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折扣狂飙:在价格撕裂声中,看见中国消费的真相
1
折扣店里的“人间清醒”
涿州的一个周日下午,阳光不算热闹,街角的一家折扣超市门口已经排起了短队。
队伍里有抱着婴儿的年轻妈妈、有拿着菜篮子的中年阿姨,也有三两位背着背包的白领,他们从门口出来,手里拎着的是一袋袋杂货:蜂蜜促销装、二合一洗发水、半价休闲零食、一包写着“尾货出清”的方便面……
还有的顾客拎着满袋商品,花的却不过几十元。
在店里,有人拿手机比价,也有人小声嘀咕:“收入减少了,要学会过日子。”
类似的场景也在北京朝阳区的一家折扣店里上演。
晚上八点,店里人流依然络绎不绝。在一排冰柜前,一对年轻情侣在仔细比对。男生拿起一瓶知名品牌的气泡水,女生则晃了晃手中一款包装朴素的同类型产品,“这个也是代工厂出的,成分差不多,价格便宜一半。”
几秒后,那瓶知名气泡水被默默放回了原处。
还有一位年轻的女性,熟练地将一盒进口品牌洗发水放入购物篮。“这些东西在普通超市或电商平台,可能要贵上30%到50%。”
这样的消费场景越来越多,不只是在小城市,在一些一二线的核心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硬折扣店。
曾经,消费升级的号角吹得响亮,人们热衷于为品牌、设计和情绪价值买单。而今,却完全不同,“硬折扣”的风,正以每月新增数家甚至数十家的速度,席卷整个中国零售市场。
2025年8月16日,京东在涿州的首家折扣超市开业,单店面积超5000平方米,覆盖超5000支SKU,涵盖日用百货、生鲜食品等品类,首日接待顾客近6万人次;同年8月30日,宿迁四家门店分别在市区、泗阳、泗洪、沭阳同时开业,单日累计接待顾客超30万人次。
8月29日,美团“快乐猴”在杭州的两家店相继开业。单店面积800-1000平方米,商品结构与运营模式对标盒马NB,主打硬折扣;同日,盒马旗下平价社区超市盒马NB正式更名为“超盒算NB”,其中NB代表Neighbor Business,意为“邻里商业”。
新店在苏浙沪10个城市集体亮相,一共开出17家新店,并新进入了宁波等城市。截至9月,超盒算NB(含陆续更名的原盒马NB门店)整体门店数已接近300家。
不只是互联网大厂挤进实体折扣超市赛道,传统的硬折扣店也在快速拓展市场。
以德国硬折扣超市品牌奥乐齐(ALDI)为例,2019年,奥乐齐于中国正式开设线下门店,一直打磨店型以适应中国市场。今年3月启动“出沪入苏”战略,开启了扩张之旅,并在苏州、无锡、常州等地新增7家门店。
截至9月底,奥乐齐中国79家门店中,71家在上海,8家在江苏。
奥乐齐坚持“好品质够低价”理念,通过精简SKU、深化自有品牌(占比达90%)及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收获了大批拥趸。
2025年10月,奥乐齐完成管理层调整,由陈佳接任CEO,推动供应链与品控优化。
此外,沃尔玛也试水了新一代的社区店。截至2025年9月,沃尔玛已在深圳开出4家社区店,正快速形成规模化落地。
它不是大卖场的缩小版,而是一次彻底的模型再造:以小面积承载高频刚需,用精选自有品牌保障品质,再以天天平价(EDLP)稳定消费者心智。
2000款SKU,近半数是自有品牌,配合天天平价(EDLP),以及“9.99元价格带”覆盖烘焙、果汁、速食等多个品类,也是店型的折扣模式。
硬折扣店也不再是街边不起眼的“处理货”小店,而是纷纷进驻核心商圈,用明快的灯光、简洁的货架和极具冲击力的价签,吸引着全客群。
硬折扣店也从此摆脱了“边缘业态”的身份,而成为零售江湖的中央战场。
这并非偶然。走进任何一家硬折扣店,你看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面映照当下中国消费心态的镜子——一种前所未有的“人间清醒”正在成为主流。
2
硬折扣什么能快速崛起?
折扣店不是新物种,在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土壤,为什么偏偏硬折扣在这两年变成了主流:门店数量暴增、巨头入局、媒体频繁报道。
“没钱”可能是硬折扣店崛起的真正底层推手。收入增长放缓、支出刚性上升、资产贬值预期叠加,消费心态从“追求更好”变为“避免浪费”。
当收入的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折扣消费不再是“不得已”,而是理性选择。
过去,中国经济上行时,消费升级的号角吹得响亮,人们热衷于为品牌、设计和情绪价值买单。而今,经济进入“新常态”,“节衣缩食”则成为更多人的选择。
换言之,经济“新常态”才是本轮硬折扣店崛起的钥匙。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已从2017年的6.9%回落至2023年的5.2%。这一宏观背景的转换,直接影响着微观个体的钱袋子。更重要的是居民对于未来收入的预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在可支配收入方面,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趋势同步。
当我们回顾疫情前的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而到了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
增速的放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反映社会消费活力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在部分时期曾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速,这清晰地表明了“储蓄避险”而非“积极消费”正在成为社会群体的普遍心态。
当“未来会更好”的坚定信念被“不确定性增加”的谨慎所取代时,消费决策的核心逻辑便从“我想要”迅速切换至“我需要”。
消费者开始像经验丰富的财务官一样,审视每一笔支出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当然,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各项“统计数据”在增长,但消费者的体感却完全不同。
3
数字在涨,钱包在瘦
有分析人士解释了数据增长和现实体感的矛盾。
一是, 数据确实“在涨”,但那是平均数的涨,心却更“紧”了。
在过去两年,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并不难看,甚至可以说还不错。
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同比增长6.3%,实际增长 6.1%;2024年,这个数字升至41,314元,同比增长 5.3%,实际增长5.1%。
照理说,收入涨了,消费该更旺,可街头的感受却完全相反:商场人流减少、餐饮客单价下降、打折成常态。
这些数字本身没有问题,但它是“全国平均数”,并非“你我身边的大多数人的收入”。平均值容易被高收入群体拉高。
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数据在涨,人们却更不敢花钱了。
街头巷尾的回答很朴素:“钱还在挣,但不敢花了。”这种不敢花,不是简单的节俭,而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二是“平均数”掩盖了一些分化。
数字的增长,并不代表“每个人”的增长。统计学上的“人均”收入,是被高收入群体拉高的平均值。
当头部人群收入依旧坚挺,而中低层的收入停滞或下滑,整体平均仍会表现出“温和增长”。
但对普通人来说,中位数才是真相。
一边,是金融、科技、体制内群体的稳定;另一边,是制造业、外卖员、小微创业者的挣扎。中位数的沉默,让体感与数据之间出现了巨大落差。
这意味着,中国的收入结构正在分层:少数人维持增长,多数人进入防守。数字向上,但情绪向下。
三是,“统计的钱”与“手上的钱”并非一回事。
统计局的“可支配收入”,其实远比你想象的宽泛。它不仅包括工资、经营净收入,还包括转移支付、社保、福利、公积金等“账面收入”。这些并非全部能立刻变现或使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现金流收入”在下降。
奖金取消、提成减少、订单变少、绩效延后,导致手里真正能支配的钱变少。
账面上钱在涨,钱包里钱在瘦。这不是统计数据问题,而是统计口径和生活真实的错位。
四是,这是预期之伤,不是没钱,而是怕没钱。
经济学里有个词叫“预防性储蓄”——当未来不确定时,人们会本能地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过去三年,中国人普遍经历了“信心紧缩”:就业压力上升、房价波动、企业裁员、理财亏损,让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
这种心理效应比实际收入变化更强——它让“敢花”的冲动被“留点备用”的理智取代。
2024年央行数据显示,居民部门存款规模再创新高。钱没消失,只是“躺”进了银行。
折扣店、二手交易、平替品牌的火爆,正是这种心理的社会化表达。
五是,支出更贵了:涨得不是收入,是生活成本。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现实是:钱虽然涨了,但更不够花了。
过去一年,教育、医疗、交通等刚性支出持续上涨;而食品、娱乐、服饰等非刚需消费却在降价促销。这意味着人们的“自由支配区间”在缩小。
举个简单例子:工资涨5%,学费涨10%,房租涨8%,那“体感”自然是收入在下降。这种“结构性通胀”,让中产和工薪群体都在缩紧钱包。他们不是不想花,而是没有可以随意花的钱。
值得注意的是,信心比数字更重要。
经济增长靠投资、出口,也靠消费。而消费,靠的不是收入的绝对值,而是信心。
当一个人相信未来可预期、收入稳定、资产能保值,他会自然地花钱;当他担心未来更难,哪怕今天手里有钱,也会暂缓消费。
这正是当前“统计增长与消费萎缩”的核心矛盾:数据描述的是过去的收入,消费取决于未来的信心。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消费者的消费越来越保守,更注重性价比和质价比。硬折扣的核心是:极简SKU、强控供应链、低毛利高效率、极致质价比。
宏观形势与硬折扣理念“一拍即合”,硬折扣在最近两年快速崛起,就顺理成章了。
4
硬折扣是一场零售效率革命
走进任何一家硬折扣店,你都能更直观感受到高效率:装修是极简的工业风,因为每一分华丽的装修最终都会由消费者买单;商品种类(SKU)通常只有一两千个,是传统超市的十分之一。
极致单品规模:像“爆款”一样运营每一个SKU,通过海量订单压缩采购成本;
自有品牌为王:绕过品牌方,直接对接工厂,撕掉品牌溢价这层最大的“水分”;
运营成本极限压缩:货架就是仓库,减少二次搬运;鼓励自助购物,减少人工成本;
数字化精准制导:用大数据预测销量,实现“以销定产”,接近零库存,最大化减少损耗。
有人这样形容硬折扣和传统超市的区别:传统零售的玩法是,想办法把1块钱的东西卖到10块。而硬折扣的逻辑是,想尽一切办法,把1块钱的东西,用8毛的成本做出来,然后只卖1块1。它赚的不是溢价,而是效率提升后那一点点微薄但稳定的差价。
硬折扣店的崛起,始于经济下行周期中消费者“没钱了”的无奈选择。但它的故事,或许不会随着经济回暖而轻易结束。
这场由硬折扣掀起的浪潮,本质上是一场席卷整个制造业与零售业的“效率革命”。它正在无情地拷问每一个品牌:你的产品,到底值不值那个价?它也正在逼迫每一个传统渠道商:你的环节,是否创造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这个价格理性觉醒的时代,省钱,正成为一种新的信仰。而硬折扣店,就是其中最热闹的一角。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折扣店的崛起、二手平台的繁荣、平替商品的流行,并非“消费降级”,而是理性回归。
它们代表的,是一个社会在不确定时代的自我调节:人们不再盲目追求更贵的东西,而是追求更“值得”的东西。
数据可以让我们看见增长,但只有信心,才能让增长变成真实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灵兽”,作者:楚勿留香,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