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会赚钱的人,从来不归纳总结
因为习惯归纳总结的人,往往都是不赚钱的外行。
他们会简化成功,唯结果论,而忽略最有价值的过程。
可同样一件事情,外行看和内行看是完全不同的门道。这就跟冰山原理是一样的,外行永远只能摸到水面上的20%,而真正定胜负的水面下的那80%根本不知道。
但问题就在于,现在的传播环境会无限放大那20%,因为它们都是短平快的归纳总结,容易吸收,符合用户即时消化的心理。
于是大家错把这20%,等同于真正有价值的80%,最后照做发现自己被坑得不轻。
对此,我用一个例子来详细讲。
比如做自媒体爆款,网上老师们清一色告诉你封面要有视觉锚点,标题文案要直击人心,内容里还得埋各种钩子,最后拆解出来一二三四五照着做准没错,我课程已经备好就等你付钱了。
但你实际操作了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哪怕你踩准了SOP里的每一个步骤,最后的结果依然不尽人意。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你只看到了表面,老师拆解给你的经验也只是表面。这些所谓的归纳总结,只不过是把观察到的表面现象进行了汇总和提炼,但不管怎么提炼,它们依然只是现象。
这就好像你看到周一会下雨,周二会下雨,于是自然“推理”出周三也会下雨。
出发点就错了,后面的所有努力只不过是隔靴搔痒。
实际上真正的爆款怎么出来的?
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运作】出来的。不是你有能力你就能做爆款,而是平台允许你出爆款你才能出爆款。
所以你需要一个个去测试,去做AB款内容的赛马,用控制变量法一个个去调整封面,标题,文案,然后不断去碰撞平台的喜好,根据数据反馈再来修改优化。
用户看到的爆款内容,背后可能是从10个20个100个死掉的内容里筛选出来的。它们不是灵光一现创作出来的,而是依赖背后这套完整的生产机制,加上人工和数据分析配合,最后孵化出来的。
而支撑这套机制的运转,背后需要有团队,一个人绝对搞不定。
虽然我现在很看好AI能大幅提升内容的生产效率,但你要知道做好自媒体的重点不是你懂创作,有热情,就能干好的,这么想就是只看到表象。
你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人性有深刻理解,对数据有高敏感度,文笔还要好,并且心态还要足够开放,能随时摈弃过去成功的经验,去拥抱崭新的趋势变化,改变自己的内容风格。
因为一旦平台的风向变了,喜好变了,甚至政策变了,这个月火的内容很可能下个月就不火了。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是平台的意志,系统的意志。
平台为了保证一直有活跃用户在,就要不断推陈出新的内容,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不会见异思迁,才能对投资人解释虽然平台不赚钱,但这些用户资产是无价的财富,未来商业变现的想象空间巨大。
所以你在一个平台上生存,在这个游戏里玩,就要学会站在平台的角度去思考,去想想作为这个系统的管理者和统治者,什么东西才是平台最想要的,以这个作为最上层的战略出发点,再来看你的内容要怎么做。
所以聪明的运营者天天都在研究平台政策,就像做生意的大佬必看新闻联播一样。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再去思考一个现象,对依然是现象,从现象我们再来看背后的本质。
这个现象叫做,没有一个平台会允许某个个体形成垄断。
翻译成人话,就是不会有一个网红大V可以一直火下去。因为平台不允许最宝贵的用户资产,被这些个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你看,所有在平台上大火过的网红,往往都是一阵风。
哪怕你的内容再牛逼,可一旦你心生异心,或者自信心膨胀要的太多,或者做出不符合平台发展大方向的事情,那一定会被平台打压甚至封杀。
这就好像一个国家的国王,不会允许底下出现一个比自己话语权还大的人。
哪怕这个人再能打仗,再能治理国家,再受百姓爱戴,国王都要想方设法制衡你。
因为国王会觉得你会绑架我的民意,动到这个国家的根基,反过来以后跟我平起平坐,虽然你有功劳但你也是一个风险。
网红和平台的关系和这很类似,平台方就是国王,这些网红就是各个赛道的征夷大将军。
过去十几年里,这些知名网红大V们的陨落和起伏,归根结底都是相同的原因,太把自己当回事。
只有极少数经久不衰的网红,他们懂得和平台共生,和平台共同分利益,顺应平台的发展方针去调整自己的内容和经营策略。
别看他们赚的多,每天都是如履薄冰,带着镣铐跳舞。谁一旦起了异心,觉得自己能耐了,马上就会被各种制裁。
这就是人性。所以你不仅要研究用户的人性,还要理解平台背后统治者的人性,资本的人性。
好了,例子就说到这里。
为什么我说这么多,因为上面这些信息,如果不是在这个行业浸淫许久,是根本不会想到的。
但这叫不叫归纳总结?我觉得不是。
因为它们写出来并不性感,也没有什么广为传颂的金句,而且这些信息很多都需要展开来思考,展开来分析,写开了就是洋洋洒洒一篇论文,并不符合当下舆论媒体的传播语境。
但是广为传颂的东西,并不一定切实有用。而切实有用的东西,你只有亲身去操作才能掌握,谁告诉你都没用。
我们总说要提升认知,但提升认知一定不是看别人的文章或者视频就能提升,而是靠自己领悟。
靠自己悟,当然有很多途径,但无论哪个途径,中心必然是你自己。你采取的行动,做出的决策,使用的方法,最后都决定了你领悟的效率。
而不是当一个伸手白嫖党,指望别人把知识都喂到嘴里,甚至还替你咀嚼消化。
那具体该怎么做?最后说3个小点,算是诚心提醒:
1. 去和这个领域资深的人对话。
别搞错了,不是让你和这个领域最有名的人对话。
前面说过,会包装自己的人,名声很响的人,并不一定是最懂行的人,他们只是为了宣传自己的需要而已。
那怎么辨别这个人是不是资深?
简单,看他有没有落地实操的一线经验。
对一个具体问题,他说出来的观点和方法,你听了之后会有那种马上就去实践的冲动,而不是云里雾里故作高深,你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这就代表这个人肚子里有货。
2. 不仅看成功案例,更要看失败案例。
因为成功的人,怎么说都有道理,你就分辨不清。
明明成功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让人深信不疑。因为成功的人往往有光环,错的也能说成对的,旁人也不会质疑。
可你要真想学到点东西,一定要对光环祛魅。如果你无法辨别,宁可去看失败的案例。
只有失败的案例,才会毫无保留。因为结果是失败的,就不会对过程有任何美化,因为没有必要了。
如此一来,反而更能让你尽早发现真相,找到病灶。
3. 去思考底层的机制,别看零星的表象。
每个人一开始赚小钱,可以靠运气,靠信息差,靠灵光一现,靠踩上狗屎运赚一波快钱就跑。
可你要是想把这个赚钱模型长期稳定下去,就要设计和构筑一个机制。为此,你需要学一些商业思维来武装自己,而不是还靠草台班子。
比如对市场和竞品的判断,对环境政策的解读,对用户人群的研究,对内部组织架构的建立,对资本市场的理解等等,这些因素共同组成了你的赚钱机制。
这个世界上赚小钱的方式可以是百花齐放,但最后往上升必然汇总到同一个大主题上,那就是商业游戏规则。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启发到你。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张良计”(ID:zhang_liangj),作者:张良计,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