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10w+的“拉夫抡人”,都是谁在买?

槽值·2025年11月06日 15:46
低仿大牌泛滥,消费者无辜“被装货”。

“有些商家能不能不要再做一些仿大牌的衣服了!真的让人很尴尬!”

你永远不会想到,有时候让一个人同时失去快乐、金钱,还有信心,能有多简单—— 

冬天来了,发现去年的装备已配不上今年的自己,于是打开手机,准备添点新行头。

精挑细选不到百元拿下一件冲锋衣,穿上效果不错,正暗自窃喜,三个字母的logo意义不明,但也简单大方,转头就发现隔壁平台同款直接打对折。

更扎心的是 ,随手一刷小红书,满屏都是灵魂拷问:“ALO这个品牌真的有冲锋衣吗?”

“这牌子好像挺有名,但这么便宜真的对吗,怎么感觉哪里很奇怪啊?!”

(图片来源:小红书)

顺着网线看科普帖才恍然大悟。

好消息,ALO是个美国瑜伽品牌,深受欧美明星和模特青睐,比如带火“海莉甲”的那个海莉就经常穿。

总之,牌子很响亮,定位很时尚,没毛病。

原标长这样/图源:品牌官网

但,还有个坏消息——

它虽然号称是“Lululemon在中国的头号劲敌”,却到目前为止,在国内连一家正儿八经的门店都没有。

品牌计划开在上海的首店,至今还在装修中。而你身上这件所谓的“专卖店同款”,已经洗过两水了。

“真没招了,无处不在的低仿刺客,已经把普通人的购物之路,秒变《扫雷》现实版。”

稍有不慎,就会让你从“快乐穷鬼”,直接自动晋级为“没钱还虚荣的装货”。

图片来源:抖音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

当你以为自己摆脱了世俗的欲望,潮流的裹挟,回归朴素的穿衣需求时,现实给了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你穿的不仅是时尚前沿流行的牌子,还是假货,甚至还是最哭笑不得的那种低仿品。

图片来源:小红书@a.nyonn,已获授权

“天塌了,你们这些低仿,简直把我们这些老实人当成臭狗一样玩耍。”

中产流行到哪里,“穷鬼”的脸就丢到哪里?

谁能想到,如今的中产界和山寨界,拥有着共同的三大灵感缪斯:ALO、MiuMiu、拉夫劳伦。

号称要干翻Lululemon的ALO,进入中国市场磨磨蹭蹭,却丝毫不影响它在街头巷尾的普及度。

随便出去走一走,上到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下到三四岁的小朋友,相当一部分人在知道这个品牌之前,早已经穿上这个“美国瑜伽大牌”。

买到ola衣服的人不语,只是一味搜索如何抠掉logo。图片来源:小红书

仿佛一夜之间,从电商直播间到线下大卖场,ALO服饰遍地开花。

价格从一杯奶茶钱到几百块不等,款式甚至比原版都多,除了正品,应有尽有。

图片来源:小红书@一口一个,已获授权

本来就是不懂时尚,才选择买点便宜又顺眼的衣服穿穿,到底是谁要害朕?

出去买个啥,十件里有八件,可能都印着ALO、al0、ola、AlO、alc、allo各种排列组合不等。

穿上这些乱七八糟的logo出门,被仇人看见了都要笑半小时才舍得走。

发现后还一点招没有,只能绝望发问:咋这样啊

名牌的福我没吃,假货的苦倒是硬要我享。

“我自己想装,我自会精挑细选那些精品A类,要你在这里自作主张?!”

图源:小红书@呀呀呀呀,已获授权

再说MiuMiu,在奢侈品界也是一骑绝尘。即便是奢侈品卖不动的今天,业绩也始终能逆势上涨。

坊间传闻“背Chanel的不一定真有钱,但穿Miu Miu的八成是富家小姐”,因为这牌子既不保值,Logo也不算出圈。

长这样/图源:品牌官网

但不出圈的代价,就是一堆人买了低仿,却根本不知道自己“高攀”了低调的大牌奢侈品。

美滋滋穿出去,洗一次就从minmin变牛牛……实体店花真钱买的东西,就这样暗箭伤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丸子,已获授权

同样让人颜面尽失的,还有niania,

以及nimnim……

有时真不得不承认,这些假冒伪劣低仿的商家,简直是世界上最会玩弄消费者愤怒的群体。

“穿着地摊买的T恤去答谢会,一堆老板老总说你也穿MiuMiu,结果却是MiaMia。”

当这种比短剧还尴尬的情节反复上演后,有网友已经化身“忍人”,表示连印“fashion”的也能原谅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到了今年上半年,“能不能不要往衣服上印minin”一度成为微博热议话题。

网上有一句经典评论:“MiuMiu你记住,你的对手不是LV、香奈儿,而是各种minmin、winwin、niwniw。”

这当然不是威胁,现在网上的minmin感觉已经多到可以脱离MiuMiu的阴影,另起炉灶单干了。

请minmin离穷鬼的生活远一点/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Tia、@和光同尘,已获授权

主打“老钱风”“静奢风”,长期霸占中产三宝席位的拉夫劳伦,更是低仿重灾区。

正品长这样——

图源:品牌官网

今年冬天,那匹标志性的小马仿佛一夜之间跑遍了全中国,虽然跑着跑着就变了形——

可能是两匹马互殴的“拉夫互抡”,可能是彩色版关二爷直击对抗路,还可能是农夫骑马的田园风光版。

《拉夫挠头》。

图片来源:小红书博主@okk,已获授权

经典的POLO衫系列,硬是被仿成了“保罗遛弯”(区别大概是一个感觉要去打球,一个感觉要去打人)。

很多受害者刷到吐槽帖后,翻出自己的衣服,才惊觉早已加入了这场“保罗遛弯”的狂欢。

社交平台上哀鸿遍野“我说这马看着不太对劲”“花正品十分之一的价格买了件‘拉夫抡人’。”

评论区受害者们收集的人、马、杆排列组合(不完全统计版),比收藏夹里的素质企鹅表情包还要多。

图片来源:小红书

“当你意识到拉夫劳伦也许只是一种形状,那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如今在小红书搜索拉夫劳伦,自动关联的“猜你想搜”就有“拉夫劳伦盗版马骑人”专属词条。

点击即可畅览HelloKitty骑马的拉夫kitty、唐僧骑马的拉夫唐僧、关公骑马的关公抡人等典藏版本。

图片来源:小红书

受害者们,往往都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

“我以为是安踏的新系列。”

“买时还想是什么国产小众品牌。”

“就觉得挺好看,谁知道还有什么拉夫劳伦......”

本来只是想买件普通衣服,到底有什么错?!

第一批低仿大牌受害者:真没空和你们闹了!

“我都去你直播间买百元外套了,能是什么时尚的人吗,你指望我能分清真伪?”

是所有受害者的心声,也是消费者最无奈的自嘲。

社交平台上,无数受害者抱团取暖,组成“冤种联盟”。

有人崩溃发问“现在都没人管管,仿版型我忍了,为什么要仿标?”

更有人直言“我的诉求很简单,就是别让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丢人!”

这辈子最委屈的事情不是“装”,而是自己根本没有装到,却被认为“装”。

miumiu的miu难道本来应该是荒谬的谬?/图片来源:淘宝

眼下,这场“被装货”的悲剧正在各地上演,情节之荒诞,连编剧都不敢这么写:

穿29.9元淘来的衣服去领助学金,被质疑为什么能穿奢侈品却要申请?

背着漂亮的YES包和好朋友聚餐,发朋友圈被人阴阳是不是YSL新品……

“本来只是买件衣服,丢人的事顺手就干了。”

更“惨”的是那些无意间穿了假货,还大摇大摆走进正品店的朋友。

从前引以为傲的“品牌钝感力”(别人秀大牌自己因为不认识所以看不出来),还是成了“社死的加速器”。

如果说个人的社死还是小范围尴尬,那品牌logo的集体“变异”,则让这场悲剧变成了无差别攻击。

如和拉夫劳伦那匹跑变形的小马一样,MLB的图标成了山寨重灾区。

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字母组合和颜色搭配,让正品亲妈都难认。

别笑,你也过不了第二关

类似的还有,Lululemon缺胳膊少腿,变成哀伤的“Luluemo”;

CK仿佛被篡改了原始代码,开启随地大小写,C K、Ck、cK……

在这场全民来找茬的狂欢里,消费者就这样陷入了“左右为仿”的困境。

“我就穿了一件普通衣服,全世界来问我是不是富婆。” 

为了避雷,有人决定提高预算“四五百的鞋总该靠谱了吧”,买回来上网一查,原版要好几万。

有人决定选经典简约设计款,发现也是抄的大牌,只是抄得太全面了,原版根本猜不到是谁。

谁能想到这个每家牛仔裤都在做的款其实仿的马吉拉呢……图源:小红书

消费者仿佛在玩一场必输的游戏:买得便宜怕假货,买得贵了可能还是假货。

最后只能选择最保守的策略,只买零logo的基础款,以为至少能保住“穿得真实”的最后尊严。

结果呢?不过是到头来又发现是打版的,水洗标在抄lemaire和山本耀司……

图片来源:小红书

在这场“被装货”的闹剧中,几乎无人生还(除了商家),因为受伤的也包括那些真正买了正品的人。

每个穿ALO回国的人,都免不了心头一震,当假货泛滥成灾,下一步可能是穿真货的也要自证“清白”。

别再害老实人了好吗?好的

网上有海量的受害者发出类似呐喊,可惜大概率是喊了个寂寞。

消费者早已陷入了一座由低仿产品筑成的“围城”。

城里的人只想穿点舒服好看的,城外的人也就是山寨厂商整加班加点,拼命给你塞点“像样的”,当然,是像某个大牌的样。

以ALO为例,在电商平台搜索,你能看到各类“ALO”字母各种排列组合的店铺和产品。

部分促销款甚至低至 10 元左右,一些印着 ALO字母的卫衣,券后拼单更仅需69元。其销量却不容小觑,个别店铺的累计销量超过万件。

为什么会这样?假货批量出现的根本逻辑很简单:有需求,有关注,有利润。

而在品牌款式趋同的当下,Logo本身成了最直接的社交货币和身份符号。

如Lululemon是精致中产,ALO是新贵美学,Miu Miu是年轻奢侈,拉夫劳伦则被认为代表静奢老钱。

哪怕许多人不知道其具体背后意义,也不妨碍这些标签将它们推向流行前沿。

有业内人士透露,厂家制作一款高仿品的利润空间,约在20%至30%之间。

此时直接放弃复刻、打版,印个logo就能赚的钱,显然更简单粗暴。

此外,服装类本身技术壁垒不高,可能是低仿遍地开花的原因之一。

例如瑜伽服,许多品牌宣称的专利面料于业内而言“不是难事”。

在ALO前,看Lululemon辨真假,在社交平台上已是和区分奢侈品真假一样热门的“互动活动”了。

当第一批厂商发现只需照搬Logo,就能快速蹭上热度,这股妖风就再也刹不住了。

图源:小红书

屡禁不止的假包、假首饰,本来是一场买卖双方心照不宣的交易。

无限扩大后,开始误伤许多不认识奢侈品、也不关心流行趋势的普通消费者。

它直接把消费变成了一场“狼人杀”,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快递盒里开出来的是村民、狼人,还是“狼美人”。

可是,真的很想对广大厂商们说一句——其实,普通人真没那么在乎牌子,你们也大可不必硬碰瓷。

“我能接受它不是个大牌,是个籍籍无名的杂牌,但不能接受它是杂牌非要冒充大牌。”

所以答应我,宁可没有标,也不要再把ALO印成ola,Miu Miu印成miamia,拉夫劳伦印成拉夫抡人卖给我了,好吗?好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槽值”(ID:caozhi163),作者:槽值小妹,36氪经授权发布。

+1
1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畅销商业成功多幻觉,光环效应扭曲真实因果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