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类窄品,低效零售自残的利器

零售圈·2025年10月29日 12:24
商品配置宽类窄品的概念,继调改、裸采后,成为2025年最热专业术语。

当今零售业中,奥乐齐的一举一动,都是关注的焦点,尤其是1000平米1500支单品单日销售100万,更是创造了业界神话。有人觉得匪夷所思,也有人认为是“造神”运动,但奥乐齐新店接二连三屡创新高后,好奇的探店者爆出其极致性价比的商品,所有的质疑之声全体失语,继而其极简商品组合瞬间成为热议焦点,商品配置宽类窄品的概念,继调改、裸采后,成为2025年最热专业术语。宽类窄品,是否适用于每个零售企业的每个阶段,笔者与处于不同层次的多位零售老板沟通,回答是肯定的。

01

宽类窄品,货架觉醒的开始

众所周知,零售业一贯以来被冠以类金融行业,原因是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有账期的,在合同中大部分都有“经销月结,次月15号对账,25号结款”。从这一条款我们就可以看出,本月底结算上月货款,实际零售企业卖场、库房的商品,都是供应商的,对于商品的动销、贡献,其实零售企业不是特别在意,因为销售不好的商品,在下次结算前退货,零售企业就没损失,甚至有的零售企业因商品周转不佳,延后付款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供应商,在供货前,把资金成本、退货成本都已精确的计算过了,将此全部加在了供货价中,因为为此类费用和成本买单的,既不是零售企业,也不是供应商,而是顾客,在电商平台还不甚发达的时候,因信息差顾客付出了远超于商品价值的价格溢价。

电商平台和社区团购的兴起,用粗暴简单的去除溢价,打破了20多年的来形成的零供平衡,这也是零售企业所称的“卷”,当正常的毛利无法支持运营费用时,改变结算方式就成为了必选题,供应商将合同费用、资金成本、退货成本都让出来,以裸价形式供货,零售企业先款后货,将降低的采购成本一部分以应对竞争,一部分支持门店费用的时候,突然发现,自有资金的周转速度,成了生存的关键货架上用更多的商品满足不同需求的顾客需求,成为了零售企业最大的负担,相近功能、规格、价格带、多品牌商品的大量存在,周转率高启,逼迫零售企业不得不举起减品的大刀,砍向货架上的商品。

宽类窄品,并非零售企业自动自发的行为,而是在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要手段,同时是零售效率提升的必由之路,这是一次零售企业从经营货架到经营商品的一次觉醒和革命。有些企业用给采购下指标,与KPI挂钩等方法,强制减品,是否就能达到宽类窄品的效果呢?回答是否定的。

02

宽类窄品,品类管理是根基

现在有人说,1990年代后期,由宝洁等国际一线快消品牌引入国内的品类管理概念,是以抢占货架的为驱动的输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带来了最先进的商品管理理念,2000年代开始,零售领域ERP 系统、CRM 系统的逐步成熟,先进技术开始广泛应用,商品组织结构表成为标配,每一个最小分类的商品,代表了一种消费喜好,是成熟零售企业搭建商品组合的依据,此种方法,距今已过了20多年,但在很多零售企业中,部分中分类中销售最高的小分类是“其它”,串类单品比比皆是,在如此粗放的商品管理基础之上以宽类窄品为口号的减品行动,无异于蒙眼大汉挥刀乱砍,不仅无法杀敌,最大的可能是自残。

宽类窄品的先决条件,是根据服务客群设定有效宽度,对商品组织结构表进行修正,此后本着严谨的态度,将正在经营的单品,归类到商品组织结构表中正确的位置,审核我们正在经营的商品是否存在缺类商品,有缺类商品的,对照可比的优秀企业,先将今后确定经营小(细)类中有代表性的商品引进。在实施宽类窄品行动中,先增品是保证后续动作不变形,目前经营不滑坡的关键步骤。

宽类窄品,是一个方法论,永远不可能有一个包打天下的模版。门店面积不同、客群不同、经营优势不同、目标性品类不同,每个零售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需求,在最小类别中设定不同价格带、功能、品牌等要素的商品,通过对同小(细)分类中商品数量的调节展示经营特点,这个时候,那些没有特点、与目标客群不符、完全能够被其它商品替代的商品,自然而然就被筛选出来了,它们就是在窄品行动中需要剔除的商品,入选的商品也就能够覆盖更宽的适用人群。

体系中多个门店且面积不同,商品结构骨架不变,小(细)分类中单品数量调节,是保持经营、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当然,在选择商品中,供应商配合度等问题也是选择需要考量的维度之一,选择供应稳定的商品是重要的评判依据。

在奥乐齐的门店中,从来不会有同功能的商品重复出现,因为其精选的每一支商品,都是这个分类中表现优秀的商品,我们暂且放下对奥乐齐爆品的关注和惊叹,细细分析其商品的构成,会带来比爆品更大的震撼和感悟。

03

宽类窄品,品类增长是目标

有很多商超采购在沟通中对笔者说,宽类窄品,对于他们工作压力巨大,对于商品认知的缺失,在宽类窄品中充分暴露,原来在多单品的经营中,只要将市面上表现较好的品牌、单品引进了,只要价格不高于竞争对手,工作就完成了,卖不动,那不是采购的事。当推行宽类窄品后,发现对于类别、商品的研究,在以前的工作中,基本上没做,而对商品的研究和配置,恰恰是一个称职采购最应该做的事。

让每支单品,能展现其最大的价值,产生最好的经营成果,是宽类窄品的表象展示。在零售行业中,房租、人工成本是最大的两项费用,我们的经营者可以审视,员工每天的工作中是否存在巨大的劳动力浪费,在零售业务活动中,订单的发送,即启动了业务流程,跟踪订单、收货、陈列、入库、退货、结算,每一个流程都需要员工花费时间来完成,冗余的无效商品越多,员工的无效工作就越多,抛开聚焦有效单品谈提高人效,就是无稽之谈。

缺货就是犯罪,这句话在行业中已无人否认,畅销商品是最容易缺货的商品也是各类营运培训中的重头戏,很多零售企业,销售额50%的商品,占单品总数不足5%的情况不在少数,每个畅销品漏下订单、供应链反应或自采不及时,都会对销售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让无效商品抢占了畅销商品的展示面,畅销商品因露出不足影响销售,基础陈列量不够形成断货所造成的经营损失,很多无法用量化表现,但据笔者对一个零售企业的跟踪,通过宽类窄品的实际应用,将一个中分类减少了32%的单品,有效单品扩大陈列,有货率提高至96%,商品零售价格未做调整,类别同比销售额增长了13%。

笔者对这个企业的负责人采访中,她告诉笔者,她们做了一件“正确而困难的事”。打破一套老模式,推行一个新方法,对于一个传统企业来说,是逃离了长久生存的舒适区,而此行动,一定是一把手工程,在决策层达成共识才能够推行,决定一个公司命运的事,绝非是采购部或者一个采购能干成的。

04

宽类窄品,自有品牌的先手

自有品牌,现今很多零售企业将此作为树立价格形象、获取更高毛利、形成差异化的重要手段,但开发哪些自有品牌,很多的企业并没有明确的系统规划,看到了胖东来做啤酒,也去做啤酒,看了奥乐齐做食用油,也去做食用油,模仿和照搬,是目前很多零售企业做自有品牌的逻辑,自有品牌同质化,今年下半年也呈蔓延趋势,如何创造符合自己企业适用的自有品牌,给顾客独特的认知,已经是很多零售企业考虑的问题,宽类窄品,就给出了创造自由品牌明确的指向。

宽类窄品,可以将分散的单品需求在一支单品中集中体现。笔者对一家零售企业的走访中,负责人郑总表示:我们准备选择自己企业中销售量较大类别中的明星单品,通过自有品牌的形式表达,既能够保证基础的销量,也能给顾客带来更好的性价比感受,还能够有较为精准的订单降低资金风险,是我们认为最安全打造自有品牌的方式。也许,郑总的选择也能给希望打造自由品牌的企业一些参考。

结语:

零售的白热化竞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时间,品质零售、折扣化零售、即时零售,已经成为经过验证能够跑通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效率是生存的根本。宽类窄品,看似是商品结构的调整,其实是零售企业顾客洞察、效率提升的关键,奥乐齐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有理想的企业可以循序渐进,但不能漠然处之。既然是必须经过的过程,趁现在大多数企业还在同一起跑线,早做比迟做不仅仅是一个身位的领先,也许是不同走向的分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零售圈”,作者:零售荆言,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①禾元生物、西安奕材、必贝特三家未盈利企业正式登陆科创板,成为科创板科创成长层首批新注册公司; ②业内人士表示,三家未盈利企业登陆科创板,标志着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进一步强化。首次把“未盈利”公司放进科创成长层,等于把第五套标准从“个案”扩散。

11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