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难做,一半是办公室人员造成的

新经销·2025年11月03日 18:51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要加大业务员的考核,不痛不痒的起不到效果,要考核,就要他感觉到痛”,会上,职能部门讨论着工作该如何推动。

公司对一线业务的考核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过去,完成业绩就能拿到钱,现在,即使完成业绩,也不一定能拿到钱。

业务员越来越难做,除了业绩达成难,还有交不完的表格、算不清的考核、开不完的会议、记不清的规章制度......

有人说:业务员苦办公室人员久矣。

层层加码,束缚业务工作开展

会上,市场部人员讨论着“如何真实、高效用好形象物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建言献策。

“要和终端签协议,约束终端”、“要考核业务员,这样才能让业务重视起来”、“执行二次验收:初次安装时检查一次,3个月后再复查”……

这些策略增加了业务工作量,很多业务员为了避免麻烦,不愿意再申请生动化物料了。短时间看,费用花得少了,长此以往,因终端缺少品牌推广,产品在终端的竞争力下降了。

还不如下市场,挖掘更有效的推广方式,和终端谈两场推广活动对市场更有帮助。

为了规范业务管理,于是,各职能部门设计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终端拜访制度、临期品管理制度、经销商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生动化管理制度、推广活动管理制度等。

而且为了体现新意,年年加码,设置的条件越来越多。如业务申请费用,要求约定:终端销量目标、重点产品目标、陈列生动化执行标准、未达标扣款等事项等。

结果,终端看到协议条款,连连摇头,“你们不想给费用就直说,搞这么多弯弯绕绕”,业务表示无奈,“公司规定的,否则费用申请下不来。”

某大厂,办公室领导问业务员,“有促销员费用为什么不申请”,业务只能如实回答:“促销员标准要求太高了,在我们小县城,哪里找得到身材好、年龄小、长相好的妹子来做我们的促销员,而且还钱少、事情多。”

“去年申请了2名帮扶人员,结果年底一清算,人员费用都扣回去了,说是某项指标没完成”,经销商怒气冲冲。

经销商要求业务想办法把扣掉的费用补回来,公司责怪业务费用申请很随意,业务员折腾不少,还两头受气。

市场部如此、财务部如此,甚至人力部也如此,最后,所有动作变为了业务头上的枷锁,越来越沉重,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

一位大厂老业务诉苦道:“真的不想干了,不是工资的事,就是事太多,尽是吃力不讨好。”

以“PDCA”之名,增加业务负担

P(计划PLAN) 、D(实施DO)、C(检查CHECK) 、A(处理ACT) ,是推动工作合乎逻辑的工作流程。

办公室每个岗位总要有点事干,总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写方案、过程中收表追进度、结果考核,形成了看似完美的PDCA闭环,但在实际过程中走偏了,给业务带来了严重负担,工作成效反而更差了。

一、用“报表”体现工作

调研市场,要交表;统计临期品,要交表;了解各项工作执行情况,要交表等等。

为了精细化管理,表格越来越复杂,动不动就上百行、几十列,看着让人头痛,填起来更是费时费力。

“如果业务对市场熟悉,这个表分分钟就填好了。”职能人员回复道。

新人小李,每次被表格折磨得够呛,一次和同事交谈中,得知,原来表格中的内容都是可以编的,不需要认认真真地去市场寻找答案,那样很累。自己填了真实的数,如果与领导的预期不符,还要他写反思、写改进。而同事随手一编,符合领导心中的预期即可,不要过于拔尖,也不能严重落后。

领导拿着编好的数据,义正言辞地将市场分析了一番,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尤其是大厂,业务在市场上拜访终端,经常接到职能人员的电话,十有八九是要交表,“赶紧找个地方,赶紧把表填一下,领导马上就要。”

而且,办公室几乎每天都有对业务员的吐槽,“还是业务好做,只要完成销量就好。其他啥都干不好,XX业务每次交的表,填得乱七八糟”

表格做得像朵花,对市场发展并没有意义,收完后就束之高阁,又开始收下一个表,如此循环。

二、考核滥用

职能部门复盘,发现考核对工作推动有效果,于是在考核上下足了功夫,然后,考核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凡事必加上考核。业绩要考核、铺市要考核、过程指标要考核,就连终端拜访都要考核。

考核也许在一定范围内、在短期内确实有效果,但考核一旦滥用,弊端日益凸显。

为了不被考核,业务马不停蹄地完成每日的拜访数量、一系列的过程指标。结果,服务终端的质量下滑了,和客户的沟通减少了,新店拓展滞后了,渐渐地,业务对各项工作都产生了抗拒。

“考核太多了,我都已经麻木了,除了业绩,其他考核我基本放弃了”,一名乳制品大厂业务叹息道。

“业绩达成了,但工资又少了一半,不知道哪里又被扣钱了。”

长期考核导致业务对工作产生了倦怠,业务像是一具被驱使的肉体,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凝聚力。

脱离市场实际,瞎指挥

办公室人员大多没有业务经验,对市场缺少了解,制定的方案往往脱离市场实际。尤其是新人,两眼一抹黑,拿着前人的方案修修改改,然后发给业务执行。

某快消头部大厂,一群人在办公室,研究出了一套看似完美的方案,各个市场都考虑到了,理论上也逻辑自洽,结果在终端落不下去,目标达成率很低。

项目负责人率先抱怨道:“业务员执行力太差了,我每天电话催,进度就是跟不上来。”

其实,业务需要的不是那个看似完美的方案,真正需要的是基于市场实际,打市场的资源,是能快速落地的工具。

很多时候,高举高打、高目标引领、高标准执行,成为了各职能部门向高层领导邀功的筹码。

即使结果往往一地鸡毛,达成率极低。最后,业务成了不作为的“替罪羊”。

后来,业务为了完成目标,不得不在数据上造假。

“我们是弱势市场,公司定的XX目标太高了,根本完不成,报上去的数据肯定有水分,如果报真实数据,又得反思、挨批。”业务叹了口气。

不切实际的方案,消耗的是业务的精力,伤害的是客户的信心,错过的是市场机会。

工作开展要基于市场实际,大家都知道,但往往做不到。

主要原因是:办公室制定方案的人并没有亲自去参与终端业务的执行,不知道在执行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一味想当然,拿“理想的结果”当成“目标”。

都把自己当领导,把问题抛给业务

在快消大厂,办公室人员几乎都能指挥业务干活,若是不干,那就“考核”伺候。

没有按要求填写表格,哪怕是办公室的文员,也得言辞犀利地批评业务两句,“一个表也交不好,都教你好几遍了。”

每次办公室人员下市场,那得业务带着,走访过程中,多少得指出市场上这样、那样的问题,叮嘱业务要整改,若整改不到位,又拿出“考核”这一法宝。

让人无语的是,工厂员工更是把自己当成了业务的领导。

“有什么货,就卖什么货,业务卖不掉,那是业务能力差。”一位工厂小主管理直气壮地说。

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市场上的事总觉得是稀松平常的小事。

产品出了质量问题,工厂经理推三阻四,“上次XX市场也出了同样的问题,后来业务自己解决了,这点小事,你们难道就解决不了吗?”

“这业务能力差距还是蛮大的,啥事都往工厂推,做业务要灵活嘛,不灵活怎么干得好业务。”这位工厂经理说得头头是道,但他却没干过一天业务。

问题反复出现,丢下一句“按流程反馈”、“我们正在核实”......然后就没了然后。

没有真正协助业务去解决问题,市场上的任何问题都怪罪到业务头上,最终伤害的是业务的信心、合作伙伴的利益、消费者的信任。

职能岗位岌岌可危

市场环境与日俱下,业务再怎么努力,也完不成业绩。

职能岗位越发焦虑,焦虑的不是如何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去帮助业务发展,助力销量提升,而是设计更多的表格,更复杂的考核制度、更频繁的检查。把工作流程、制度方案当成自己的工作成果,这是本末倒置的。

最后,公司没有完成既定的业绩目标,裁员的屠刀率先砍向职能,职能到最后一刻,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被裁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经销”,作者:金名,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中国快消品专业新媒体,致力于厂商转型升级与渠道数字化解决方案

下一篇

Mercor三位22岁创始人成最年轻白手起家亿万富豪,公司估值100亿美元。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