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内部开始排挤人了
行业在收缩,房地产企业也在收缩。所以地产从业者的数量也必然在收缩。有人主动离开,有人留下来。那么一定有人会被排挤走。基于优胜劣汰也好,基于自然选择也好,总之有几类从业者,现在开始慢慢地从过去的香饽饽到如今的不适应了。
这同样来自我和阿翔的一次聊天。阿翔是一家房企的HR,做了一段时间。高峰时期疯狂招聘过人,低谷的时候也疯狂地裁过人。现在呢,又属于比较精细化的选人。他说,现在他看简历的时候会特别注意几类人,这些可能都不太适合被招进公司,进来了也可能会被排挤走。
我听完之后其实有点启发,整理一二和大家分享。当然,所有内容非常主观,甚至有强烈的偏见,但是我还是觉得有点意思,和大家罗列一下。
01、地产高峰期入行的博士生
我首先声明啊,我对学历没有偏见,我甚至对高学历充满了羡慕和嫉妒。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一段称谓?其实也是房地产行业一个很特殊时期的现象。就是2015年前后开始,可能是缺啥补啥,大量开发商老板有着强烈的学历焦虑,开始批量招募博士生。
特别是当时最为凶猛的恒大、碧桂园,对博士生的滤镜不要太过明显。大量高学历、没有地产经验的从业者,趁着这波趋势加入行业。
这一类人才如今遇到的困境在于:当时公司对这一类人才,是为了满足企业快速扩张之后准备的管理型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储备干部。包括公司后续对他们的培养和要求,都是这么来进行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他们在各个岗位上轮岗,各种支持和调度。
但是这类人才在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管理会让人对执行脱敏。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管理钱和管理战略,也就是俗称的找人、找钱、找方向。这确实是高学历人才擅长的能力。但是当下的房地产行业,不需要规模化的管理,甚至在抗拒管理。
更加需要的是垂直类的产品纵深的判断,需要对供应链的整合,需要做彻底的执行,甚至是躬身入局。这件事成为了这些博士生一个很大的命门。
这不是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他们能力不够,而是从业经历不够,尚未形成这方面的体系认知。整体的视角过于宏大之后,导致对细节、对客户的脱敏。再加上入行的时候他们也没那么年轻,现在正处于年纪尴尬但是实操经验较为匮乏、同时薪资要求也不低的窘境下,不少房企开始不会主动选择这一类的人才。
02、资源整合型的品牌总
这种现象其实在每个岗位都有,但是我看下来在品牌岗比较多。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行业内有一种人:他什么人都认识,什么事都能聊得上,让他组个局可以很快就能促成,一些重大事件他可以很快吆喝一群人过来捧场、拍个合影、壮壮声势。我定义这叫“房地产攒局式人才”。
这种人才过往在品牌这个岗位比较多。经常公司需要处理负面或者公关,以及老板需要对接一些资源的时候,他们可以起到很好的中间人作用。
现在这一类人才也在大量的消失。首先,企业也没那么大,不需要那么高调或者处理什么公关。第二,也是最关键的,当下的企业品牌岗有一个重要调度,就是从过去的TO B品牌,如今要变成TO C品牌。以前大家更希望知道在行业内影响力如何,榜单的价值就是如此。
但是现在,品牌更多的是建立消费者认知。这个视角的转换就意味着:要么没有品牌岗,要么换品牌人。另外,我们也发现这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内容,品牌需要要么赋能策划,要么赋能产品,核心还是希望每个项目能够和客户产生更多的黏连。这同样也需要品牌的人视角敏锐。
03、频繁跳槽的企业高管
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其实早些年经常会爆出明星职业经理人或者某某高管天价年薪跳槽的个体。但是过段时间会发现,往往这些高管们跳槽跳着跳着就没声音了。
要么在一个小城市做一个地头蛇做高管,要么后来慢慢就不做房地产出国去了。这些年,几乎没有看到高频跳槽的高管最后有发展得非常好的。
这背后其实表达一个现状:短期内因为利益聚在一起的团队,很难能够有长期的发展。都说买的没有卖的精明。之所以承诺高薪或者高的位置,本质上一定基于一个不可能的目标,或者没办法对外坦白的理由。
行业内经常听到一些段子:说老板找一个高管给一个高位,最后一看,原来是为了辅佐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接班。一旦接班顺利上岸,第一件事就是斩掉过渡期人才。或者,企业为了短期规模或者转型,找个人才帮忙趟下水,暴露出问题也就利用完新人的所有价值。
而很多职业经理人之所以乐意接受,第一不会有人和钱过不去,第二也觉得自己的成功可以复制。互相之间都没有长期规划,互相之间也心存芥蒂。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企业在当下的周期一定暴露出无数问题。而对于这些高管而言,往往你发现跳过一次风光的槽之后,后面就越来越频繁、越来越频繁,直到听不到声音了。
这背后其实是个体在高光时期对平台能力的忽视。企业发展除了战略、除了定位,更有供应链的整合、企业组织架构的支持以及基因沉淀的肌肉反应。这些都不是一个个体所具备的,但确实个体看不到、容易忽略的部分。另一个维度,高频的跳槽也在对外表达一个高管的个人定力不足,本质上也稀释了个人的品牌价值。
04、中层出去创业后又回来的
和高管频繁跳槽不同,还有一类地产老兵出去创业的。这种问题更大,也是我见识最多的。经常看到一家公司的中层核心骨干,突然出去创业,成为地产供应链上的某一家企业,也就是所谓的地产乙方。不论是设计单位、还是广告公司、或者是代理公司,种类繁多但本质相同。这些中层出去创业失败的概率极高。
这背后就是他们低估了创业的难度。在职场久了,站在甲方视角,看着一些业务能够顺利落地,会认为如果自己出去创业做乙方,只要关系到位,只要认识一些高管,只要能够组局喝酒,只要能够回扣给到……生意就会源源不断的到来。
曾经有一个项目上做策划的找我聊天,说自己要做自媒体,滔滔不绝地说:上海有多少个策划他都已经打通关系了,只要出去做内容,每年上海一半的项目都会和他合作。看着他自信的脸庞,我也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
后来看他朋友圈发了三个自己在镜头前口播的视频,过了两个月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再过两个月开始发鸡汤小作文了……这就是现实,低估了创业的难度,觉得做生意都是靠关系。这就是身处其中时候的自以为是,到出去之后的慌慌张张。
这些地产人想要重回房企其实挺难的。因为说实话圈子挺小,做乙方的能力摊开给大家看到之后,回甲方也就没有了底气,甚至也失去了骨气。
05、在代理公司做的销售
同步申明,我对代理公司没有意见,也有不少朋友。但是在代理行销售岗位的不吃香也是事实。这背后其实有一个问题,就是开发商在什么情况下会用代理公司?要么缺人,要么指标太大,要么就是非常规类产品。但是不论如何,开发商和代理公司的合作都是短期的,不太会有长期战略。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过了这特殊周期,开发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踢掉代理公司。
在这种生意模式下,往往代理行的销售都是适应短期高压下的强度作战。这样的个体一个典型的状态就是狼性很强,但是却没什么服务精神。也喜欢挑着房源卖房,喜欢卖好卖的,不太能啃硬骨头。这无关对错,而是生意模式本身决定了相互之间这样的结果。这样的销售最直观的表现就在于对于客户也是脱敏的,甚至是有一点势利的。
最近上海营销圈你会发现,甲方的豪宅销售越来越吃香,代理行的销售越做越郊区。本质上就是心态决定着行为动作。但是有一句说一句,这一类人才如今在另一个赛道发光发热:渠道。通过整合中介、内容或者投放的方式,然后做客户带看或者转换,这个生意还是做得不错,本质上也是因为高利益驱动了行为决策。
06、比较尴尬的90-95年生地产人
90年生人现在35岁,最早入行2012年;95年生人现在30岁,最早入行2017年。
这一批地产人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在他们入行的时候,刚好就是楼市最狂热的时候。这一波从业者几乎都是被时代硬生生推着走。他们学会更多的是顺从、是接受、是理解、是自信。一些错误的决定在时代周期内也会被理解为正确的习惯。而这些能力在现在这个周期内已经完全失效。以前的从业经验全都没有用了。
有太多朋友日常和我牢骚一句话:“我入行就是这么做的,怎么现在都不行了?”这五年,从业者失去的最重要的是基本功能力。这也是我最近才发现的。好像很多人不会做一房一价表,很多人不会市调,很多人不会出策略写定位。这些在我们入行时候被当做基本功、每天反复操练的内容,在疯狂的楼市周期内都被忽略了。基本功在日常不显山露水,但是基本功却可以在危难的时候保命。
我最近发现,行业内有一批经历过08年金融危机的地产从业者如今被重新任用。因为他们经历过挫折、受过打击,也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与此同时,98年后地产人也开始崭露头角。因为他们没有包袱但有跨界思想,知道如何对接客户以及横向思维。
他们脑子里看的都是阿那亚、麓湖这样的行业神盘。关于社群、关于服务、关于人性化细节,这些概念他们不仅当真,而且是真的能把概念当真落地,且有十足的信念去落地、去推进、去做点改变。
这些也是90-95地产人不具备的勇气和信念感。并且这两波地产人,老的这一批依然体力很好,新的这一波更别说浑身都是荷尔蒙。反而最先开始油腻的就是90-95年的从业者,不少开始晒起健身照来证明自己空有一身皮囊。
07、其他不适应的人群
其实不适应的人还有很多。包括不少区域公司的区域负责人,一头对接总部、一头对接城市,这样的岗位确实太容易混。有功劳的时候自己拿着,需要背锅的时候往下也能找到对象。这些岗位伴随着企业收缩也在消失。
还有成本岗位。过往一味的压低成本现在也得到了反噬,在需要花钱以及对接优秀供应商的时候,这个岗位也显得无所适从。
还有一些财务总。在房地产高光时期,企业被定义为金融企业,财务总也就有了他们施展辗转腾挪的伎俩。当然,这个现在也不需要了。
本质上,当下的一些人才被排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不同、周期的不同。我最近对两句老话感受特别深:一句叫“实事求是”,一句叫“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事求是”好像是我们从小念叨到大,但是似乎从未直视过的四个字。
我很喜欢有一个定向翻译:把正确的事情坚持做对。如果出生在魔幻的地产周期,其实很多从业者都失去探讨真相的能力。我们习惯接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从而开始麻木,也开始被行业所驯化。这是无数从业者的一个巨大命门。解不开这个节,从而导致如今的无所适从。
行业变得过于混沌,让很多人或者过于势利、或者过于宏大,从而少了持续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事情只有做到最后,才会知道真正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但是很多人都习惯于回避问题或者盖住问题。房企拒绝一些从业者,本质上也是因为这时候的他们已然不能再犯错。
我们这一代地产人能不能重头来过?咱们这个行业一定会花有重开日。但我们这一代从业者,到底是不是人无再少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作者:真叫卢俊,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