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国”为何惹众怒?
丽江“荒野之国”最近火了,但不是因为它的美,而是因为被很多人认为“丑”。那些水泥巨蛇、钢筋凤凰和荒草丛生的装置艺术,甚至被网友嘲笑为“视觉灾难”。
不过,在这场争议背后,真正值得我们警惕的并不是审美的差异,而是社会对于“美”的单一定义,这种定义正成为一种无形的暴力。这不禁让人反思:当“美”被标准化、商业化和品牌化之后,多元化的表达是如何被压制的?真实的创造力是如何被消音的?
图片来源:网络
从艺术基地到舆论焦点
“荒野之国”原为几位艺术家打造的私人创作基地,以废弃钢筋、水泥管、旧铁皮等材料,焊接出巨蛇、凤凰、怪兽等装置,放任荒草生长,房屋造型歪斜,整体营造出一种“废土美学”氛围。然而,随着“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进入公众视野,园区被推上舆论风口。
图片:“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照片
其中,引发争议的作品《梁虫》,本是为艺人梁龙创作的装置艺术,曾于2024年阿那亚戏剧节展出并获好评,如今却被网友冠以“人体蜈蚣”之名。
更令人意外的是,荒野之国的诞生竟源于父爱。2020年女儿出生后,已有百栋房子创作经验的乔小刀,决定为她打造一个游乐园。如今,这个幼儿园女孩每天放学后都会来到荒野之国,“非常喜欢”。这番自述,与网络上“吓哭孩子”的描述形成鲜明对比。
现如今,舆论呈现鲜明对立:一方批评其为“审美灾难”,有家长称孩子被惊吓;另一方则惋惜艺术向大众趣味妥协,认为“不理解”不等于应被否定。
图片:网友评价
面对舆论压力,园区官方已发表道歉声明,并对部分争议作品进行拆除。
我们正在失去“容纳不同”的能力
今天的文旅,早已不是简单地“看风景”,而是一场大规模的品牌运营。丽江,就是一个超级文旅品牌。这座城市被塑造为“诗意栖居”的典范,代表着小桥流水、青瓦白墙、纳西文化和慢生活等元素。游客来此,往往意在消费一种被精心包装的“想象云南”,而非寻找原真性。
“荒野之国”就出现在这样一个被高度符号化的旅游目的地。
图片:网友评价
它或许粗糙,但它真实:没有请明星代言,没有做精致宣发,它就是一群创作者用废料堆出来的梦。它不讨好谁,也不迎合市场。它像一个不合群的异类,闯进了本该“岁月静好”的朋友圈背景板里。
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存在,就成了传统文旅体系里的“错误数据”,要求必须被纠正、被嘲讽、被边缘化。
可问题是:谁规定,荒野就不能是艺术?谁说,粗粝就不能是表达?
更可怕的是,面对“不同”,我们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好奇,而是审判。“丑”成了最便捷的标签,一贴了之。可“丑”真的是客观事实吗?还是只是“不符合我认知的美”?
这不禁让人反思:当一个社会只允许一种美被看见、被赞美、被传播,其他所有表达都会被自动归为“失败”或“错误”,这不仅是审美的专制,更是文化多样性的死亡。
当“美”也有了标准
现如今,为了迎合大众的普遍审美,文旅品牌越来越追求效率和性价比,其核心目的在于:让游客快速识别、快速消费、快速传播。
于是,从云南到广西,从福建到四川,我们看到的古镇长得越来越像。真实的地方性、个体的表达、野性的创造力,全被压缩成可复制的“模板”。
图片来源:网络
清华大学美学研究中心2023年一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为“不符合主流审美的艺术不值得被尊重”,而这一比例在35岁以上群体中高达78%。这说明,我们对“美”的认知,正在被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不断强化,形成“审美茧房”——只看自己觉得“舒服”的东西,其余皆为“异类”。
如今,“荒野之国”选择了拆除争议作品。从商业角度,这或许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但从文化角度,这却是一个令人忧虑的信号。
当一个社会只能容忍一种美,当任何“不同”都必须为“主流”让路,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几件艺术品,而是文化生态的多样性本身。
今天我们讨论“荒野之国”,明天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异类”被迫消失。等到有一天,当我们环顾四周,发现所有的艺术都变得“安全”“美观”且高度一致时,或许才会意识到,我们赢得了安静,却失去了整个世界。
别再用同一个模板
“荒野之国”的争议与妥协,为所有品牌,尤其是致力于打造长期文化价值的文旅品牌,敲响了一记警钟:当品牌为了“安全”而无限追求标准化,为了“效率”而不断重复可复制的模板时,它看似在降低商业风险,实则在透支未来的生命力。
我们不妨看看那些穿越周期的全球顶级品牌:
苹果产品本身设计高度统一和极简,但其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构建了一个极其多元的生态系统。
B站以二次元内容起家,却成功容纳了知识科普、美妆时尚、影视评论、纪录片、直播等几乎所有内容形态。
耐克的核心精神“Just Do It”是单一且强烈的,但其广告镜头越来越多地对准不同体型、年龄、种族和能力的普通人。
作为品牌,我们确实需要个性,但个性不等于“统一”。真正的品牌生命力,恰恰来自对多元的包容。
总结
“荒野之国”的争议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对审美多样性的焦虑。如果我们仅允许一种美存在,那么失去的将不仅是几个艺术装置,更是文化生态的丰富性与创造力本身。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学会在“不完美”中发现真实,在“不合群”中看见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牌几何”(ID:brand-vista),作者:热点事件洞察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