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你思考问题的深度?

张良计·2025年11月13日 16:17
很多人不知道要抓重点,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抓重点

我判断一个人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有个很重要的标准,就看他会不会【抓重点】。 

重点,就是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它后面的一切都不成立,和它相比其他东西都只能算铺垫。

用大白话讲,重点,就是你面前这个问题,以及所有延伸出来的子问题的源头祖宗。

那为什么很多人不知道要抓重点,或者说,不知道该如何抓重点? 

主要原因有2个。 

第一个是没意识,第二个是没时间,我一个个来讲。 

01

没有意识,是指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抓重点。 

这类人往往经验还不足,看问题只能看到表面那一层,没想到背后还有更大的真相,更深的本质,更关键的痛点,所以行动也只能做做隔靴搔痒的表面功夫。 

如此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做出很多无用功。看似在工作上花了不少的时间,但99%都是瞎兜圈子。 

比如看上去很忙,大事小事眉毛胡子一把抓,每天被各种事项塞得满满当当,但一天结束了,我们来结算实际产出发现是0. 

没有推进任何事情,没有做出任何决策,时间人力金钱等各种资源还被滥用了一大堆。 

第二个原因,没时间。 

没时间去深度思考,或者说把时间分配到其他效率更低的地方。 

比如参加一些莫名其妙的组局,迎合一些对你的人生事业毫无帮助的人,担心一些跟你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情世故等等。 

我年轻的时候也觉得要多认识点人,多参加点局,多结交点人脉,对自己未来的事业发展或许有帮助。 

后来我发现都是扯淡,有个屁的帮助,成年人社交的底层逻辑是价值交换,没有价值人家就不把你当回事。 

如果自己肚子里没货,手上没活儿,脑子里没想法,去参加再多的局都只能是别人的陪衬装饰板。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当捧哏提供情绪价值,而这恰恰是这个场合里最低级且最不被需要的价值。

每个人的精神能量都是有限的,你怎么去用你的能量,就决定了你能拿到什么样的结果。

在你的段位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的时候,不要越级去挑战,正确的做法是先向内观,再向外求,层层往上爬。

先把自己的思考框架建立好,让自己在某些领域有成绩,有想法,有观点,有案例,有个自己的基本盘。再拿这些东西去和别人做交流和交换,把别人换过来的东西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揣摩,实践,复盘,得出新的观点和经验接着去交换,如此反复,才是一个飞速成长的正向循环。

比如我随便问几个问题,你就可以判断自己有没有抓住重点: 

你正在做的事情,今天和昨天比有没有不同,有没有进步和优化的空间? 

你总是跳进同一个坑里,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你总是忽视这个问题不去解决? 

你现在还能赚钱的工作,未来3年5年10年会变成什么样子,你有没有制定随着行业变化而自我进化的计划? 

想问题始终伴随着时间跨度,空间跨度,多方利益角度,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你的思考质量就不会差。 

那如何做到这一点? 

02

最重要的4个字,学会屏蔽。 

你只有先学会屏蔽,才能学会聚焦,才能慢慢找到问题的重点,你的思考深度才会提起来。 

一旦你发现某件事情在耗费你的时间,投入了大量精力却发现颗粒无收,甚至做这件事根本不是以你自己的感受为出发点,而是为了迎合他人,为了让他人满意,这时就要引起警惕了。 

当你做一件事的质量评定标准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你就只能任其摆布,更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思考空间。 

因为此刻你的能量在喂养他人,而不是滋养自己,你是那个被吸取养分,被剥削压榨的耗材,而不是拥有自我思考的主体。 

意识到这点,就要主动去屏蔽和删除这些差劲的人生选项,逃离这种有毒的羁绊和环境。 

那些可见可不见的人,聚在一起最后都是各自玩手机的局,过年回家只会打听你赚多少钱的亲戚朋友,统统都应该屏蔽。 

宁可自己呆在家里,发一会儿呆,睡一觉,去散个步,这些都是以你的感受为出发点的行动,但它们就是会疗愈你。 

很多人问我怎么恢复能量?就这样恢复能量。 

不需要花什么钱,也不需要去什么深山老林,什么飞到瑞士雪山上待一周,就在家楼下散个步足矣。 

这里的重点是什么? 

要学会独处,甚至享受孤独,这才是开启所有了深度思考的先决条件。 

如果你周围的人太多,干扰项太杂,你的思考就不会聚焦,你要找的重点永远在天上到处飞就是抓不到。 

就像在会议室里永远得不出正确答案,因为会议室里永远有人在逼逼叨叨,在干扰你的思考。 

而且很有可能这里头讲话的人都不知道怎么抓重点,讲着讲着就把话题带偏了。一开始聊的是怎么提高明年的销售业绩,到最后变成年底回老家该不该带女朋友回去。 

所以很多事情,你明明知道该怎么做,也明明知道现在这么做是错的,但就是改变不了。 

那是因为你已经陷入到错误的流程循环里,已经产生了前期的沉没成本,想撤出来就难了。 

这时如果没有主动切割壮士断腕的勇气,没有放弃一切归零的决心,就永远走不出来,永远被错误的人带着进入一个又一个错误的循环里,一辈子浑浑噩噩也就这样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36氪经授权发布。

+1
1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公众号【张良计】主理人。专注职场干货,个人提升,投资赚钱。

下一篇

能否复制瑞幸在中国的模式?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