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编辑疗法又一安全危机
10月27日,基因编辑领域发生了一场“地震”。
明星公司Intellia Therapeutics股价单日暴跌42.23%,市值蒸发近半。暴跌的导火索,是一名接受其核心管线NEX-z治疗的罕见心脏病患者,出现了严重肝损伤,导致两项三期临床被紧急暂停。
这已是该药物年内报告的第二起4级肝毒性事件。与5月底那起无症状且自行恢复的肝酶升高不同,这次患者因肝酶和胆红素同时飙升而住院,触发了临床试验暂停机制。
安全性问题始终是基因编辑疗法头顶高悬的摩克利斯之剑。Intellia的安全事件甚至引发了基因编辑药物肝脏安全性长期以来的担忧,“带崩”了整个基因编辑板块,包括Beam Therapeutics、Prime Medicine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接下来几周,对Intellia来说将异常漫长,对基因编辑领域或许又将是一次关于风险认知的集体教育。
01
又一起严重肝损伤
NEX-z并非普通药物。作为Intellia与再生元合作开发的核心管线,这款体内基因编辑疗法通过LNP递送技术,将靶向TTR基因的CRISPR/Cas9组合精准送达肝脏,在肝细胞内对突变的TTR基因进行编辑,从而治疗甲状腺素转运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ATTR-CM)。
ATTR-CM患者也被叫做“淀粉人”。这是一种罕见且致死的心肌病,平均而言,患者在确诊后只能存活2-5年。
虽然属于罕见病,但ATTR-CM市场规模也相当可观。海外分析师预测到2030年,ATTR-CM市场规模将突破112亿美元。在这个广阔市场中,NEX-z曾被寄予厚望,它代表着“一针治愈”的医学梦想。
2025年5月,Intellia公布了nex-z治疗ATTR淀粉样变性伴多发性神经病的Ⅰ期临床两年随访数据,结果令人振奋:患者TTR水平显著持续降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基于这一积极数据,公司迅速推进两项三期临床,ATTR-PN原计划2028年递交上市申请,ATTR-CM预计2027年初完成入组。
然而,阴影悄然而至。5月底,NEX-z报告在MAGNITUDE试验中发生了一起4级的肝转氨酶升高事件,不过该例不良事件是无症状的,无需住院或医疗干预,患者肝功能指标随后逐步恢复。
考虑到这些升高是无症状的且发生率较低,nex-z ATTR 淀粉样变性中的风险/收益平衡仍然有利。分析师继续认为 nex-z的TTR敲低效果令人印象深刻,能降低临床结果不佳的风险。这也使得当时公司股价虽暴跌22%,但随后成功收复失地,并不断创下年内新高。
这一次似乎没有那么乐观。
9月30日,一名ATTR-CM患者在MAGNITUDE试验中接受了NEX-z给药,随后报告4级肝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升高,目前该患者已住院,正在接受密切监测并接受医疗干预。
Intellia首席执行官John Leonard博士透露,这一症状组合符合药物性肝损伤评估标准 “海氏法则”(Hy's law),达到临床试验预设的暂停阈值。目前,Intellia表示正在调查该不良事件,并与全球监管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合作制定战略,以使NEX-z恢复注册。
只不过,接连发生的肝毒性,导致市场对NEX-z的安全性及Intellia其他管线产生一定的质疑,甚至重新引发基因编辑药物肝脏安全性长期以来的担忧。
02
其他未知风险
目前,MAGNITUDE试验已入组650名患者,MAGNITUDE-2试验入组47名患者,超过450名患者接受过NEX-z给药。
这也使得,市场不得不愈发正视持续出现的安全性事件。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部分市场人士猜测,可能是与NEX-z使用的载体有关,NEX-z使用LNP技术作为递送系统,LNP会导致肝酶升高。
对此,Intellia则认为并非LNP的原因,因为该例患者在接受NEX-z给药数周后才发生症状,与LNP通常引发的短期肝酶升高特征不符。
然而,这一排除反而指向了更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或许问题又指向了CRISPR基因编辑机制本身,又或者其他未知风险。
CRISPR-Cas9的工作原理是在特定位置切断DNA双链,这一过程本身可能造成细胞损伤。虽然目前已有多种方法评估和量化这类事件,但风险并未完全消除。
更隐蔽的风险可能还有待揭示。这也是市场反应如此激烈,甚至Beam Therapeutics、Prime Medicine等其他基因编辑玩家也出现股价下跌的原因。
对于Intellia来说,接下来好的方向是,其与全球的肝病专家、基因编辑专家和监管机构一同,对这例SAE进行彻查。可能的方向包括:该患者是否有特殊的遗传背景、基础疾病或合并用药?是否可以通过降低剂量、优化给药方案或增加预防性用药来管理风险?
历史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2022年,Nex-z(当时名为NTLA-2001)的一期试验中就曾出现酶水平升高的情况。这促使Intellia在后续研究中增加了一个较低的固定剂量水平(0.7 mg/kg),以应对1.0 mg/kg剂量可能带来的不良事件风险。
对于ATTR这种致命性疾病,如果能找到风险可控的方法,Nex-z的临床获益仍将使天平向“利大于弊”倾斜。
然而,一旦发现其他风险因素,或许将彻底打乱Intellia的临床规划。目前尚不清楚Intellia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Nex-z重回正轨。John Leonard表示,他只能推测暂停的持续时间,但补充说,该决议的工作肯定需要“几周时间”。
今年年初,Intellia曾宣布重大重组,裁减超过四分之一的员工,并停止了NTLA-3001等研究阶段项目的工作,转而将公司资源集中投入到两个具有巨大近中期价值的晚期项目——Nex-z和lonvoguran ziclumera上,以期在2027年上半年实现首款产品商业化。
一旦Nex-Z长期停滞,不仅将打乱其商业化节奏,也可能加剧其财务压力,公司现金流仅能支撑至2027年。
从这个角度出发,对Intellia来说,未来几周的调查结果,生死攸关。
03
新药风险收益比
当科学探索遭遇安全性质疑,商业世界的反应可能更为直接残酷。Intellia的股价暴跌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它折射出整个基因编辑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如何平衡革命性疗法的巨大潜力与不可忽视的安全风险。
对于ATTR患者来说,治疗选择已不再稀缺。辉瑞的Vyndamax通过稳定TTR蛋白发挥作用,Alnylam的RNAi疗法则能从基因层面减少TTR的产生,BridgeBio Pharma的治疗方案也已获批,它们通过不同技术路线“关闭”或“抑制”转甲状腺素蛋白的不规则产生。
其中,Alnylam的Amvuttra在新适应症ATTR-CM获批后的首个季度,销售额直接起飞,达到4.92亿美元,同比增长114%,更是远超过分析师约3.65亿美元的预期。
Alnylam更是强调这种增长不是昙花一现,未来Amvuttra将成为ATTR-CM一线领导者。由于此次暂停,Intellia 的上市计划可能延后,给Alnylam 带来更多时间巩固市场地位。
回到Nex-z来说,如果是致命性疾病且没有药物可用,基因编辑的风险或许可以忍受,然而当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已经存在,患者和医生可能就不愿承担额外的未知风险。
这意味着,CRISPR要成为更多罕见病或遗传病的标准疗法,还需要时间积累更多安全数据,其不可逆的DNA编辑特性始终是需要谨慎权衡的关键因素。
这其实就是新药的风险收益比。
这是药物研发的一个永恒命题。 CRISPR等前沿科技的潜力固然值得期待,但我们也必须以同等甚至更大的敬畏心,去审视其背后的未知风险。
当然,任何时候,“迎难而上”都是与“创新”相伴同行的品质,我们不能要求药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还能做到无风险、保守研发。
毕竟,医学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未知的风险,而真正的进步不在于忽视风险,而在于以敬畏之心驾驭风险。在风险与拯救之间找到那个生命的平衡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氨基观察”(ID:anjiguancha),作者:氨基君,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