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万会员的信任“崩塌”后,山姆请来阿里高管刘鹏,还能维持高续卡率吗?

食品内参·2025年10月28日 17:36
新掌门刘鹏什么来头?

山姆中国为何突然换将?新掌门刘鹏什么来头,他的到来将给这家在中国一路狂飙的会员店带来哪些变化?

高管空降

10月27日,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中国突然宣布人事大变动:阿里巴巴前高管刘鹏出任山姆会员店业态总裁。刘鹏将全面负责山姆中国业务,直接向沃尔玛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朱晓静汇报,任命即日起生效。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一直代理该职位的Jane Ewing将在今年年底结束外派任期,返回沃尔玛国际部。沃尔玛中国称,这是其持续加大对中国投资、实现业务战略升级的又一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这已是山姆会员店中国区在两年内第二次高层换人。此前,执掌山姆中国多年的“老帅”文安德(Andrew Miles)在今年年初正式退休,由沃尔玛国际业务高管Jane Ewing临时接棒。

文安德2012年加入沃尔玛中国,2017年升任山姆中国总裁,2020年起兼任沃尔玛中国副CEO。他任内,山姆中国的发展堪称迅猛:2012年山姆在华仅有8家门店,到2024年已突破50家。

作为“接班人”,刘鹏拥有近20年零售经验,背景相当亮眼:2015年加入阿里巴巴后,历任天猫国际总经理、天猫进出口事业群总裁、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兼B2C零售事业群总裁、淘天集团品牌业务发展中心总裁等要职。

简单来说,他既熟悉中国消费者,又谙熟全球供应链和电商运营。沃尔玛中国不惜从阿里挖人,显然希望借助刘鹏的跨境电商视野和数字化基因,给山姆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朱晓静表示,他们相信刘鹏的国际视野、供应链整合能力以及全渠道经验,能够带领山姆实现战略升级、强化会员价值。话虽如此,纸面上的履历和期待终归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

山姆会员店早在1996年就进入中国市场,是国内最早的仓储式会员店先行者。然而,此后近20年里,山姆在华发展相对低调缓慢,门店主要扎根一线城市,扩张步伐谨慎。

直到2016年前后,山姆中国才开始明显提速——一方面上调了会员费等级、加强商品研发,另一方面加快开店速度并加码线上渠道,业务进入快车道。自2020年起,山姆几乎以每年新开5-6家门店的速度扩张。截至2025年10月,山姆已在全国30多个城市开出近60家门店,预计年底前还将再迎来约五家新店开业。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山姆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精准选品和强大供应链,稳坐国内会员店市场的“老大哥”地位,是众多竞争对手模仿却难以企及的标杆。单店年销售额据称已普遍超过15亿元,盈利能力可见一斑。

在山姆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际,刘鹏的走马上任可谓“临危受命”。

一方面,山姆正站上历史最高的业绩巅峰,成为沃尔玛中国增长的最大发动机;另一方面,外有强敌环伺、内有规模挑战,新任掌舵人肩上的担子也着实不轻。

一分析人士认为,他上任后很可能聚焦几个方向发力:其一,深化商品力,利用其“满世界找好货”的经历强化山姆的全球购和独家商品供应;其二,加码全渠道数字化,引入电商运营和数据分析人才,提升山姆的线上服务与物流配送效率;其三,优化会员体系,通过更精准的用户洞察和服务,提升会员粘性和续费率。

当然,战略蓝图描绘得再美,也要看最终执行效果。

红海鏖战

近几年,中国的仓储会员店赛道早已变成一片红海战场。沃尔玛山姆是这个领域的拓荒者和领头羊,但后来者来势汹汹:美国“仓储超市一哥”Costco(开市客)携全球声望于2019年高调登陆上海,首店开业日16万人次办卡的盛况一度让业内震惊。

然而,喧嚣过后,Costco中国的发展却显得后劲不足。五年过去,它在国内也仅开出了7家门店,而且局限于上海、苏州、南京等华东华南城市,广袤的北方市场仍是一片空白。“颠覆中国零售”的豪言壮语暂时落空。更现实的问题是:Costco在中国的会员续费率只有约62%,远低于其全球超过90%的平均续费率。

换言之,大批尝鲜的中国会员第二年并没有续费,留存率令人担忧。这从侧面证明了Costco在华本土化的挑战:无论是开店速度、供应链本土化,还是对中国消费者购物习惯的研究,它都落后于先行的山姆。

甚至,有业内人士表示,Costco在华的发展节奏还赶不上同样2019年进入中国的德国零售商奥乐齐(ALDI)。后者在摸索几年后,从2024年起加速跨区域开店。据报道,门店数已达到68家。相比之下,Costco依然谨守其全球标准化的“大卖场+大停车场”模式,坚持在远郊自建2万平方米的大店并配套1500个停车位。

简单来说,Costco的“美式效率”在中国遇上了“中式速度”,一时间有些水土不服。

当然,挑战山姆的绝不止Costco一家。

近两年,各路国内零售巨头也纷纷杀入会员店赛道,试图在这一领域分一杯羹。

例如,德国麦德龙(Metro)在被物美收购后也尝试升级改造部分门店为会员店业态。老牌商超家乐福则直接来了个“像素级模仿”——将传统大卖场改造成会员店,然而照猫画虎并不容易。

家乐福中国首家会员店于2021年在上海开业时,就上演了一出罗生门式的闹剧:开业第一天,部分热销品牌商品突然全线断货。事后家乐福发表公开声明,怒斥“竞争对手施压供应商回购商品”,迫使诸多品牌撤货,导致不少会员消费者扑了个空。言下之意,山姆等强势玩家利用市场地位搞“不正当竞争”,逼供应商二选一。

更尴尬的是,家乐福的会员店经营举步维艰,开业不到两年最终还是无奈关店止损。

事实证明,没有雄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独特商品开发能力做支撑,想靠会员店模式翻身太难。

眼下,几乎所有大型零售商都不甘落后:从苏宁易购系的大润发、高鑫零售,到区域超市龙头永辉、胖东来等,都在探索各自的会员制玩法。可以说,仓储会员店已成为中国零售业态竞争最为白热化的战场之一。

目前来看,山姆在竞争中依然占据着明显的领先优势。山姆中国的发展路径和成功要素,正被对手们研究、模仿:比如精选SKU、提高自有品牌占比、强调会员体验等。在供应链端,山姆多年经营建立的全球直采和本地定制能力,形成了很高的壁垒。

此外,一些品牌供应商更愿意把独家新品首发放在山姆渠道,因为山姆的销售规模大、付费会员忠诚度高,能迅速放量爆款。这种差异化选品策略,让山姆的商品组合独具一格,会员也愿意付费来“淘好货”。

相比之下,后来者要么缺乏山姆那样的采购规模和议价能力,要么缺乏对会员消费数据的长期积累,短期内还难以复制山姆的成功模型。

当然,客观现实仍是,前有Costco穷追不舍,后有一票本土对手虎视眈眈……中国市场的会员店之战,远未尘埃落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内参”,作者:佑木,36氪经授权发布。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人红是非多

7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