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融到C13轮了
先从最近的一则消息说起。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今年已经完成了C12及C13轮两轮融资,其中,C13轮的估值达到60亿美元。
在此之前,Momenta公开披露的C系列融资仅有两轮:首轮发生在2021年3月,当时拿到了由上汽集团、丰田、博世、淡马锡和云锋基金领投的5亿美元融资;8个月后,又有5亿美元C+轮融资入列。如今时隔4年,突然被曝出融资轮次已延伸至13轮,节奏之密很难不在资本市场引起关注。
而一位接近该交易的知情人士向我透露,关于C13轮的传闻基本属实,轮次的开设是因为大基金对龙头智驾公司配置的诉求,且融资份额的争夺异常激烈。
说实话,上一次见到如此密集的融资场面,还是在2021年地平线完成C7轮融资时。巧合的是,这两家公司都同属于自动驾驶领域。而放眼整个赛道,融资暖流并不局限于Momenta一家,新石器、九识智能、滴滴等都在近期宣布大额融资。
“明显感觉投资热度又回来了。”这是多位自动驾驶领域投资人的一致感受。一度沉寂的自动驾驶赛道,似乎正迎来新一轮资本回潮。
一个月内融资金额超100亿
毫不夸张地说,当我开始筹划做自动驾驶选题后,就有一种写稿速度跟不上市场融资速度的无力感。
仅过去的一个月时间里,国内自动驾驶领域就已经发生了十余起投融事件,交易金额超过百亿:
先是10月11日,滴滴旗下自动驾驶公司宣布完成20亿元D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广汽集团、广州广花基金及滴滴。
紧接着,10月14日,九识智能宣布完成1亿美元B4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蓝湖资本、BV百度风投等跟投。
10月23日,新石器又宣布一笔逾6亿美元的D轮融资,资方包括阿联酋磊石资本、高成投资、信宸资本、鼎晖VGC、朝希资本、高榕资本等。据了解,这轮融资还一举打破了中国自动驾驶领域迄今单笔融资金额之最。
而如果把时间线拉长,这一名单则更加壮观——仅9月29日这一天,就有踏歌智行、斯年智驾、鉴智机器人三家公司宣布融资,且金额皆超过亿元。
二级市场上,地平线则是在2025年6月和9月两次通过股权配售,共计融资了110亿港元。
除了上述企业外,文远知行、卡尔动力、芯擎科技、主线科技、哈啰等也相继宣布了融资消息。
这显然与此前自动驾驶在一级市场的沉寂形成了鲜明反差。犹记得2023年底,我在与投资人交流时,听到的多是谨慎和质疑,不少人直言:“像自动驾驶这类亏损项目,我们已经基本不看了。”
从公开数据来看,2023年,国内自动驾驶行业融资事件数量约为140起,总金额约200亿元,这一规模尚不足2021年高峰期的四分之一。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该领域融资总额已突破400亿元,市场呈现出明确的“回暖”信号。
“从市场体感来说,过去几个月自动驾驶领域的投资确实激进很多,尤其是很多大型PE机构都在出手。”辰韬资本执行总经理张嘉祺告诉我,这一变化也直观反映在其机构的投资节奏上:“去年我们在这个领域几乎没有出手,但今年以来,已经密集投资了4、5个项目。”
“赌一个确定性”
当谈及这波自动驾驶的融资“回暖”的背后原因时,张嘉祺笑称:“L4无人驾驶行业应该谢谢九识。”
今年初,无人驾驶公司九识智能喊出了“2025年交付破万台”的目标。在他看来,正是这波“宣传”,让整个市场清晰看到,自动驾驶行业正迎来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商用的关键拐点。
在自动驾驶领域,“一万台”被普遍视作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意味着无人车开始走出试验场,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对企业而言,跨过这一门槛,不仅验证了技术方案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更能显著降低单车运营成本,从而极大提升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与盈利预期。
“当大家看到有公司展现出清晰的商业闭环潜力时,资本的热情就被点燃了。”张嘉祺回忆道,“从三月份开始,许多投资人密集地前去拜访九识、新石器、白犀牛等企业,迅速带动了一波无人配送车(RoboVan)的投资热潮。”
随后,以城配物流为起点,市场信心迅速外溢,无人矿山、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等多个细分赛道也随之重新回到投资人的核心视野。
除行业自身的“量产叙事”外,具身智能概念的爆发也为自动驾驶注入了新的想象空间。
因为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具备相似的“感知-决策-规划-控制”的算法架构,且算法与特定传感器可实现高度复用,自动驾驶普遍被视为具身智能落地的前序和导入场景。
“因为如果连在结构化环境中执行A到B移动任务的自动驾驶都难以实现,就很难论证更复杂的具身智能功能可以快速落地了。”张嘉祺表示。
在这一语境下,自动驾驶赛道被赋予了更高的确定性——它不仅有望颠覆传统出行模式,其中的头部企业更在过去几年中构筑起技术与商业壁垒。
“头部企业已经构筑了的资金、生态和技术壁垒增强了市场的信心。投资那些已显现出高胜率的龙头企业,依然是当下资本愿意做出的选择。”
头部玩家游戏
需要指出的是,区别于2021年前后自动驾驶行业“多点开花”的局面,始于今年的这波资本回暖,资金流向带有明显的倾斜。
首先从细分赛道来看,具备明确应用场景的 L4级细分领域,比如上文提到的RoboVan、Robotaxi,以及已实现规模化装车的 L2级辅助驾驶,正成为资本关注的重点。
其次,从企业层面来看,资金进一步向各细分赛道的头部公司汇聚,这些企业普遍已在商业化落地上展现出可验证的进展与运营实力。
以刚刚拿到6亿美元融资的新石器为例。截至目前,新石器累计交付L4自动驾驶车辆已突破1万台,是全球第一家破万台的L4级车队。此外,其无人车部署车辆城市数突破300个,是目前全球城市覆盖最多的自动驾驶公司。
再看本月拿到20亿融资的滴滴自动驾驶。业内人士分析称,滴滴虽然不是最早开启Robotaxi运营的,但从技术、运营、量产等方面看是最稳扎稳打,最有落地优势的。
据了解,从2016年开始投入研发,目前滴滴自动驾驶已经完成了全栈核心技术的自研积累,其与广汽埃安合作打造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车预计将于2025年底下线交付。
与此同时,本轮投资热潮背后的资本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随着行业步入中后期,头部项目普遍进入C轮以后,融资规模与估值高企,投资主体已从早期的VC机构,逐步转向具备更强资金实力的国资平台、大型PE机构与产业资本。
“早期VC由于资金体量有限,追求的是高风险下的高倍数回报。而当前自动驾驶头部项目虽然确定性增强,但上市后回报倍数可能仅在2–3倍,对于VC机构的投资组合而言较难配置,所以小机构参与还是比较有限的。”张嘉祺分析称。
值得一提的是,交流过程中我发现,在探讨未来行业格局时,华为成为大家口中无法绕开的变量。
“华为在智驾赛道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存在——不仅技术领先、团队强悍,而且学习与闭环能力极强。一旦华为认准某条赛道并投入主力资源,对整个行业格局都将构成重大冲击。”有投资人表示,虽然目前华为仍聚焦于乘用车领域,与L4公司尚未形成直接竞争,但他认为,华为很可能在等待一个更成熟的时间窗口。
从百花齐放,到技术收敛,再到巨头收割,似乎是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然路径。Momenta CEO曹旭东近日也在接受采访时判断,明年城市辅助驾驶的竞争格局将基本落定,“中国市场最终可能仅存两到三家主要玩家,全球范围内也不会超过四家。”
当被问到巨头入局是否会引发担忧时,张嘉祺回道:“这恰恰说明,我们必须要更加坚定地投资龙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作者:王满华,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