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量子赵博文:量产,是量子测量的关键解 | 对话商界NO.12
文 | 王顺
编辑 | 竹笛
量子科技,对于普通公众而言,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为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频频提及、媒体宣传的持续聚焦,让“量子”一词频频进入公众视野;陌生,则是因为其技术本身的高深复杂,以及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走进日常生活的实际距离,仍让大多数人感到遥不可及。
未来五年,量子科技将成为中国重点押注的核心领域。在早前发布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一个尤为引人注目的提法是:“推动量子科技等前沿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中国从科研投入到人才培育,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布局,可以说在各个层面都全力以赴,试图抢占量子科技的制高点,掌控未来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尽管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但国内量子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仍处于追赶阶段。正如安徽省国盛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国盛量子)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博文博士所言,单项的突破难以掩盖系统性的差距,在量子计算、量子传感、核心器件等更广泛的产业链条上,我们仍面临底层技术积累不足、工程转化能力偏弱等现实挑战,亟需更加沉下心来、深耕细作。
与此同时,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也面临诸多现实难题:技术成熟度不足、产业链尚未形成、市场认知度低、应用场景有限等,都制约着其商业化进程。而在实地走访合肥多家高科技企业的过程中,一个更为深层的瓶颈浮出水面:复合型人才的严重匮乏。量子科技的落地,需要的不仅是物理学家,更是那些既懂量子理论、又能解决工程问题、还能理解市场需求的跨界人才。这类人才的稀缺,直接拖慢了技术转化的步伐。
此外,产业化能否成功,关键之一在于市场能否快速“起量”——只有通过规模化应用,才能推动成本下降,进而降低终端产品价格,形成良性循环。在这一过程中,政策支持的角色也需从“宏观引导”走向“精准滴灌”。好的企业不仅需要方向性的鼓励,更需要有针对性的研发补贴、应用场景开放、以及首台套政策的切实落地,才能真正跨越从“技术可行”到“市场可用”之间的死亡谷。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前路挑战重重,国内已有一批像国盛量子这样的企业,正积极投身于量子技术的工程化与市场化探索中。他们在芯片设计、算法优化、系统集成等环节持续攻坚,努力将抽象的量子理论转化为具象的产品与服务。这些来自市场一线的尝试与努力,正是中国量子科技从“跟跑”走向“并跑”甚至“领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力量。
国盛量子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博文博士36氪安徽总经理沈秀田对话交流
在“量子之城”合肥,一场围绕量子测量领域的深度对话,在36氪安徽总经理沈秀田与国盛量子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博文博士之间展开。双方共同探讨了该细分赛道的技术突破与未来前景。
从实验室尺子,到工业现场的法码
36氪:如果请您用一个比喻向一位公众解释国盛量子的量子测量技术到底是什么,您会怎么打比方?
赵博文:就像水银温度计测温度一样,量子传感器测的是磁场。水银温度计通过水银的热胀冷缩,把温度变化转化为长度的变化,从而读出温度。量子传感器也有一个“载体”,比如金刚石里的人造分子,它的“量子态”会随外部磁场变化,我们通过测量量子态初态和末态的变化,反推出磁场的大小。简单说,就是一个对环境非常敏感的系统,我们通过它自身状态的变化来“读出”外界物理量的变化,就像一个高精度的“温度计”。
36氪:您为何选择量子测量作为创业方向?背后的商业思考是什么?
赵博文:我从2011年进入实验室就专注这个方向。真正促使我创业的关键契机是2019年国际计量单位制实现了全面量子化。这意味着所有测量的溯源标准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为新的量子传感器创造了巨大的空白市场。
传统的国家级计量基准通常只有一台,无法商业化;而量子传感器可以做得小巧、可搬运,使得每个企业甚至地方都能拥有自己的“国家标准”,商业潜力巨大。我坚信这是未来的必然趋势,因此决定投身于“量子测量”这一新赛道。
36氪:能否结合具体用户场景,分享一些量子测量技术的应用案例?
赵博文:我们用量子测量技术做成了“磁传感器”,就像做个温度计一样。它可以测磁场,比如地磁场,就像古代的司南;也可以测电流,因为通电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我们通过测磁场反推出电流大小;还可以用于地质勘探,比如挂在无人机下面,探测区域的磁场分布,寻找矿石资源;也可以对矿石样品进行古地磁分析,研究其年代和结构。这些都已经有实际客户在使用。
36氪:国盛量子的客户以央国企居多,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赵博文:我们定位是“量子工业测量”,客户主要是工业用户。目前国内排名前十的工业客户基本都是央国企,覆盖能源、轨道交通、钢铁、建筑等领域。我们选择与这些头部企业合作,是因为它们具有示范效应,技术门槛高、考核严格,能为我们带来更高的信誉和推广价值。
成本高,症结在于“市场规模”
36氪:将实验室里的量子传感原理,变成一个稳定、可靠、能在工厂车间里使用的工业产品,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赵博文:最关键的是从“技术思维”转向“用户思维”。技术思维总想着“我能做到什么”,而用户思维则关注“用户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曾尝试过十几种技术路径,大多不成功,最终收敛到少数几个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上,例如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这主要得益于电网客户的不懈支持。
36氪:大众可能认为量子设备成本高在“量子”本身。能否为我们拆解一下,一台量子测量设备的主要成本究竟分布在哪些环节?
赵博文:主要成本构成可以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研发和人力成本、制造成本和良率以及核心元器件的供应等,但量子设备成本高的核心,并非“量子”概念本身昂贵,而是因为它是一项尚未规模化、正处于产业化初期的前沿科技。
现阶段量子设备成本高的首要原因还是“量”没上来。工业品的成本与量产规模强相关。因为没有规模,所以成本高;因为成本高,又难以快速扩大规模。 要打破这个循环,最关键的破局点就是通过打开市场、做大销量,来摊薄前期的固定投入。一旦实现规模化量产,成本将有数量级式的下降空间。
36氪:围绕降本,国盛量子在哪些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
赵博文:第一是拉动需求、扩大市场,这是降本最根本的路径。第二是收敛需求,减少产品品类(SKU),专注于打造标准品。品类越单一,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越强,量产和成本控制就越容易。
36氪:中国的量子测量产业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
赵博文:客观地说,我们整体处于“跟跑”状态。虽然在某些单项指标上可能有亮点,但产品化是系统性工程,中国在高端传感器领域的基础研究、产业链等方面仍落后于国际头部企业。我们希望通过量子测量这一新兴技术,实现国产高端传感器的“弯道超车”。
36氪:在供应链上,哪些环节最薄弱、最容易被“卡脖子”?
赵博文:主要是核心材料和芯片等。我们是产业链中游的企业,需要上游供应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元器件。
36氪:在保证供应链安全、突破“卡脖子”环节上,您认为当前产业链协同的关键是什么?
赵博文: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建立一个以终端需求和技术价值为导向的产业评价体系。
当前的“链长制”在资源整合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期待这个模式能进一步深化。理想的状态是,产业链的协同能形成一个紧密的“需求牵引-技术验证-反馈优化”的闭环。这意味着,上游材料和元器件的好坏,不应仅由申报材料决定,而应更多地由我们这样的中游企业和最终的工业用户来共同评判,良好的生态需要每一个生态链上的企业都可以生存和发展。
只有让最终的用户体验和市场价值成为指挥棒,才能精准地拉动上游进行有效创新,避免研发与应用的脱节,从而真正筑牢我们的供应链体系。
终极战场不在硬件,而在它产出的“可信数据”
36氪:当量子测量走向“数据洞察”时代,您认为未来的核心价值会沉淀在硬件上,还是最终会转向数据和算法?国盛量子如何构建这方面的护城河?
赵博文:最终的价值一定在数据和算法。未来的核心在于基于数据的模型和AI。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传统传感器是个“黑盒子”,其输出的数据是否准确、如何校准是个难题,尤其是部署了海量传感器后。而量子传感器可以被设计成“小透明”,因为它基于普适的物理常数如电子自旋,其测量原理清晰、可远程校准,能确保数据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稳定和可靠。这为构建长期有效的数据库和算法模型奠定了信任基础。
36氪:抛开外部因素,制约国盛量子发展的内部瓶颈是什么?
赵博文:首先是缺乏复合型人才。这个领域要求人才同时懂物理、工程和特定工业场景,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无法满足,只能靠自己培养。
其次是对研发团队的激励难题。我们尚处投入期,难以像销售那样用短期业绩量化激励。股权激励在创业初期吸引力有限。这更多地需要依靠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来凝聚团队,并希望社会能给科技人才更多的尊重和荣誉感。
36氪:除了工业领域,您认为量子测量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最有可能出现在哪里?
赵博文:我的判断是生物医疗,这是继工业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
人除了化学指标和几何形貌,磁场是探测生命活动的关键物理量,例如心磁、脑磁。在众多量子技术路线中,我们的固态自旋体系是唯一能做成生物兼容的微型探针,细如发丝,这可植入大脑内部进行精准测量,而其他技术路线如超导、离子态因低温或安全性问题难以实现。这为未来精准医疗,特别是脑科学领域,提供了颠覆性的工具。
36氪:从创业至今,让您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什么?
赵博文:最有成就感的不是某一具体事件,而是一种“坚持”。在创业的最艰难时期,能够始终相信这个方向,即使会孤单会无助也坚守下来,这里面得益于合伙人的支持与客户的信任,目前已经逐步看到产业从无到有、初见成效,这个过程本身带给我最大的成就感。我坚信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36氪:合肥市被誉为“量子之城”,在您看来,合肥市最突出的长板是什么?以及,未来最需要补强的环节又是什么?
赵博文:最突出的长板是“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合肥奠定了量子人才基础。需要补强的是如何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需要解决顶尖人才外流、科研与商业边界模糊等问题,要建立更高效的政策和产业链协同机制,让科技成果能更好地在本土转化和留存。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