,多年前高淳法院也曾卖过螃蟹,不过那会儿网购还没普及,只能整塘捞上来卖给批发商,结果价格比市场价低了快四分之一。这一次帮秋兰家卖蟹,他们索性试起了直播零售——既能快速处置生鲜,又能按市场价卖,多少能让债务人更快缓口气。

我们可以看到,过往的许多“法拍”产品(此处的法拍为大众俗称,指经由法院程序处置财产的行为,包括司法拍卖、破产拍卖、司法变卖等程序),常常大搞批发,数量多到惊人。

有人把法拍当购物网站逛,正巧遇到超市倒闭清仓大甩卖,花112元买到了150斤临期糖,“之前也尝试过拍其它东西都没成功,这是第一次拍到”。

想来不难理解为啥没人和他竞争,毕竟如果有谁能在过期前的三个月之内一口气炫完这些徐福记,高低得患个高血糖。

上海则继续保持作为咖啡主理人圣地的自觉,一口气上架了一吨洪都拉斯咖啡豆,82000元起拍。不过仅限自提,而且这价算下来比自己进口还高,“可能这就是独属于沪币的计算方式吧”,最后也没人愿意接手。

更有1096021斤白酒、起拍价26777018.8元,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报电话号码。这只是表面价格,100多万斤酒,你还得专门给它准备个仓库。

由此可见,法院搞食品饮料大宗批发,虽然看着热闹,但也抬高了买家的门槛,成交率并不理想。然而,食品饮料不同于房产和车辆,本身单价低、保值和溢价空间有限,再加上保质期与食品安全的双重倒计时,价值贬损的速度有时比直播间的秒杀还快。

相比之下,那些真正“接地气”的拍品才是打工人的最爱:1块钱一瓶的二锅头,106元3箱的旺仔牛奶,被网友眼都不眨地一口气拍走;甚至还有3位竞拍者为了8袋玉米碴子较上了劲,把原价34元“炒”到了34块6毛钱。

和高淳螃蟹类似,物美价廉的地方土特产们也颇有拍卖潜质。今年3月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法院挂上了一批腊肉,属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没而来。最初的商品标题不小心误写成“那肉”,还带点南方NL不分的亲切口音。成交价3300元听着不少,但包含425公斤先板骨和75公斤五花肉皮,算下来每斤才3块3,比菜市场还要温柔。

在崔文键律师看来,类似本次“法拍螃蟹”的零售化尝试,并不是例外,很可能是未来的方向。

对小宗商品,尤其是普通饮料、食品,司法处置的目标其实很朴素:处理速度越快越好。根据他的经验,在食品饮料类拍品定价的过程中,市场价格、保质期是其重点参考因素,其价格一定会低于市场价,通常低个30%-50%左右。

大多数消费者既不愿为普通商品付溢价,也不想囤一吨咖啡豆。若一直坚持大批量整体拍卖,不仅价格高、耗时长,成交率还往往惨不忍睹。能“化整为零”拆开卖,就能让更多消费者参与进来,把原本“笨拙”的司法拍卖,变得更像“线上购物”,“其效果一定要好于传统的拍卖模式”。

“化整为零”的逻辑也很简单:把门槛降下来,把受众做大,顺便适配食品保质期短、易损耗的属性,提高交易效率,尽量避免大宗资产流拍导致价值一掉再掉,最后砸在手里白白浪费。

法院并不是在搞副业,而是在尽力用更市场化的方式,让债务人少亏损一点,让债权人多回血一点。

2023年,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在处理一起拖欠52名工人工资共计93万余元的案件时,查封了被执行人公司的1700多条成品鹅绒裤。

如果按以往方式整体打包拍卖,这批裤子大概率会因为数量太多、需求过于集中而直接流拍:毕竟,市场上能一次性买走上千条鹅绒裤的人,并不比买得起一整栋别墅的人多多少。但资产无法变现,工人的工资也就没有着落。

于是,法院换了个思路——把1700多条裤子“化整为零”,改成单条拍卖,并借助京东的直播间进行线上推介。经评估,每条鹅绒裤的市场价格大约是50元,于是起拍价定为28元/条,门槛降到几乎任何人都能参与的程度,最终单场直播卖出了427条裤子。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早在23年6月份,新吴法院就玩过一次“大分拆”——把总价近1200万元的60万股股份拆成500股一份来拍卖,成功做成全国首例大宗股权分拆处置。紧接着,京东拍卖又协助上海金融法院搞出全国首个车位分拆系统,把浦东前滩某小区452个车位“打包上架、分拆竞买”,一次性解决了大宗不动产的拍卖难题。

“股权可以,裤子当然更可以。”

现在,点进京东、淘宝等互联网平台拍卖专区,快和网购差不多,满屏都是电商风,只是卖的东西有点不一样,有时间限制,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法拍,也就成了不少人的「捡漏圣地」。

有人在这里捡漏品种猫,“听说不论品种都论斤卖”;有人在这里捡漏苹果手机,iPhone13 promax才一元起拍;有人在这里捡漏奢侈品,买爱马仕都不用配货,LV比二手店还便宜一半,争相背上“有案底”的包包;还有人在这里捡漏法拍房——以上海浦东某套评估价1000万元的豪宅为例,2023年一拍流拍后二拍以750万元成交,买家仅用市价的七五折便成功“上车”核心地段。

当然,捡漏也得看眼力,可能还得费点八字。法院还会在有的法拍房的瑕疵说明中贴心备注:“该房屋内曾发生凶杀刑事案件,客厅地板有血迹还未处理,参加竞买前请酌情考虑。”

至于买到正版还是盗版,法拍虽有前置的鉴定程序,但也不能完全打包票。在拍卖须知中,也常常出现法院的免责声明:“拍卖人对拍卖标的物所作的说明和提供的视频资料、图片等,仅供竞买人参考,不构成对标的物的任何担保。”

图源:公众号@图数室 

从干批发到搞零售,法院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价超市」吗?

崔文健律师认为,法院最底层的逻辑还是希望能通过这种形式去处置这部分闲置资产,以达到实现或部分实现债权的目的,而非让这些尚有价值的物品白白浪费。

这种创新形式目前还是仅在部分地区有相应的实践经验,还无法大面积的进行复制推广,也是对时间、经历成本的考量,在目前庞大的执行案件中,符合条件的可以通过这种创新形式来处理的案件占比并不高,对法院而言似乎“性价比”并不高。但还是有法院会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既是对诚信债务人的人文关怀,也是对司法实践中解决“执行难”困境的探索。

或许有一天,打工人也能逛上「法院严选版拼多多」

参考资料: 

1.21世纪经济报道,《直播带货+分拆拍卖,京东采销辅助无锡新吴法院成交超400条鹅绒裤》,2023.12

2.冰点周刊,《一群法官,直播“吃螃蟹”》,2025.11

3.不相及研究所,《玩过一次司法拍卖,才懂了众生平等》,2025.11

4.极目新闻,《上海女子收到从南京法院直播间买的螃蟹:240元10只,饱满好吃》,2025.11

5.三联生活实验室,《什么样的年轻人,在买有案底的奢侈品?》,2024.02

6.图数室,《疯狂的法拍物藏着多少荒诞故事?》,2025.08

7.鱼禾财经,《20万人次围观,不专业的“高淳法官直播卖蟹”为啥争议这么大》,2025.1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Vista氢商业”(ID:Qingshangye666),作者:何愚,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拼多多
我要联系
专注拼团的社交电商平台

下一篇

抖音10月,这些赛道跑出“王炸”。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