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经济”大崩溃,为什么大家不打算鸡娃了?

晓芳说职场·2025年10月24日 11:28
曾经火到发烫的“鸡娃经济”,如今面临着大崩溃。

曾经火到发烫的“鸡娃经济”,如今面临着大崩溃。

据官方数据显示,K9线下学科类教培机构的数量,从12.4万个压缩至4932个,压减率达96%;且同期线上学科类教培机构从263个,压减至52个

以前北京的培训机构,比咖啡店还多,现在走在街上,不少曾挂满“培优”招牌的门店,要么换了老板,要么贴着“转租”告示。

就连曾经被捧为“教育理想国”的国际学校,也扛不住了。

比如,深圳厚德学院、北京诺德安达学院,这些学校以前多吃香啊,就算20万的学费也不一定有名额。

但如今,深圳厚德书院拖欠租金1000多万,800名学生无处可去,连家长们预缴的学费都不一定能退回来

北京诺德安达学院风雨飘摇,校方让学生转移到顺义校区,一杆子跑出去90多公里。

更甚者,连“鸡娃经济”的重中之重——学区房的“神话”也破了。

据数据显示,全国重点城市的学区房,成交量同比降了52%,价格跌幅普遍超15%

总的来说,鸡娃经济的降温,并不是戛然而止的,这背后是家长们慢慢算清账、看清时代后,主动踩了刹车的结果。

更有教育专家表示,未来十年内,所谓的鸡娃现象基本会消失。

不管预测是否准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未来,鸡娃只是少数人的游戏,而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已经跟鸡娃没啥关系了。

为什么大家不打算鸡娃了?

1、教育的超高回报率,越来越成为镜花水月

教育逆天改命的超高回报率,或许才是这几代中国家长“鸡娃”的真正根源。

但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上行,才是教育超高回报率的土壤。

当时,中国加入世贸后,连续爆发了几个大风口,最早的外企,后来的通信,房地产,互联网,电商,自媒体,以及现在的AI,让高学历的人确确实实占到了便宜。

而现在,中产家庭倾尽资源培养的“做题家”,正沦为新时代的“高级劳工”。

曾有微博热搜:“花93万补课,孩子毕业后跑滴滴”。

另一方面,现在有很多职业的收入比想象中要高,学历门槛却并不高。

比如,小区里的宠物医生、医美顾问、美发店的金牌Tony、美妆师、装修设计师、滑雪教练......

这些都折射出一个现实,国内传统教育的回报率在不断下降。

最近流行一个词:烂尾娃。

也很形象的说明了,当下鸡娃有多大风险。

鸡到一半,发现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子,家长就此放弃—早期烂尾。

早期鸡得很好,但后劲不足,高中或大学阶段躺平—中期烂尾。

鸡到最后孩子毕业,立马失业,或者从小读国际学校,出国留学,国外混不下去,国内工资够不上5000—末期烂尾。

于是,许多家长也渐渐明白,自己“累死累活”挤出钱给孩子报班、买学区房,甚至出国留学,而一旦发现鸡娃换不来回报,还不如放弃鸡娃。

正如,一位经济学家在《爱,金钱和养育方式》书中写到:“影响教育方式的经济学原理,主要还是投入产出比。”

2、人口减少了也就不卷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会趋于平和

这几年,中国高考录取新生都超过1000万,而2024年的新生儿仅为954万。

也就是说,未来人人都能读大学。

而且,中国大学的本科、硕博也都在进行扩招。

像2005年,全国本科招生数是230万,而现在已经上升到450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陈众议就建议,尽早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同时化解‘内卷’,将教师和学生从不必要的考评和恶性竞争中解救出来。

家长们最忧虑的“普职分流“也迎来转折点,以后上高中也变得越来越容易。

当新生儿减少、教育资源越来越充裕,家长心里那根紧绷的弦也能松下来,更能按照孩子的禀赋、才能,去规划学业。

假使孩子未来真的成绩不佳,考不上名牌学校,找一门靠得住的手艺不断精进,或许也不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毕竟,孩子的学历不能保证人生的下限,真正的技能才是。

3、更可怕的是,鸡娃会吞噬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不少被鸡娃的孩子,晚上学到十一点,早上六点多就得起来,周末还得到处跑着补课,几乎全年无休。

说真的,这些孩子看着真的很可怜。换位思考,作为家长,连个“996”都受不了,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强度远高于“996”?

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

据统计,2023 年我国高中生抑郁检出率高达40%,初中生为30%,就连小学生群体也达到了10%

2017-2021 年,我国总体自杀死亡率呈显著下降趋势,但 15-24 岁青少年组的自杀死亡率却逆势上升,突破每十万人就有3人轻生。

这样的数据,实在令人痛心。

现在,一些儿童医院,竟还有个“拒绝上学”的门诊,500元特需供不应求。

最近,我读了一篇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的文章,里面写道:

“孩子病得越重,家长越卑微。

有孩子在自杀边缘,家长就后悔过去对孩子的逼迫,可不是每个孩子都救得回。

父母要提前学,不要等孩子真病严重才去求助。”

于是,现在不少家长意识到,学习什么的,算个屁,孩子健健康康比啥都强。

“适度”的鸡娃,效果才明显

有一些人,看到这里,就想说:是不是不能鸡娃啦?直接躺平?

当然不能,教育还是要重视的,家长还是需要微推一下孩子的,但不能像以前那种玩命式的推法。

而是要量力而行,一切以健康为核心。

其实国家这些年搞素质教育,是因为教育部的专家们很清楚,学习这玩意,不用心肯定是不行,可逼得太狠也过犹不及。

于是,还不如出去锻炼锻炼,毕竟学习是一时的,好身体是一辈子的,因此体测越来越受重视。

一般来说,过度“鸡娃”,达不到效果,甚至是有害的,但适度的“鸡娃”,效果很明显。

那怎样才算“适度”呢?

有一位知名的博主,提到最基本的几条,我非常的认同:

1、八小时睡眠得保证吧?不然发育都会出问题,而且长期睡眠不足,记忆力注意力都会出问题。

2、最起码得走五千步吧?属于基本运动量了。

3、每天得晒会儿太阳吧?总得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娱乐吧?

为什么要提到这几条?因为不少过度鸡娃的家长,觉得孩子睡觉都耽误学习,更何况运动、娱乐和晒太阳了。

但他们不知道,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比如,睡觉。

睡眠也是个记忆加深的过程,睡不好,学习也不会好。而且生长激素是在深睡眠的时候才分泌,如果睡眠严重不足,那么就会既影响学习效率,又影响生长发育。

可又有多少家长,打着“我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剥夺孩子的睡眠和运动、娱乐,自己还感动到无法自拔。

最后

父母逼孩子成才,本是好意,但高压教育之下必有创伤。

孩子要么对抗反击,要么封闭,或自我伤害。这是做父母最不愿看到的。

想最初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期望,只有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希望我们的家长,都能不忘初心。也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阳光、水和土壤,在适合的赛道里栽培他。

毕竟,很多时候换一条路,孩子可能走得更轻松,也更容易出成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王晓芳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一位连续创业的职场女性,壹创新商学创始人,职场人的管理教练。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