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大关在即
刚刚,据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3.6%。
值得关注度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得益于创新药国际化步伐加快及上海产业政策和贸易环境的持续优化,医药品、西药原料药出口分别增长21.5%、40.7%。
全年突破万亿大关在即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的城市之一,早在1993年,上海就将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定位也从重点发展产业逐步升级为支柱产业,进而跻身三大先导产业之一。
2020年,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倍增”、“加快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
2021年发布的《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又提出:到2025年,上海将初步建成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地,包括6个百亿元级产业园区,产业规模超1万亿元。
在日前举行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上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年来持续增长,从2021年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9847.0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8.94%。制造业产值从2021年1712亿元增至2024年2011.6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6.9%。今年前6个月,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5005.66亿元,全年突破万亿大关在即。
在企业集聚度方面,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虹吸效应显著。
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末,上海全市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已达2183家,覆盖制造、服务、批发等多元细分领域。全球产业巨头布局尤为密集,包括国际排名前20位的药企与前20位的医疗器械企业中,分别有19家选择在上海设立总部、生产中心或研发中心。仅今年以来,就有包括罗氏制药、第一三共等跨国药企相继宣布斥资在上海布局生产基地。
在资本赋能层面,上海持续加码生物医药产业支持力度。2024年,总规模225亿元的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正式设立,目前已完成13个子基金遴选工作,资金放大效应达5.59倍。同步设立规模 100亿元的并购基金,重点在中药、疫苗及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开展战略并购布局。
在投融资领域,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展现出强劲韧性与活力,2021-2024 年,上海市生物医药领域累计融资2383.72亿元,发生融资事件1494起。今年前9个月,在一级市场还未完全转暖的情况下,实现融资255.31亿元,融资事件169起,投融资事件数量与融资金额均位居全国前列。
此外,资本市场的“上海生物医药板块”也在不断扩容。截至2025年9月底,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在A股、港股及美股上市总数达102家。今年以来,新增维昇药业(02561.HK)、纽曼思(02530.HK)、劲方医药(02595.HK)等企业上市,并有多家企业正稳步推进上市进程。
有行业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具有三大鲜明优势:
其一,产业底蕴深厚且国际化优势突出。凭借众多跨国药企长期布局,不仅为国内培育了大量医药专业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产业经验,尤其在CMC(化学、制造和控制)阶段布局方面,较国内其他城市形成显著竞争优势;
其二,高端人才高度集聚。无论是人才总量还是核心人才质量均领跑全国,尤其汇聚了一批具备海外背景、丰富项目经验且能推动成果落地的领军型人才;
其三,产业生态体系完备,已形成可对标波士顿的发展格局。从高校院所及海外引进项目的源头创新转化,到全产业链各阶段专业服务机构、创新研发支撑平台、产业资本赋能,再到临床资源供给与医院应用场景拓展,构建起了全国最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链条。
创新药获批上市“井喷”
在产业聚合、人才集聚、政策支持等多重优势的加持下,上海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持续涌现。而药械获批数量是衡量产业创新的重要指标,比如在2024年,上海有7个1类创新药、15个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分列全国第二、第一。
另据《科创板日报》记者获悉,仅仅在今年1-9月,上海就有包括7款国产1类创新药、7款国产第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而在一大批创新成果中,上海诞生了多款全球首创(First-in-class)、中国首发(First-in-China)、临床首用(First-in-Human)的“3F”创新产品,以今年为例:
1月,上海银诺医药技术有限公司(02591.HK)自主研发的依苏帕格鲁肽α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治疗。依苏帕格鲁肽α为首款国产人源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有望挑战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进口药的领先地位。
2月,上海玄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心脏脉冲电场消融仪和一次性使用心脏脉冲电场消融导管获批上市。这两款产以“国内首款大局灶消融导管”“国内首创单侧靶向消融导管”的双突破,填补了我国在心脏脉冲电场消融领域的技术空白。
4 月,国内首个基因替代疗法药物波哌达可基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中重度血友病B成年患者。该药由上海信致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采用工程化改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核心技术,此前全球获批的同类rAAV基因治疗药物仅8款,其成功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在基因治疗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5月,北海康成(01228.HK)下属上海子公司的注射用维拉苷酶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这是国内首个本土自主研发适用于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I型和Ⅲ型戈谢病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可完全替代同类进口产品。
7月,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CAR-T产品雷尼基奥仑赛注射液获批上市,成为我国首款完全自主研发的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D19 CAR-T产品。值得关注的是,此前复星凯特(现名复星凯瑞)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和药明巨诺(02126.HK)的瑞基奥仑赛注射液两款开创国内细胞治疗先河的 CAR-T产品也诞生于上海。
产业强劲的创新活力持续吸引了全球资源的聚焦,授权交易数据充分印证了这一点:2024年上海生物医药 License-out交易达38起,金额307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5%和47%,其中嘉和生物、艾力斯、迈威生物等企业率先以“Newco”模式实现出海突破。今年前8个月,交易规模再提速,累计完成37起交易、达成188亿美元交易额,同比均实现大幅增长。
前述行业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认为:未来,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锚定创新前沿,聚焦国内顶尖创新技术转化,以长期陪伴实力深耕产业,不片面追求短期经济价值,而是重点鼓励具有颠覆性的硬核创新。
在产业方向上,会重点支持双抗、ADC、细胞基因治疗、小核酸药物、核药、AI医药、合成生物学应用、脑机接口临床转化等前沿技术路径,并同时着力颠覆性标杆产品培育,涵盖医药领域创新靶点发现、医疗器械领域首发产品研发等核心方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创日报”,作者:史士云,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