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巨型吊牌防退货”成潮流,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

江瀚视野·2025年11月17日 12:11
双十一商家用巨型吊牌防退货,应对高退货率。

今年双十一刚过,不少人还在收快递的过程中,不过之前的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还是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原先各家商家本来都应该积极备战双十一的,但是今年却有些不一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出现了,这就是巨型吊牌突然成了商家防退货的手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商家“巨型吊牌防退货”成潮流

据新黄河的报道,又是一年双11电商促销季,近日,一则“巨型吊牌防退货”的消息登上了微博热搜。面对女装超过80%的高退货率痛点,许多商家今年将新衣吊牌做成了A4纸大小,这种吊牌尺寸大、材质硬、颜色醒目,增加穿着不适感和显眼程度,从而降低消费者“蹭穿”后退货的可能性。

早在今年3月份,有消费者在小红书上发帖称,自己买的衣服上有巨无霸吊牌。吊牌大到可“随机扇飞一个路人”。有商家在相关帖子下方吐槽,“每天都能收到穿过的退货”。这些衣服大多有明显的穿着痕迹,如褶皱、压痕、变形、污渍或异味。社交平台上,不少商家表示,早已对消费者恶意退货行为难以忍受。

有媒体报道,沈阳一职业学校在今年4月底,有60多名学生网购衣服,而在参加完运动会后,集体又以“质量问题”进行七天无理由退货。而退回来的衣服,难以二度销售只是商家面临的其中一个问题。从成本端来看,这部分衣服,商家还要承担仓储、运营、物流、人力等各种成本。

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线上直播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其中,很多退货并非质量问题,而是藏着吊牌穿几天之后,再以七天无理由退货,不少消费者以此方式公开“薅羊毛”。

二、巨型吊牌为啥能走红?

近期,尺寸堪比 A4 纸、材质硬如卡板的 “巨型吊牌” 在电商服装行业迅速走红,成为商家应对退货难题的 “新标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商家用巨型吊牌是迫于无奈之举。近年来,电商市场蓬勃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购物便利。然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一些不良行为也逐渐浮现,其中利用免费退货政策来白嫖服装的现象尤为突出。这类白嫖者往往将目光瞄准那些日常使用频率不高的服装,如特定场合的礼服、演出服等。他们借助电商平台“七天无理由退货”的政策,在购买服装后,在规定时间内尽情使用,待使用完毕、服装失去新鲜感或不再需要时,便以各种理由申请退货退款。

这种行为看似只是个别消费者的不诚信之举,但实际上对商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服装商家而言,每一件服装都涉及到设计、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多个环节的成本投入。当大量商品被白嫖者退回时,商家不仅要承担来回的物流费用,还可能因为服装在穿着过程中出现磨损、污渍等问题而无法再次销售,只能进行降价处理甚至报废,这无疑增加了商家的运营成本。而且,频繁的退货还会打乱商家的库存管理计划,影响资金的周转效率,进一步压缩了商家的利润空间。长此以往,许多商家不堪重负,为了减少损失,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巨型吊牌便是其中之一。

其次,服装电商行业退货率居高不下的现状也是推动这一趋势的重要因素。公开数据显示,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线上直播退货率甚至达80%以上。高退货率不仅增加了商家的运营成本,还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品牌信誉。为了降低退货率,减少损失,商家不得不寻求各种方法来限制非正常退货。巨型吊牌作为一种直观且相对有效的手段,能够在不影响商品本身质量的前提下,增加退货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恶意退货的行为。尽管这种做法可能会给正常消费者带来些许不便,但在当前环境下,它已成为商家应对高退货率问题的一种权宜之计。

第三,巨型吊牌的流行暴露了电商市场互信体系的崩塌,虽能短期止损却不利于长期良性发展。商业交易的核心基石是互信,线上购物模式本就因信息不对称对信任有更高要求,而恶意退货与巨型吊牌的博弈,正在不断侵蚀这种信任基础。商家采用巨型吊牌的本质,是将所有消费者预设为 “潜在恶意退货者”,这种 “有罪推定” 的防御方式,不可避免地引发诚信消费者的反感。

不少消费者反映,硬质巨型吊牌会遮挡服装版型,影响试穿体验,部分边缘锋利的吊牌甚至会划破皮肤,这种不佳体验导致部分顾客看到巨型吊牌直接划走,让商家陷入 “防退货与保流量” 的两难: 中小店铺启用巨型吊牌后,虽降低了恶意退货,但正常试穿转化率下降 ,流量损失可能超过退货损失。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对抗性模式正在加剧双方矛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的博弈,让电商市场从 “买卖互利” 的共赢关系,异化为 “相互提防” 的零和博弈,不仅破坏了消费体验,更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最终损害的是全体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第四,面对这一困境,电商市场应该如何破局呢?从长远视角出发,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和技术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优化退货审核流程,提高识别恶意退货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通过分析用户的购买历史、退货记录等信息,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对高风险用户实施更严格的退货审查;另一方面,VR、AR等技术的引入可以提升线上购物的体验感,让消费者在购买前就能更直观地了解商品信息,减少因预期不符而导致的退货。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退货政策,比如设置阶梯式退货运费、鼓励消费者参与商品试用反馈等方式,既保护商家利益,又兼顾消费者权益,促进买卖双方的良性互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江瀚视野观察”,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双十一”出海,中国电商“围殴”亚马逊?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