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厨电,为什么卖不动了?
走到拐点的高端厨电市场,正见证着两种路线的分道扬镳:一种是国外品牌的技术傲慢,继续守着传统工艺与品牌遗产;另一种是国内品牌的场景突破,用更符合本土需求的智能体验改写游戏规则。
这场剧变的背后,是高端厨电市场逻辑的彻底重构。
曾经被视为“身份象征”的国外老牌厨电,正遭遇性价比危机。小红书上,一位用户吐槽“花数万元买的美诺烤箱,加热管故障维修等待1个月,费用高达几千元,相当于国产同功能产品的售价”;另一位用户则分享,几年前购入的日本进口燃气灶故障后,需拆机寄往其他地方维修,最终选择更换国产集成灶。
高定价与高维修成本的双重挤压,让外资品牌的“高端光环”加速褪色,业内人士告诉《新眸》,外资高端厨电的平均维修成本占产品售价的15%-20%,而国产品牌这一比例仅为5%-8%。
深层矛盾在于,高端厨电的“价值锚点”已从品牌溢价转向场景适配与用户体验。随着开放式厨房成为主流,年轻消费者更看重厨电的场景适配性与交互体验,而非单纯的品牌溢价。外资品牌固守的西式烹饪场景解决方案,难以应对中式爆炒的油烟难题;相比之下,国产品牌虽能精准捕捉需求,但在核心技术创新与品牌溢价构建上仍有短板。
小红书上“外资维修难”“国产高端感不足”的吐槽声,恰恰印证了高端厨电市场的尴尬处境——国外品牌价格高但适配性差,国产品牌性价比突出却难以突破高端认知,整个行业正卡在新旧周期的过渡期,陷入“卖不动”的集体困境。
如何定义高端厨电?
高端厨电的定义之争,本质是行业发展矛盾的集中体现。从“外资主导”到“本土崛起”,其内涵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三次关键迭代,而每一次变革都伴随着玩家格局的重构与市场规则的改写。
1.0阶段(2015-2019年):单品参数定义高端,核心特征是“外资定标、国产追随”。
这一时期,高端厨电的评判标准完全由嘉格纳、美诺等欧美品牌主导,聚焦于材质升级与性能参数——比如不锈钢机身、超大吸力油烟机、精准控温灶具,价格成为最直接的区分维度,单价5000元以上即被划入高端范畴。
关键玩家以国际品牌为主,嘉格纳凭借万元级嵌入式冰箱、美诺依托高端洗碗机,合计占据高端市场超40%的份额;国产品牌则以方太、老板为代表,通过对标外资产品的核心参数实现突围。
2.0阶段(2020-2023年):场景集成重构高端,特征是“本土创新、场景破局”。
随着中国厨房空间需求升级,单一参数优势已无法满足消费需求,高端厨电从“单品竞争”转向“场景协同”。方太首创集成烹饪中心,将烟机、灶具、蒸烤箱集成于一体,解决了中式厨房空间狭小、油烟量大的痛点;美的推出COLMO高端子品牌,以“全屋智能生态”为卖点,实现厨电与家居系统的联动 。
这一阶段,外资品牌开始掉队,其固守的单品高端逻辑难以适配中国家庭的场景需求,而新兴玩家如火星人、亿田则借集成灶风口崛起,以“一机多用”的场景解决方案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3.0阶段(2024年至今):生态体验定义高端,核心是“技术融合、文化赋能”。
高端厨电不再局限于功能满足,而是延伸至健康管理、美学表达与情感交互。在这个阶段,玩家阵营进一步分化,国际品牌仅剩西门子、博世通过本土化改造勉强维持份额,国产品牌形成“头部引领+新锐突围”格局,小米、华为生态链企业则以“智能互联”为切入点,开辟高端平价市场。
国内外高端厨电市场的差异性,究其原因,本质是需求结构与技术路径的分歧。
业内人士告诉《新眸》,“欧洲市场追求‘经久耐用’,产品迭代周期长,技术更新缓慢;中国市场则崇尚‘科技领先’,消费者对智能功能、人机交互要求更高,消费者既追求技术创新,又看重场景适配性,产品迭代速度明显快于欧洲。”
导致差异的核心原因有三:其一,烹饪习惯差异,中式爆炒的油烟量是西式烹饪的3-5倍,对油烟机吸力、灶具火力的要求远超欧美标准,外资品牌传统产品难以适配;其二,厨房空间差异,中国城市家庭厨房平均面积不足10平米,而欧美家庭厨房多在15平米以上,这使得集成化、嵌入式成为中国高端厨电的必选项;其三,消费理念差异,中国消费者更理性,愿意为“解决痛点的技术”付费,而非单纯的品牌溢价,这也是国产品牌能凭借场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
国产厨电高端为什么难?
国产厨电的高端化困境,源于行业特殊性与发展路径的双重制约。与白电、黑电不同,厨电兼具“安装属性、场景依赖、文化绑定”三大特征,其高端化不仅是产品升级,更是对消费认知、技术生态与渠道体系的全面重构,而复盘其发展历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复盘国产厨电的高端化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2010-2015年) 以“代工突围”为核心,方太、老板从外资品牌的代工厂转型,通过模仿技术、优化渠道切入中高端市场,此时高端化仅停留在“价格提升”层面,核心技术仍依赖进口;成长期(2016-2020年) 进入“单品突破”阶段,方太水槽洗碗机、老板智能烟机等产品凭借本土化创新打开市场;升级期(2021年至今) 迈向“全场景升级”,企业试图从单品高端延伸至套系化高端。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形成了三大流派:技术驱动派以方太为代表,聚焦核心技术研发;生态驱动派以海尔卡萨帝和美的COLMO为核心,依托全屋智能生态构建高端场景,但厨电作为生态附属品,难以形成独立的高端认知;性价比升级派以小米、华帝为代表,通过智能互联与套系化销售提升产品溢价,但向上突破万元价格带乏力。
在很多消费者印象中,一侧是方太、老板等专业厨电品牌坚守高端定位,但增长乏力;另一侧是海尔、美的等综合家电企业通过场景化、套系化产品切入高端市场。这种分化意味着,国产品牌既要守住高端市场份额,又要抵御中低端市场的价格冲击,陷入“向上难突破、向下易失守”的困境。
而这,恰恰是国产高端化的核心难点,在于“新高端定义权的争夺”,这与新能源车的高端化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首先,技术壁垒不同。新能源车凭借电池、智能驾驶等底层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而厨电技术迭代更偏向应用层面,核心零部件如电机、芯片仍依赖进口,难以形成颠覆性技术优势。
其次,场景依赖不同。新能源车是独立消费品,而厨电与厨房空间、烹饪习惯深度绑定,需兼顾功能、美学与安装适配,单一产品难以定义高端,这比新能源车的场景构建复杂得多。
最后,品牌认知不同。新能源车市场没有传统高端品牌的历史积淀,特斯拉、蔚来能快速建立高端形象,而厨电市场长期被外资品牌占据高端心智,国产品牌面临“高端化即价格上涨”的认知误区,难以实现品牌溢价与市场份额的同步提升。
是新周期也是新机会
高端厨电“卖不动”的表象之下,并非需求消失,而是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失衡。
随着行业从“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博弈”,产品类目过多导致的资源分散、需求场景碎片化引发的适配难题,正倒逼企业放弃“大而全”的布局,转向“单点突破”的精准竞争,这既是新周期的挑战,更是破局的机会。
从供需关系看,当前高端厨电市场的核心矛盾是“供给同质化”与“需求个性化”的错配。
供给端,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全品类,以方太为例,从烟灶拓展至冰箱、净水机,老板电器涉足洗碗机、蒸烤箱,但多品类布局导致资源分散;需求端,消费者需求日益细分,独居青年关注小体积高端厨电,大家庭侧重多功能集成产品,开放式厨房用户则看重油烟控制与美学设计,这种分化使得“大而全”的产品矩阵难以满足所有需求 。
此外,品类过多带来的另一个难题是“高端价值稀释”。
部分企业为追求市场覆盖,将中端产品简单升级材质后划入高端线,导致“伪高端”泛滥。厨电消费洞察报告显示,超七成消费者认为当前高端厨电存在“功能冗余、价格虚高”问题,而真正能解决痛点的创新产品占比不足20%。
方太在洗碗机领域的成功就是明证,通过聚焦“洗净”这一核心需求,方太开发出“高能气泡洗”技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如今在精装修市场,方太洗碗机以市场份额40.4%位居TOP1品牌。同样,卡萨帝通过打造智慧厨房场景,实现了高端市场的突破。2025年一季度精装修市场数据显示,卡萨帝在高端项目中的配套率显著提升。
“场景深耕、技术聚焦、生态协同。”换句话说,未来高端厨电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生态系统与解决方案的竞争。
归根结底,高端厨电的新周期,是从“规模竞争”到“价值竞争”的转型。企业需要放弃对市场份额的盲目追求,转而聚焦核心品类与核心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适配构建真正的高端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眸”(ID:xinmouls),作者:棠宁,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