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为何持续进化?

36kr王顺·2025年08月21日 17:41
安徽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节奏正在加快。

文 | 王顺

编辑 | 竹笛

近日,安徽尤其是省会合肥市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再度发力,布局节奏明显加快,引发行业关注。

融资方面已传来明确信号。36氪安徽注意到,近日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零次方机器人)和安徽聆动通用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聆动通用)已先后完成天使轮融资,金额均为亿元级别,并有安徽国资背景的投资机构参与,显示出地方政府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关键环节的早期支持和战略眼光。

与此同时,优艾智合(全称:合肥优艾智合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也正式落子合肥。

据肥东县人民政府官网的信息,优艾智合计划将总部及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落户肥东县,并以此作为未来上市主体。这一举动不仅扩充了合肥乃至安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版图,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在工业移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系统集成领域的生态实力。

可以看出,以“敢投、会投”著称,成功布局液晶面板、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前沿产业的合肥市,正将其成熟的“合肥模式”复制到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一新兴赛道。

零次方机器人、聆动通用以及优艾智合,这三家企业分别聚焦何种技术路径?从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到智能应用,合肥乃至安徽的整体机器人产业布局逻辑何在?

投早投小,布局技术基石

在实地走访多家企事业单位后,36氪安徽观察到,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广阔且有非常好的增长空间。

不过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柔性操作、环境适应性和成本控制上仍面临根本挑战,其商业化成功关键在于技术方案如遥操作、灵巧硬件、数据训练与市场需求间的精准匹配,以及通过单点场景验证逐步迈向通用智能。

一位从事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人士告诉36氪安徽,先进制造就像是金字塔的塔尖,需要依赖基础及中层产业链的有力支撑,方能真正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此背景下,合肥国资重点布局的零次方机器人和聆动通用,正是瞄准了上述核心挑战,发力攻克具身智能机器人落地的关键环节。

聆动通用产品展示

聆动通用成立于2024年12月,这是一家具有“讯飞系”背景的具身智能通用机器人公司,定位为实现“大脑-小脑-本体”全链路自主可控的硬科技企业。

聆动通用CEO季超告诉36氪安徽,聆动通用技术路线采用全栈自研,构建“多模态通用大模型基座+行业级Linden_VLM具身基础模型+Linden_VLA技能操作模型”的分层端到端架构,致力于实现机器人在“大脑”层面的高层级感知与认知智能,以及在“小脑”层面实现柔性、可泛化的运动智能。

简而言之,聆动通用旨在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工作——“大脑”负责感知环境与决策,“小脑”负责精准执行动作。

零次方机器人成立于2025年1月,也致力于本体研发,例如其轮臂人形机器人Zerith-H1。36氪安徽注意到,在产品与聆动通用有所差异的是,零次方机器人推出了面向具身智能模型训练难题的“全链路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零次方机器人推出的“‘全模态’具身数据全链路解决方案”

据早前硬氪报道,区别于当前主流遥操作技术,零次方机器人通过三维人体运动姿态感知模型,提取人类关键关节运动数据并重映射至机器人,从而降低算法学习成本。同时,借助4D高斯溅射技术对机器人观测信息进行重建,形成基于扩散模型的动作生成策略,使机器人具备向人类直接学习的能力(LFWH)。其核心目标是让机器人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人类行为,自主完成任务。

因此,从产业链角度看,无论是聆动通用还是零次方机器人,都是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关键参与者,但目前仍处于较早的发展阶段。

重金招引,补齐产业拼图

与引进京东方、蔚来汽车的战略一脉相承,合肥招引优艾智合,不仅看重其技术实力,更看重其已获市场验证的成熟商业模式与商业化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优艾智合成立于2017年,现已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离登陆二级市场仅一步之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技术与产品已得到广泛的市场验证,客户覆盖半导体、新能源、电力能源与电子制造等领域,服务中国中车、LG化学、国家电网、富士康等多个赛道的头部客户。

优艾智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凌枢在合肥首次亮相

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优艾智合的首款产品为商用车辆巡检机器人,切中了当时公共交通中轮胎检修频率低的行业痛点,并凭借该产品成功获得米其林轮胎公司的首笔百万元订单。此后,公司战略逐渐聚焦于泛电子制造、能源、半导体等高增长赛道,不断实现技术与产品的迭代突破。

正因其扎实的技术积累和显著的商业化成果,优艾智合吸引了肥东县的关注并最终达成合作。

2024年5月27日,肥东县官方宣布,总投资14亿元的优艾智合总部及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地。几乎同时,优艾智合完成14亿元C轮战略融资,投资方为合肥东城产投与吴兴人才产业集团,该笔融资也刷新了工业移动机器人领域的单笔融资纪录。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1月22生产基地正式开业之前,已有数十台“肥东产”机器人发往荷兰,显示出其高效的产能部署和全球市场动向。

综上可见,早在大众关注之前,合肥市已经出手布局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在2024至2025年间,通过“投早投小”孵化前沿项目和“重金招引”成熟企业双线并进的策略,正快速构建起一个覆盖核心研发、本体制造、规模生产及多元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生态雏形。

而合肥市的布局也是安徽布局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安徽野心,瞄准新增长极

近年来,安徽省早已不满足于仅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家电制造、量子科技等优势产业深耕,而是积极通过项目招引与培育,寻找新的增长引擎。其中,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被视为安徽省不容错过、也必须抓住的核心赛道。

这一判断背后,是对技术融合路线的清晰预判。

在今年上半年一场AGI研讨会上,季超提出了一个观点,即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人工通用智能)与机器人的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2023-2024年是研发期,重点构建数据标准与硬件基础;2025-2026年进入导入期,开始在细分场景中验证商业模式;2026年后则步入扩张期,随着硬件成本下降与数据生态成熟,机器人将实现规模化应用,最终以低于人力的边际成本服务千行百业。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36氪安徽,实现这一愿景,就需要抓住时间节点,同时要敬畏该赛道的痛难点:首先,AGI虽在类人感知、自主决策等方面取得突破,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之间仍存在落地鸿沟;其次,场景的复杂性持续倒逼技术升级——无论是工业产线对柔性协作的更高要求,还是服务场景中人机融合的复杂性,都呼唤技术研发从单向突破转向以真实需求为导向的深度锚定。

这些痛难点不仅被业内所关注,亦是安徽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随着对产业发展逻辑的理解日趋深刻,安徽对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支持,也超越简单的“给钱给政策”阶段,转向着力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比如依托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平台,去努力推进资源整合、标准制定、场景验证与生态培育,全方位夯实产业根基。

36氪安徽受邀参加了“安徽省‘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大会暨人工智能产业资本对接大会”

也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20日,安徽省举办了“安徽省‘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大会暨人工智能产业资本对接大会”等对接平台,36氪安徽在现场注意到,与会的企业家特别关注高价值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榜单,该榜单了涵盖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能物流等多个关键领域,更聚焦于那些技术落地难、行业需求迫切的实际痛点,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无论是国先中心还是场景创新大会,其一方面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提供了直面行业痛点的“练兵场”,通过释放工业、物流、医疗等领域的高质量场景需求,推动技术方案精准落地,加速从单点验证走向规模应用;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从需要“投早投小”的初创团队,到意图扩张的成熟企业——搭建高效融资桥梁,既解“粮草”之忧,更助市场突围。

填满一大张清单的全部选项会是缓慢的,但进度显然是可见的。

根据《安徽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征求意见稿)显示,安徽将开展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整机、关键部组件等标志性产品,并拓展场景应用、完善产业生态。到2027年,安徽基本构建特色鲜明、资源聚集、生态完善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体系,综合实力跃升至第一梯队前列,建成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而实现上述目标,安徽省仍需步履不停,迎难而上,持续进化。

写在最后:

在走访中,笔者注意到,安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基础较薄弱,比如高端芯片、高精度控制、伺服电机、减速器等相对薄弱的核心技术环节需要去做攻关,但也有一些项目机会。

2024年上半年,笔者曾与一位投资人交流,他刚考察了一个专注于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精密控制技术的项目。当时他的评价是:“技术确实顶尖,想象空间也大,但商业化落地?太遥远了,看不清。” 这个判断在当时理性且普遍。

然而,转折在2025年骤然出现。随着宇树科技等公司的人形机器人迅速“出圈”,从视频演示走向工厂实训,整个赛道骤然升温。一年前还看似遥远的应用场景,忽然间似乎变得清晰可触。当年那个“商业化遥远”的技术,转眼就有智能机器人大脑与肢体协同的“核心关键”的潜力。

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而迷人的现实:真正颠覆性的创新,往往领先于市场的普遍认知。 它的价值并非不存在,只是像一颗种子,在等待适宜的土壤和气候。单个投资者或企业基于当下市场做出的“理性”判断,很可能错失未来的参天大树。

这也恰恰说明,预见并催生未来,从来不是单打独斗的英雄主义,而是一场需要精密配合的“接力赛”。

36氪安徽——在安徽观察世界,在长三角链接全球。 

这里是36氪安徽,我们是安徽的新经济媒体。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为创业者、投资人以及财经、科技、新经济领域从业者提供深度报道。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如果你希望得到36氪安徽的报道,或转载相关文章,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送至指定邮箱:wangshun@36kr.com,或拨打电话15720512216,微信号:shunshun4671,我们将在24小时内回复。

+1
1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滤波器突破之路,需要克服专利生态和规模量产两大维度。

2025-08-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