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级酒店”开不下去了,背后藏着什么信号?
曾几何时,五星级酒店是中国高端消费的象征,代表着身份、地位与极致服务。
比如:
北京瑜舍的日式极简设计风格房间,曾经标出过一晚3万元的住宿价格;
上海宝格丽酒店,更是炒出过30万元的跨年夜套房;
北京金茂威斯汀大饭店,经常接待美国总统。
但如今:
北京瑜舍酒店,于去年6月宣布正式关闭;
上海宝格丽酒店,以24.3亿元底价,被挂牌出售;
北京金茂威斯汀,以约28.02亿元的价格,被出售。
顶级如五星级酒店,最近两年也在疯狂被抛弃。
根据文旅部数据显示,2019年底中国五星级酒店数量为845家,而截至2024年三季度,这一数字已降至736家,五年间减少了近13%。
曾经火爆一时的五星级酒店,是城市的地标,也是房地产商眼中的香饽饽。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难以经营,背后又折射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呢?
下面我们一起聊一聊!
01 为什么五星酒店纷纷衰落?
地产的凛冬一到,五星酒店也不能独善其身
业内人有一个统一的共识,那就是盖五星级酒店不赚钱。
而过去很多年,房地产开发商,是五星级酒店的主要玩家,且个个把五星酒店当成“座上宾”。
为什么呢?
究其根本,酒店虽然不挣钱,但是酒店背后的土地和住宅才是真金白银。
房地产大行其道的年代,地产公司其实并不指望这些酒店带来收益,而是以五星酒店为噱头,抬高周边楼盘品质,拉动住宅的销售。
也就是说,酒店自身是否盈利并不太重要,即使酒店亏损,靠房地产的盈利也足以消化。
而且,由于五星级酒店投资高、影响力大,很容易拉动地区经济数字,也容易带来传播效应,提升当地知名度。所以一些地方政府也热衷于修盖星级酒店。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开发商建设豪华酒店,甚至还会给予一定地价优惠。
再则,豪华酒店,也可以抵押融资、抵税等,能带来很多看不见的好处。
因此,开发商为了拿地,也非常配合地大兴土木,让五星酒店的身影在中国四处开花。
但是,随着这两年房地产市场快速降温,这一套打法开始玩不转了。
以房地产利润养酒店的模式,已经不再可行。
尤其是,很多开发商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需要变卖资产偿债,于是酒店资产就开始被大量拍卖。
五星酒店客源减少:打工人的预算收紧、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无痛住进五星级酒店,是大厂打工人的“隐藏福利”之一。
2013年前后,各种互联网大厂飞速崛起。为了吸引人才,提升员工体验,大厂们不仅在福利上卷得飞起,员工的差旅标准也跟着水涨船高,甚至一度对标金融、央企等行业。
这批高端商旅人士,曾经一度撑起了五星级酒店三成以上的客源。
但现在,各行各业都在降本增效,差旅成为节流的重点。
麦肯锡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企业过去3年,差旅预算平均下滑15%~20%。科技、金融等行业,甚至砍掉了30%以上。
据远川研究院报道:蚂蚁集团严控出差成本,酒店账单追溯周期长达半年,比亚迪超4.5折的机票不让买。
曾经出差住洲际、威斯汀等酒店的人,现在住的是亚朵、汉庭、全季等连锁酒店。
而且,如今异地项目“能线上解决的,不用线下”。
祸不单行,婚宴市场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酒店压力。
据国家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人数仅有610.6万对,同比下降20.5%。
就算结婚,年轻人也流行极简婚礼——无煽情、无交接、无酒席,婚宴每桌价格腰斩至“千元以内也可谈”。
要知道,以往有的酒店单桌均价,甚至达到上万,华住、万豪婚宴收入占比超30%。婚宴收入占到了,这些高端酒店收入的“中流砥柱”。
如今,年轻人不愿结婚,直接冲击着酒店的核心收入来源。
不是五星住不起,是其它酒店更有性价比
消费者不是不爱五星级酒店,而是要值得体验的“真五星”。
但不少五星酒店,门口挂着铜牌五星标识,实际住下来体验很差。
有些老五星酒店,客房设施陈旧不堪、地毯发黑、浴袍磨损发硬、欢迎饮料寒酸、装修风格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
其中,最大问题就是,设施陈旧却无力更新。
毕竟改造,随便翻新一下成本就是大几千万,如果彻底改头换面少说小几个亿,这还没算业务停滞带来的损失。
相比之下,全季、亚朵的设计,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也更能照顾到了差旅人士的真实需求。
而且现在,民宿、长租公寓、短租平台,凭借着家的温馨和高性价比,抢夺住宿市场。
2024年,市场份额已达35%,分流了酒店的核心客群。
特别是一线热门旅游地,老板把居民楼改造成民宿,成本比酒店低一半,空间比酒店大一倍,卖300能赚150,酒店卖400元都亏本。
02 为了活下去,各家星级酒店想尽了办法
在求生面前,酒店们终于悟了。
有的酒店把自己的“高端优势”搬到街头,让年轻人花小钱出大片。
天津丽思卡尔顿酒店,作为当地高端奢华酒店,如果要住一晚上,客房约为每晚2000元,早餐自助原价258元/位,工作日自助午餐为398元/位。
而它推出的移动汉堡车,包含和牛汉堡、薯条及可乐的套餐售价仅为75元。
据酒店主厨采访时透露,58元/个的和牛汉堡最火的一天能卖300个,比周边麦当劳的汉堡销量还高,反而成了景区的全新出片打卡地。
花几十块就能享受丽思卡尔顿的服务,让一生要求出片的中国女人们很难不心动。
有的酒店“放下身段”开始摆摊,让打工人吃到平价美食。
摆摊最出圈的是永和铂爵国际酒店,这家自助餐均价258元的酒店,6月底开始卖卤味,烧烤。
经理接受采访时介绍:“摆摊首日营收三千,七天后飙升至三万元。”
尝到甜头后,酒店直接在户外搭了个棚子,挂上吊扇,支起铁锅炒热菜,晚上7点后秒变大排档,“不仅能打包,还能坐着吃”。
如果当天外卖大战发的红包不够大,那么打工人会毫不犹豫地走向附近酒店的摊位,“毕竟更干净。”
那些原先盘踞在街头的小商贩和夫妻店们,并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的竞争对手变成了五星级酒店。
因为,大酒店靠批量采购,把食材的成本价格压下来,街边小店只能靠手艺“硬碰硬”,但显然,这也很难拼得过“星级酒店大厨”的招牌。
还有些酒店,直观体现在价格上,降房费。
从曾经的旺季“三亚酒店22万一晚”到“五星级酒店入住房费跌到999元”。
尤其是相对淡季的时候,三亚JW万豪酒店就在9月初直播间放出了“1188元起2晚含双早”的价格,并标注“国庆可用”。
有些星级酒店,为了活下去,甚至要求“降星”或“脱星”。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在住酒店这件事上,一种更理性的消费选择正在回归。
最后
星级酒店,从始至终,完全是一种自上到下的权威式的评测——向省级递交材料-全国评委受理申请-全国评委派遣人到店审查。
而现在,网络时代中的人们,有太多方式去了解一个酒店的位置、服务、价格、硬件、软件等各种因素。
携程、美团等OTA平台上的评分,有时往往比酒店大堂的“五星牌"更有话语权。
自上而下的评星,远不如,自下而上的评分来得真实和贴近。
未来,酒店的路,不在于星级,不在于品牌宣传,而在于能不能让消费者在入住之后,再继续选择住第二次、第三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王晓芳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