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急给乾隆找爷爷的人,已经杀到海宁了

槽值·2025年11月11日 15:43
“怀疑这一切只为高价卖宫廷皮草”

还有谁没吃到最近网上疯传的野史大瓜?

从DNA测序到画像对比,从《红楼梦》影射到《还珠格格》剧情,清宫秘史都被网友盘出了包浆。

各种“实锤“与“反锤”齐飞,连史学家看了都要沉默,律师看了都想转行。

乱成一锅八宝粥之后,“康熙不可能是洪承畴的儿子”的专家观点,都已经无人在意了。

吃瓜群众已经顺着网线,摸到了乾隆皇帝的“精神老家”——浙江海宁。

不看不知道,当地文旅的新媒体账号,已经顺势吃上了“时代弘历”的流量红利。

图源:小红书

当地人的状态,看起来更稳得不行。 

当全国网友,还在为爱新觉罗家的血脉真假争吵时,来自“真正一线城市”的他们往往只有两种反应:

要么淡定地刷着手机,深藏功与名,“这个瓜我们从小吃到大,电视剧都拍了不止两部了。”

要么敏锐察觉哪里不对劲,为什么偏偏是换季时节?为什么偏偏是海宁?

“确定不是海宁皮革城的广告吗?”

“海宁陈家不会在海宁皮革城有股份吧?”

轰动全网的历史大瓜,为何能和一个什么皮革城扯上关系,原因无他——

在务实的江浙沪同胞心里,什么帝王血脉都是浮云,秋冬时节去海宁皮革城“朝圣”才是正经事。

01 江浙沪的“时尚耶路撒冷”,要爆了

“在江浙沪,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懂生活,就看他有没有去过海宁皮革城。”

提起位于浙江海宁市的海宁皮革城(海宁中国皮革城),外地人眼里,它或许只是个卖皮草的地方。

但在懂行的江浙沪人心中,它的意义可不一样。

这里是掌管着整个华东地区秋冬时尚命脉的指挥部,是比恒隆、国金、连卡佛更接地气的消费胜地。

1994年建成开业以来,从最初的浙江皮革服装城,发展到经营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它早超脱了批发市场范畴。

“它与巴黎、米兰的T台遥遥相望,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牢牢掌控着江浙沪乃至全国秋冬时尚的命脉。”

海宁皮革城A座各层指引/图源:作者拍摄

望周知:海宁皮革城在2007年就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从A到F六座大楼,你能想到的皮革、皮草制品,这里都有,价格从几元到上万元全部涵盖。

对许多江浙沪人来说,秋冬换季时节没到过海宁皮革城,是不完整的。

图源:小红书@海宁皮革城

“入冬选皮草不必去米兰巴黎,出门左转上高速。”

这句在江浙沪地区流传已久的话,更不仅仅是“表达了本地人的思乡之情”那么简单。

图源:作者拍摄

在这里,时尚的边界被持续打破,当一线大牌还在执着于营销老钱风时,海宁皮革城里已开始跨界混搭。

汉服皮毛马甲,宋锦拼接水貂外套,各式皮毛制品……再见多识广的人也要惊呼“皮草界要考研吗”。

图源:作者拍摄

诚然,第一次来海宁皮革城的人,总会感到迷茫:这么多东西,这么大地方,得逛多久才能拿下啊?

可别人感叹它太大,东西太难找的同时,江浙沪人已在多年磨炼中适应:

海宁皮革城的地位buff叠满,它是学术圈的知网,给你最全的款式;也是游戏圈的Steam夏促,给你打折的快乐;更是炒股界的同花顺,随机波动的价格考验你的判断力——

你可以没去过现场,但你不能不懂它的规则。

图片来源:小红书@汤圆的圆,已获授权

作为皮革业龙头市场,庞大的体量和进货系统,使这形成了价格浮动大、款式材质参差不齐的“潜规则”。

也就是说,地方够大、东西足够全之外,你可以把海宁皮革城当成一个巨大的“盲盒”——

可能开出:网上明星同款大牌标价过万,你在这却只用三成的价格买到七成的品质,还能纵享量体裁衣“私人定制”。

也可能开出:《避雷,回家发现买贵了》《勇闯海宁皮革城退货攻略》《海宁皮革城避这家天坑》……

也因此每当社交平台上网友询问“海宁皮革城攻略”时,总不乏热心“过来人”激情开麦支招:

比如哪栋楼买高端皮草、哪层楼淘性价比鞋包,散客该怎么装老练,批发客户该如何拿腔调......

这些攻略早已通过口耳相传,都是必修课。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这绝非夸张,毕竟“B座买的款式是700块,到了H座可能就是650块啊。”

所以,当野史考据党们还在为乾隆皇帝的生父是谁争论不休时,真正的江浙沪生活家早已达成共识:

“事已至此,海宁皮革城不出来送粉丝两件皮草说不过去了。”

02 进皮革城不砍价,等于是白来

“不懂就问,去海宁皮革城水那么深,为啥不直接网购,或者线下实体店明码标价购买?”

你以为江浙沪人对海宁皮革城念念不忘,只因为它“权威真皮,价格实惠”吗?错。

更让人上头、让无数小白完成消费启蒙、让社恐原地变身社牛的,是那里让人上头的“砍价文化”。

是的,它的核心游览项目可能不是什么建筑风光或皮革历史,而是这场全民参与的价格博弈。

图片来源:小红书@simon不说话,已获授权)

在这里,购物早已超越了简单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它是一场集心理学、表演学、经济学与概率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实践。

每一个踏进大门的顾客,无论是否准备好,都已自动报名参赛。

像对半砍、三折起步,这种屠龙刀式砍价手法,只能算是老玩家的基础操作。

真正的高手,都是带着“先砍三分之二,再慢慢磨”的觉悟进场。

图源:小红书

有多少人提到海宁皮革城,就摆手表示“i人地狱”“效率有限”,就有多少人感叹:

“去海宁皮革城杀价过程,和买到心仪的衣服同样重要,甚至比买衣服、鞋子更有趣。”

有时是买皮衣,等店员报价3000块后,还个500块的“底线”,就能感受一出“沉浸式讲价剧本杀”。

店员会一边说“你这比我成本还低”“你买白菜呀,干脆不要赚钱送你了”,一边表演震惊、嫌弃、无语、不可置信……

然而,等你憋住笑摇摇头转身欲走,店员又会追上来说“既然诚心要么,那么再谈一谈好了”。

之后双方干脆在店门口拉扯,无视人来人往的走廊,继续看店员表演从挣扎到放弃,最后美美成交。

图源:小红书

虽然不是所有店都是这个套路,但只要张嘴问价,大家就立刻自动进入角色,开始玩cosplay游戏。

如有的店外明白贴着“本店明码实价”,你问价时,老板会把“谢绝议价”当逗号用,原则上不降价。

但——根本也不影响他在你转身时,突然上演“算了好了,亏本卖给你”的幡然醒悟戏码。

再比如有的店走“主理人”路线。

店员上来就和你大谈特谈原料产地、设计理念、工艺细节,从色彩到手感,营造出“高贵不打折的氛围。

等你想拍下来给朋友参谋时,对方会优雅抬手制止:“不好意思,我们这都是原创设计,不能拍照的哦。”

至于还价什么的,对方不卖怎么办——

图源:小红书

在这场全民大戏中,人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策略。

懂行的本地人往往是全家出动,角色分工明确。

“富裕的妈”负责开场,“贫穷的爸”负责唱黑脸,“不情不愿的孩子”,负责超绝经意喊出“哎呀走吧”。

如此连招,堪称一套完美组合技。

结伴而来的朋友们,则一个负责网上狂搜攻略当军师,一个负责前线正面交锋,不成功便换一家再战。

整个过程比剧本杀烧脑,没开会那么压力大,体验的是团队协作的乐趣。

至于那些皮革城的老演员们(店员),更是演得“不知天地为何物”。

双人搭档时,一个唱红脸坚决拒绝,一个唱白脸犹豫拍板,表现可以纳入“北影教科书”。

单人solo时,则能无缝完成“坚决-犹豫-痛苦-挣扎-无奈-忍痛”的情绪转换。

一切只为在最后说出“成交”二字时,让顾客感受到那份来之不易的喜悦。

在A座一楼的肯德基,你能目睹素不相识的顾客激情交流:“你这个多少钱?”“怎么砍的?”

图片来源@拾一,已获授权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从海宁皮革城出来后的状态惊人的相似。

先是陷入“好像还能再砍50块”的短暂懊恼,接着上网发帖“避雷”“慎入”。

然后摸着精心挑选的战利品,心里默默盘算其实真挺喜欢,下次怎么砍价更好点……

最后留下和当年那句“高考完千万不要对答案”,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出了海宁皮革城千万不要上网搜”。 

图源:小红书

比如一对1000元拿下一件报价1680的皮衣,130拿下一双新鞋的情侣就表示:

“不还价总觉得自己亏了,但还多少才划算其实我们也没个准确答案”。

这股强大的需求,甚至催生了专业代购和砍价地陪,问就是本地人,职业帮砍,可见需求之迫切。

图片来源:闲鱼

03 不产一张皮,凭什么当“中国皮革之都”?

“海宁不产一张羊皮,却是中国皮革之都。”

无论网上对海宁皮革城的讨论如何,需要承认的是,海宁皮革城无疑是实实在在的产业传奇。

一组数据:2024年,海宁53 家规模以上皮革企业实现产值 43.19 亿元、营业收入 45.27 亿元,皮革服装产量占全国55%以上。

中国人穿的每三件皮衣里,就有一件来自海宁。

图源:作者拍摄

更绝的是,海宁人早就摸透了财富密码。

从2017年试水抖音直播,到2021年建成专业直播基地,2023年线上销售额已逼近200亿元。

如今在海宁,主播们的皮革直播间和原石切割、水晶探厂一样热闹。

看到这里,你大概要问:为什么一个冬天不算冷的地方,能把保暖生意做得这么火热?

海宁皮革城表示:“答案呼之欲出——因为走的是老乾风,给远在京城的儿子添冬衣啊(不是)”

玩笑归玩笑,海宁皮革业崛起于1984年,真正步入快速发展期是1992年。

当时,当地政府既鼓励公有制性质的集体和乡镇企业发展,也允许个体私营企业创办皮件厂,直到1994,皮革城应运而生。

建成开业至今,海宁皮革城已走过三十余载。

这个方圆近700平方千米的小城,可以一窥“中国速度”——1.3秒诞生一件皮衣,平均3秒生产一只票夹,48秒落成一组牛皮革沙发套。

电视剧《繁花》就曾提到海宁皮革城,从中可以窥见它的辉煌往事。

只是,传奇路上总有坎坷。

2013年后,行业遭遇“寒冬,皮草原料价暴跌,环保争议四起,国际大牌围剿,线下客流锐减。

皮革虽火,但毕竟相对小众,最艰难时,海宁皮革城F座曾有三分之一店铺空置,商户们在“线下散客流失”与“直播持平营收”间苦苦挣扎。

好在海宁皮革城积极寻求转型:一年推出2000+新款,推出四季时装,打造直播基地,把皮草卖到全国各地……

如今已拥有国内外专职设计师3000余名,每年推出新款服装超15万款,全国80%的新款皮革服装设计从这里输出。

图源:小红书@海宁中国皮革城

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还有闻讯而来的年轻人们开始“勇闯海宁皮革城”,而对江浙沪人而言,对海宁皮革城的情感总是复杂。

嘴上总要调侃它一句“有点土豪”,身体却诚实地一次次奔赴而去。

一边质疑“什么野史不过是为了高价卖宫廷皮草”,一边左右脑互搏“真等那么久才投广告也是很能忍哦”。

以及——

“除非你现在就宣布打折,否则我是不会考虑马上去一趟的(但是找陈道明代言的话那可以)(抽几件皮草的话那也可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槽值”(ID:caozhi163),作者:槽值小妹,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双十一的即时零售“巷战”。

4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