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赛道Q3融资最高的TOP3创业公司,竟然在内蒙古、四川
国企资金实力雄厚“打头阵”,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强——IT桔子发现这届新能源投资颇有看点。
我们先从几张宏观的统计数据图来看,再切入到微观的企业、资方层面。
2024年一季度至2025年三季度期间,国内新能源产业链(涵盖新能源汽车及光伏、风电、储能等)创业企业融资规模呈现显著波动特征,具体数据如下图所示:
注:新能源产业链包含新能源汽车及光伏、风电、储能等
融资事件上,近两年来,国内新能源赛道单季度融资交易数量相对平稳,在120-180笔之间波动,平均数值为140笔。
2025Q3达到了174笔,同比增长了29.9%,环比增长了12.3%。
从融资金额趋势来看,受个别异常大额融资影响,新能源赛道整体融资金额波动幅度较大(蓝色虚线所示),季度间差异最高可达400亿元;而在剔除异常极大值后,单季度融资金额上下波动幅度收窄至120亿元左右(蓝色实线所示),更能反映赛道常态化融资水平。
具体到2025年三季度,国内新能源创业企业估算总融资额为415.83亿元。经分析,该季度存在两笔大额异常融资,分别为118亿元(内蒙古中广核)和近115亿元(聚变能源)。剔除这两笔交易后,三季度融资额回落至182.83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65.83亿元(去除异常值后)相比,融资总额同比增长10.3%,此数据更贴合当期行业整体融资节奏。
2025年三季度,新能源赛道各融资轮次的数量分布呈现“早期与成长期并重、战略投资活跃” 的特点。其中,A 轮融资以79笔成为当期最核心的融资轮次,战略投资有31笔紧随其后,同时天使轮有29笔。
从融资规模来看,战略投资轮次吸引的金额最大,达到了322.65亿元,占整体的比重高达77.6%。除去战投外,其他风险投资轮次合计融资约93.18亿元,平均每笔均融资约6516万元。
整体而言,资本更倾向于投向技术成熟度较高、商业化前景清晰的新能源企业,同时产业资本通过战略入股新能源创企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需求显著,且资金投入力度更大。
2025年三季度新能源赛道融资活动的地域集中度较高,形成以江苏省为核心、多区域协同发展的格局。
其中,江苏省以19%的融资企业数量占比,成为国内新能源赛道融资最活跃的地区,充分体现出该省在新能源产业基础、政策支持、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的综合优势。
上海,广东地区获投的新能源创业企业各占约15%、14%的交易量,并列第二、第三。北京、浙江占9%、8%左右。
新能源赛道的资本热度并非仅集中于传统的江浙粤经济强省和北上深一线城市,如四川、天津等其他地区的新能源融资交易占据了35%的份额。
其中,新疆、内蒙古凭借着独具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基础(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资源丰富)也在吸引着资本的投入,未来有望形成更均衡的地域分布格局。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新能源赛道投资方阵营呈现“市场化 GP 与国资平台协同发力”的态势,两类主体在资金布局上各有侧重。
中科创星、工银资本均以9次投资数并列为最活跃的新能源投资方。
中科创星以早期投资见长,近期投资了“中科亿氨”(创新能源)、锂泰新能源(电池安全防控制剂)两家新能源初创企业。工银资本以中后期投资为主,最新参与了“卫蓝新能源”(固态锂电池)的D+轮融资、富川新能(风力发电)的投资,两者发展相对比较成熟。
合肥创新投资在地方国资背景的投资方中表现突出,今年投资了星能玄光等新能源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一家成立于2019年、专注于新能源领域的新兴投资机构——仁发新能投资,凭借在2025年前9个月出手了氢环能源(生物绿氢)、光献科技(光伏储能)、星能玄光(可控核聚变电站)等项目,跻身国内活跃的新能源投资机构前五名。
另外,还有2家具有校友系的基金——水木清华校友种子基金(清华大学)、北洋海棠基金(天津大学),他们主要依托当地企业家校友圈子投资,也活跃在新能源投资的一线阵地。
2025年三季度国内新能源赛道融资最多的创业企业中,以下特征比较显著——
1.业务领域聚焦三大核心赛道:
获得数亿元以上的企业主要分布在清洁能源服务、先进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三大领域。
其中清洁能源服务(含风电、光伏电站开发)与先进能源技术(可控核聚变、氢能)相关企业有10家,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含重卡、电池、零部件)企业有7家,体现出当前资本对新能源领域“绿色发电-能源存储-终端应用”全链条中关键环节的重点布局。
2. 区域分布与产业基础高度匹配:
高额融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上海、四川、江苏等新能源产业强区——
内蒙古依托风光资源优势,聚集了内蒙古中广核、锡林能源等清洁能源服务企业;
上海凭借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落地优势,培育了聚变能源、诺瓦聚变等先进能源技术企业;
四川则依托光伏上游材料产业基础,诞生了永祥股份、英发睿能等光伏产业链企业,区域产业特色与企业业务领域的契合度极高。
3.国企实力雄厚“打头阵”,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强:
从融资规模来看,有2家单笔达到了百亿元以上,是非常稀少的现象——他们虽然是非上市企业,但均为国企或央企,具有特殊背景,代表了新能源赛道中“国家队”的实力。
内蒙古中广核2025Q3单季度融资118亿人民币,为当期新能源赛道融资规模最高的企业,也是近年来内蒙古新能源领域单笔最大的战略投资项目。
内蒙古中广核是中国广核集团的成员企业,此次投资主要用于中广核在内蒙古区域开发风电、光伏、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是推动区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行动。
聚变能源在今年三季度融资114.92亿人民币,此次融资用于推进新一代核聚变实验装置的升级,以及加速核聚变技术从“实验阶段”向“小规模商业化示范”的突破。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终极清洁能源”,但技术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聚变能源的大额融资不仅为自身技术研发注入资本动能,更带动了国内核聚变产业链的发展(如上游超导材料、精密仪器企业的需求增长),推动我国在全球核聚变技术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国企央企在资金实力和资源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而民营企业更多凭借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链深厚的经验技术积累获得资本的支持。
例如永祥股份在今年7月融资49.16亿人民币,是光伏产业链企业中融资规模最高的企业。
永祥股份成立于2002年11月,由通威集团和四川巨星企业集团共同投资设立,总部位于四川乐山,专注于高纯晶硅、多晶硅的生产与销售,是国内光伏产业链上游“硅料”环节的龙头企业之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光伏电池、太阳能组件制造,客户涵盖隆基、晶科等头部光伏企业。
还有一家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值得关注——醇氢科技,成立于2023年9月,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今年7月宣布2亿美元A轮融资,去年底获得了1.35亿美元的Pre-A轮融资,作为成立仅2年的初创企业,这个成绩不简单。
一方面,醇氢科技来头不小,背靠吉利大集团,创始人是行业资深大佬——周建群,曾任杭州万向节总厂车间主任、技术副厂长,现任浙江吉利远程新能源企业董事长。
另一方面,公司此前在甲醇领域有多年的技术积累,聚焦醇氢能源新一代电动汽车研发,区别于传统纯电、氢能汽车赛道,属于细分领域的创新玩家。
目前纯电汽车“充电难、续航短”,氢能汽车“储氢成本高”,醇氢能源汽车相较之下具有“补能快、续航长、燃料易存储”的优势,丰富了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推动行业从“单一技术路线”向“多元技术竞争”转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IT桔子”(ID:itjuzi521),作者:吴梅梅,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