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板们开始自己开麦了

王智远·2025年10月11日 09:34
真正有价值的是能把话说清楚的人。

国外大佬,做内容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抽象」。

他们不太接受正式采访,更愿意自己开麦,找几个朋友随便聊聊;OpenAI 的高管、a16z投资人,甚至马斯克,现在最爱「随地大小聊」。

一张桌子、一部手机、几个熟人,某宝买个补光灯,就能开录。主题不一定有,内容却很自由:聊公司、聊行业、聊哲学,偶尔也聊点八卦。

那种状态特别「有人感」。

我不确定「人感」这个词准不准确,但它确实和过去精致访谈很不一样:不追求修辞工整,不怕冷场,有人打断也无所谓,反而透着一股生接地气。

01

这件事让我挺好奇:为什么他们越来越喜欢这种方式?

因为媒体环境变了。

早几年,媒体是唯一的放大器。想被看见、被理解、被写进主流叙事,接受采访几乎是一种身份象征。

现在媒体成了剪辑厂,标题党一大堆,一句话被拆成十个短视频、一个观点被截成两种立场;你想讲逻辑,他帮你做冲突;你想说观点,他帮你做情绪。

于是,越来越多人发现:说一句话,要解释十句。

久而久之,很多人开始疲惫,尤其掌舵人、创始人,最怕被「加工」成流量素材。你越解释,越错;你越沉默,越容易被想象。

我昨天看到一组数据,来自《2025 年 Digital News Report》,这份报告每年追踪全球新闻消费趋势,个人觉得挺靠谱,也真实反映了当下的舆论生态。

它说了什么呢?

媒体的可信度只有40%;换句话说,大约六成的信息,已经被二次、三次,甚至 N 次加工、扭曲、夸张或重写。

但有意思的是,另一种形式在逆势上升:视频播客。

Spotify 公布,播客日均播放量同比增长超 39%,平台上的视频播客节目已超过 25 万个;有媒体甚至说,这个数字已接近 33 万。而这些内容,大多由创始人、从业者自己开口录制。

抽象吧?

我也说不清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但能明显感觉到一种撕裂:打开内容平台,标题越来越极端,断章取义成了常态。

昨天刷微博,看到一个博主发图,拿着冲牙器,穿着睡衣,背景是洗手间,对着镜子拍照;我当时真以为她在刷牙,还在想「刷牙还拍照,挺奇怪的」。结果点了一下,居然是广子。

这你受得了吗?拿妹子照片骗人,我这么单纯的人,哎。

所以现在,看到任何新闻,第一反应:真的吗?有原始出处吗?有时候读完整篇报道,反而觉得不如听一个行业人在播客里聊得清楚、坦诚。

讲真的,我现在的筛选逻辑很简单:分门别类。

这是资讯?方法论?深度观察?还是纯情绪输出?如果内容一上来就没什么可用价值,直接划走;毕竟,在信息爆炸时代,辨别力,已经成了新的生存力。

所以,媒体的碎片化,一方面让人越来越焦虑、产生质疑,一边也让真正想表达的人,陷入「自证」的困境。

02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说话变成高风险动作,人会怎么反应?

我想起俞敏洪前阵子在北大演讲,因为一句「消费者不是上帝,他们不宽容」,直接上了热搜。

第一眼看到视频,我也愣了一下。

毕竟大家早就习惯听那句「顾客是上帝」,突然有人告诉你「你们不宽容」,那味儿像被泼了一盆冷水。

但细看,他不是在「怼消费者」,更像一个老企业家的叹气:无论你多努力,消费者依然可以毫无留恋地转身离开。

这话如果是在饭桌上随口一说,没人会觉得有问题;可一旦放在北大讲台上,就被解读成「阶层话语」。

这里有个关键,叫「语境错位」。啥意思呢?

你可以把它想成「传话游戏」,企业家在讲经营逻辑,听众在听情绪表达,中间隔着一道「认知翻译」;如果翻译这关没过,一句「叹息」,就能被解读成「傲慢宣言」。

理想汽车就是个典型例子。

过去,李想在抖音上那句「听我讲完」被反复剪辑,成了全网烂梗;后来 MEGA 上市,又被贴上「棺材车」「阴间座驾」的标签。

有网友把车尾 P 成「奠」字,还有博主给实拍图加灰调滤镜,硬说有「灵车气质」。

可实际上,他们在聊空间布局、空气动力学、设计语言。但受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视觉、审美、情绪,然后叠加自己的想象。

于是,一句产品理念,在恶意剪辑里变成「炫富」;一句自嘲调侃,在媒体标题里成了「公关翻车」。

结果企业讲创新,被听成冒犯;想说点实话,又怕被放大,越来越多创始人干脆选择「收声」。

但老板们沉默了,内容赛道却没停。

为什么会成这样?答案其实不复杂:算法 + 平台机制,共同造就了一场永不停歇的赛马。

创作者像被关在同一条赛道里的马,谁嗓门大、节奏快、情绪狠,谁就能被看见;被看见,就有流量,有甲方,有转化。

于是,流量成了新货币。

所有人都在用内容换注意力,用情绪换点击,久而久之,游戏成了恶性循环:没流量,就要造话题;没话题,就要造情绪;没情绪,就要硬搞。

昨天张一鸣低调去了趟上海,出席一个创新中心的活动,消息一出,24 小时内,全网开始疯狂解读:

有人说他要「个人投资」,有人说他要「All in 什么来着」,具体没看,还有的直接脑补成「重返江湖」,我当时真笑了,连腾讯元宝都编不出这种剧情。

这就是当下的表达处境:

事实、猜测、情绪、幻想,混成一锅;你已经分不清,哪部分是新闻,哪部分是算法投喂的幻觉,哪一部分是「情绪外包」。

当然,这不能全怪别人,大家也卷进去了。

都在抢时间线,追热点、拼标题、抢首发,写内容像在抢工期;我也经历过那种「不在写文章,就在对抗焦虑」的阶段。

所以你问,怪谁?没人能单独被指责,整个创作机制,本质上是一种赛马逻辑:流量是终点,创作者被驯化成「表演的推手」。

而更抽象的是,AI 的加入,又给这匹马多套了一副缰绳,它确实让你跑得更快,但方向、节奏,甚至思考的方式,都不再完全属于你自己。

03

不过,有人开始下马了,换一个舞台,换一种说法。

哪些人会逃离呢?

我最大直观感受,国外的一些创业者和投资人。这倒不是崇洋媚外,是事实确实先在那里发生了。

比如硅谷最火的「All-In Podcast」,由四位投资人——Chamath、Jason、David Sacks 和 David Friedberg——自己搞的节目。

如果你英文不太好,名字可以忽略,记住一点:

他们每周聚一次,从科技聊到市场,从大选聊到创业;录完直接上线,没人审稿,没人剪辑,更没人替他们包装观点。

有时候,他们甚至在节目里吵架、开玩笑、跑题十几分钟。但恰恰是这种「有人味儿」的对话,让节目成了硅谷最有影响力的声音之一。

还有 Sam Altman。

他几乎不接受传统媒体采访,却愿意坐在「Lex Fridman Podcast」上聊整整两个小时——从 AI 的哲学聊到人性的边界;那种完整、未经编辑的表达,反而显得更真实。

我一直在观察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

听过不少期节目后,最大的感受,他们怕被报道。因为在今天,「被报道」意味着「被解读」,你要么被切片,要么被标题带节奏。

写到这,有个问题也冒出来了:报道和长谈不同吗?

确实不同。

报道是「被看」的,它有观众、有节奏、有编辑逻辑,追求清晰、尖锐、可传播的观点;长谈是「被听、被看」的,它允许犹豫、停顿、自我修正,甚至沉默。

前者要给出确定答案,后者容你走在不确定的路上。在报道里,表达像一场「表演」;在长谈里,表达更像一次「共鸣」。

那种不被逼着站队的对话,反而让人说出了真实想法,也让听的人更愿意相信。

从这个角度看,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种权力的转移。

那些过去习惯被采访、被报道的人,现在也开始自己讲故事了。也许,他们都在寻找同一件事:表达的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家、创作者开始自己出来讲故事。

比如罗永浩。

请问,你认为罗永浩开的十字路口是媒体吗?当然。不过,智远认为,被采访的人更像媒体。

因为在那种场景下,对方是一个完整个体,他有时间线、有情绪、有故事、有完整性;那是一个自我呈现的空间,他说的每一句话,在「讲自己」,也在「控制叙事」。

这是一种新的传播结构:靠关系流通,为了被理解,而不是被消费。

播客、对谈、和朋友随便聊聊……本质上都在做同一件事:

从公共喧哗里撤退,回到信任与理解的原点;也许,当算法把注意力的分配权拿走,人们就开始自己造一个「能被理解」的小世界。

所以,表达者正在重新定义「媒介」:说话的方式变了,关系的路径变了,连「谁在说、谁在听」的逻辑,也悄悄变了。

04

我一直觉得,我们现在正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达权的回流期。

过去十年,平台定义了话语,算法决定了谁能被看见。

现在,阅读习惯变了。结构严谨、信息密度高、逻辑正确的内容,反而越来越难被喜欢;相反,一些不规则、感性的、带点情绪的表达,却更容易爆。

因为那里面有「人味」,这是一种新的语言贫富差距。

上层更偏好 AI 式的表达,逻辑清晰、论证完整、像论文一样,能获得更高的「语言权力」;普通人则更亲近随意、抽象、甚至有点混乱的表达,它可能不够「规整」,但更真实。

算法和 AI 也许不喜欢这种「非标准语料」,但人喜欢。

那里面有情绪,有呼吸,有活生生的停顿和犹豫,这意味着,我们的表达,不能再像程序一样去符合技术逻辑。

所以,在这片新土壤上,正在生长出两种趋势:

一种是权威式表达,机构媒体,语气谨慎、立场稳重、讲数据、重逻辑;另一种是个体式表达,来自社区、朋友、创作者,松弛、有温度、带情绪,却往往更有感染力。

说白了,「表达权回流」的真相,是从「平台单向分配」,变成了「用户与平台的拉扯」,这场博弈的核心,是表达自主性的争夺。

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老板、内容创作者,不想再被算法定义「该说什么」,也不想为了流量伪装自己。

他们想在一个可控的空间里,说真话,找懂的人,把心声聊透。

这算不算表达本质的回归?我也不知道,但我始终相信,表达,本来就该是「我想说」;说到底,这种回流,更像社交媒体的一次隐形重建。

有人说,表达是一种「注定被误解的宿命」;也许吧,但对于真正的掌舵人来说,越容易被误解,就越要主动表达。

因为沉默,不会消除误解,只会让想象更肆意,当喧哗退潮,真正有价值的,是能把话说清楚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36氪经授权发布。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有关营销、科技、AI的一切。

下一篇

头只是品牌的脸面,口碑才是生意的根基

10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