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最新讲话:下一个10年,你的工作方式会被彻底改变
笔记君说:
当被问及一年前“推理算力将增长十亿倍”的预言时,英伟达CEO黄仁勋在近期访谈中坦诚说道:“我确实低估了它。”
这句反思的背后,是AI革命正以远超最乐观预测的速度铺天盖地冲过来。
在这次访谈中,他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驱动AI发展的三大扩展定律的叠加效应,讲透了算力需求“双重指数级增长”的底层逻辑。
从揭秘与OpenAI千亿级“星际之门”合作的战略意义,到断言“通用计算时代已经结束”,再到纵论全球“主权AI竞赛”,黄仁勋描述了未来10年社会与经济运行的崭新蓝图。
他认为,我们不是在经历一次技术升级,而是面临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将来在全世界,我们会有几十亿个“AI同事”。
我们能否理解趋势、顺应趋势,登上这列不断加速的列车?
相信看完今天的内容,会对你有不少启发。
一、黄仁勋主要讲了什么?
黄仁勋在2025年9月25日的这场访谈,其实就说了三句话:AI工业革命已来,我们早有准备,未来各凭本事。
你可能觉得“AI工业革命”这词儿太大,但黄仁勋在访谈里把话撂得很明白:咱们不是在等未来,而是已经站在新工业革命的起跑线上。
这次革命的“蒸汽机”,不是烧煤的铁疙瘩,而是能自己干活的AI工厂。
他的核心观点,说透了就是“一个逻辑、两个办法、一个大局”,咱们掰开揉碎了讲。
1.一个核心逻辑:AI进步不靠“蛮干”,靠“三重发动机”
以前咱们总觉得,AI变聪明全靠“堆料”——数据多、算力足,模型自然就强。但黄仁勋说,这想法早过时了。现在的AI,是靠三个“发动机”一起发力,算力需求跟坐火箭似的,还不是一般的火箭,是“二级火箭”。
第一台发动机:预训练(打基础)
这就像让孩子从小学读到大学,把图书馆里的书都翻遍,先搞懂“世界是什么样的”。AI会“吞”下整个互联网的信息,学会说话、懂知识、讲逻辑,这是咱们最熟悉的“大力出奇迹”阶段。
第二台发动机:后训练(练技能)
这可是个新知识!AI“毕业”了不算完,还得上“实操培训班”。
预训练就像考驾照时学的“踩油门、打方向、看后视镜”,这些是开车的基础规则。但拿到驾照后,你得在上下班高峰的路口反复练“怎么并线不堵车”,在下雨天练“怎么刹车不打滑”,甚至在窄巷子练“怎么一把倒进车位”。
这些针对性的练习就是“后训练”,练到形成条件反射,才算是能应对复杂路况的老司机。
AI的后训练也一样,预训练学会了“说话”,后训练就要针对“写代码”“做设计”这些具体任务反复练,直到精准完成。这一步特费算力,因为得试成千上万种方法,才能找到最优解。
第三台发动机:推理(动脑子)
以前的AI像“百度一下”,问啥直接从记忆里掏答案;现在的AI像“专家开会”,你问个问题,它会先“查资料”“核实信息”“琢磨逻辑”,甚至学新东西,最后才给你一个靠谱的回答。而且想越久,答案质量越高。
未来的AI也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模型组队干活的“智能小分队”。
这三台发动机不是“轮流上岗”,而是“同时踩油门”。一边用AI的人越来越多,一边每个人用AI一次消耗的算力也越来越大,两者一乘,算力需求直接“垂直上天”。
这也能解释,为啥OpenAI要砸上千亿建“星际之门”算力设施,因为实在是不够用啊!
2.两大战略支点:英伟达不只是卖芯片,是“建赛车场”
面对这么疯狂的算力需求,英伟达没只想着“把芯片造得更快”,而是玩了两招“升维打击”。
支点一:从“卖赛车”到“造整个赛车生态”
黄仁勋说,英伟达早不是芯片公司了,而是变成了“AI基础设施包工头”。
他们每年更新的Blackwell、Rubin这些技术,不只是升级芯片,而是把模型、算法、软件、CPU、GPU、网络、数据中心全拆了重造,还得让这些部分严丝合缝地配合,他管这叫“极端协同设计”。
有点难理解对吧,咱们打个比方。
以前的英伟达是造更快的赛车(GPU),现在他们是连赛道怎么铺、交通规则怎么定、加油站怎么建,甚至整个赛车场的生态都一起设计。
这样一来,从Hopper到Blackwell(笔记侠注:英伟达GPU产品里的两个重要技术架构),一年性能就翻了30倍!
支点二:比对手更厉害的,是“长期省钱”
黄仁勋放了句狠话说:“就算对手的芯片白送,客户还是会选我们。”这话不是吹牛,核心在于“总拥有成本”(笔记侠注:在产品、服务或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与之相关的成本总和。它不仅包括初始购买价格,还涵盖后续使用、维护、运营直至最终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各项费用)。
AI时代的数据中心,最缺的不是钱,是电力和空间。英伟达的方案虽然可能贵点,但每瓦电产出的性能特别高。
同样的电费,用的方案能生成几倍、几十倍的AI成果,赚的钱自然也多。
我们简单算笔账:如果你的电费预算是固定的,用免费芯片能赚100万,用英伟达的收费芯片能赚1000万,你选哪个?
答案是明摆着的,免费芯片看着省钱,实际上亏了900万的潜在收入,这机会成本太高了、所以客户们宁愿多花点钱,也要选效率高的。
3.一个全球视野:AI市场要爆,各国都想“自己说了算”
基于上面的逻辑,黄仁勋画了个超大的“蛋糕”,还点出了一个新趋势。
市场规模:先“换旧的”,再“造新的”
黄仁勋说“通用计算的时代结束了”,全球价值几万亿美元的传统计算设备,都得从CPU换成AI驱动的设备。
光是把谷歌、Meta、字节跳动这些公司的“推荐引擎”(比如你刷到的短视频、看到的广告)从CPU改成GPU,这就是几千亿美元的市场。
此外,AI还会给全球50万亿美元的人类产生的GDP加成。比如公司花1万美元买个AI工具,帮年薪10万的员工效率翻倍,这投资回报率是巨大的。
主权AI:各国都要“建自己的AI基地”
黄仁勋看得很透:AI现在是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命门”,每个国家都想搞“主权AI”——建自己的AI基础设施,把本国的文化、历史、数据规则都“装”进AI里。
这就像每个国家都得有自己的电网、通信网、互联网一样,现在AI基础设施也成了“必需品”。这对英伟达来说,又是一个由各国政府推动的万亿级新市场。
对华态度:别低估中国,合作才划算
这次访谈也聊到了中美科技竞争,黄仁勋说得很实在:应该让英伟达在中国公平竞争,这对中美都好。他还提醒说,别小看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中国有全世界最牛的企业家和工程师。
美国要是搞“脱钩”,把市场让给中国本土企业,那相当于还没打仗,自己先把武器扔了,得不偿失。
你看,其实黄仁勋的逻辑特简单:三大“发动机”让算力不够用了;英伟达靠“全栈改造”和“省钱本事”抓住机会;现在世界各国搞“主权AI”又把市场做大了。
这次访谈,他不是在讲“我们的芯片多好”,而是在讲“未来的游戏规则该怎么玩”。
二、未来10年的5个趋势,我们要记牢
好了,黄仁勋帮我们摸清了“世界新玩法”,下面就是他直接甩出来的“未来十年路线图”。这些不是天马行空的科幻,而是现在就能看到苗头的现实。
1.算力成为“新电力”,能扛多少电费,就有多少竞争力
以前看国家牛不牛,看煤炭挖得多不多、钢铁产得够不够;后来看数字时代,看网络覆盖广不广。
到了AI时代,评判标准变了:现在看你手里有多少“能用的算力”,尤其是能跑AI的智能算力。
黄仁勋说过一句特关键的话:“英伟达的收入几乎和功耗挂钩。”这句话理解起来有点费劲,得好好琢磨。
为什么是“功耗”?因为AI数据中心最烧钱的不是买设备,是交电费。
你可以把数据中心想成“把电变成智能的工厂”:你能付得起多少电费,就等于能“造”出多少智能。
前段时间阿里巴巴CEO吴泳铭也说了:到2030年,阿里数据中心的总功耗要涨10倍。这不是阿里一家的事,是所有想搞AI的玩家都在走的路。
这意味着什么?未来国家或公司的竞争力,不只是看有多少矿或者有多少人,而是看两点:
一是能不能拿到便宜又稳定的电,二是有没有能把电高效变成算力的AI设施。
现在,全球抢算力、抢能源的比赛,已经开跑了。
2.AI不再是“工具人”,它要当你的同事
以前我们想的AI,就是个“聪明点的计算器”,你让它算啥就算啥。但黄仁勋说的AI,要跟你变成“搭档关系”,这变化可就大了。
首先是AI的活儿变了:从“听命令做事”到“主动想办法”。现在的AI不是单个模型在干活,是一群模型组队。它会自己查资料、做研究、处理复杂任务。比如你让它写个方案,它不是直接凑字数,会先查行业数据、分析竞品,再给你出思路。
这就像以前的计算器只能算加减乘除,现在变成了能帮你分析问题的研究员。
最实在的例子是英伟达自己,黄仁勋说:公司里每个软件工程师、每个芯片设计师,都有AI一起干活,覆盖率100%。结果呢?芯片设计得更好、造得更多、速度还更快。
我们畅想一下:未来10年,给白领配个“AI同事”会从“福利”变成“标配”。你想啊,一个年薪20万的员工,公司花2万给他配个AI助手,效率直接翻倍。这种好事,哪个老板会拒绝?
到时候咱们上班的方式都会变:以前自己熬夜查资料,以后AI帮你整理好;以前纠结方案怎么写,以后AI先给你出三个草稿。所以,用好AI才是未来职场人的生存发展之道。
3.“会动的AI”到处都是,每个人都能有“数字分身”
当AI从云端“跑”到咱们身边的设备里,跟物理世界的东西结合,更有意思的场景就来了。
第一个是“具身智能”,简单说就是“有脑子的机器人”。
黄仁勋预测,未来五年内,AI和机器人技术会融合得特别好,到时候我们身边会有能到处走的AI:家里的管家机器人记得你爱喝的水温,办公室的机器人能帮你整理文件,甚至出门时有机器人帮你拎东西,就像《星球大战》里的R2-D2跟着卢克一样,成为你的“身边伙伴”。
第二个是“数字孪生”,就是给现实里的东西造个“虚拟双胞胎”。
黄仁勋说,以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医疗数字孪生”,就是基于你的所有生物数据(比如基因、体检报告),造一个和你身体一模一样的虚拟模型。这个“数字分身”能模拟你老了会怎么样,甚至预测你可能得什么病,提前帮你预防。
4.经济会“跑得更快”,GDP增速可能要刷新认知
历史上每次大的技术革命,都会让全球经济增速上一个台阶:蒸汽机让工业时代的经济飞起来,电力让制造业更猛,互联网让数字经济爆发。现在轮到AI了,黄仁勋说,AI会再一次把经济增速提上去。
这里的逻辑也很简单:GDP就是“投入多少劳动和资本,产出多少东西”。
而AI是“生产力倍增器”,相当于给经济加了无数个不知疲倦的虚拟工人。比如以前一个人一天能做10份报告,配了AI后能做20份;以前一个工厂一天能产1000个零件,用了AI优化后能产2000个。
当全球无数人、无数工厂都这样提效,GDP能不涨吗?
黄仁勋说:“全球GDP增长会进一步加快,因为我们在给世界添了几十亿个能帮忙干活的AI同事。”未来十年,我们可能会看到全球GDP的爆发增长。
5.“主权AI”成了新战场,各国都要建自己的“AI基地”
这是黄仁勋看得特别透的一点:未来十年,AI会变成国家层面的“战略必争品”,简单说就是“自己的AI自己建”。
啥是“主权AI”?就是国家要建自己的AI基础设施,把本国的文化、历史、数据规则“装”进AI里,不能依赖别人。比如中国的AI要符合中国的价值观,欧洲的AI要保护欧洲的隐私规则,不能让别的国家卡自己的AI脖子。
黄仁勋说:“每个国家都需要自己的AI基础设施,就像需要能源、通信设施一样。”这不是做生意的小事,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和数字主权的大事。你总不能让自己的金融、医疗、国防这些关键领域,用别人的AI吧?
这会带来一个结果:全球会掀起一轮国家级AI基建潮。就像以前各国建高速公路网、5G网络一样,未来十年,建自己的“AI工厂”会变成每个国家的重点工程,从欧洲到中东,从东南亚到拉美,都要抢着建。
咱们总结一下黄仁勋画的未来:以后算力就是新权力,AI是你上班的搭档,身边到处是会动的智能设备,经济会跑得更快,各国还会抢着建自己的AI基地。
这五个趋势环环相扣,会把未来10年变成既刺激又有挑战的10年。
三、这些AI大变革,跟我们有哪些关系?
可能你会说,“算力竞赛”“主权AI”这些词听着太宏大,跟我有啥关系?其实这场变革早就在渗透我们的生活,从每天的工作效率到周末的休闲方式,甚至未来的职业前途,都在被悄悄改写。
咱们从个人和企业这两个角度,聊聊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影响。
1.对个人:不是“要不要学AI”,是“不学AI真的会落后”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拥抱AI的核心其实就两件事:保住工作、过好生活。
先说说职业发展,以前咱们以为“稳定”的工作,现在可能正在被AI重构。
比如以前做行政,要花半天整理会议纪要,现在AI几分钟就能搞定,还能自动分点、标重点;以前做初级文案,要搜半天资料凑一篇推文,现在AI能先出草稿,你只需要改改语气、加些个人洞察。
但这不是“AI抢工作”,而是“会用AI的人抢不会用的人的工作”。
黄仁勋说“跳上加速的火车”,其实就是让你别等着被淘汰,而是主动学AI工具——就像以前学Excel、学做PPT一样,现在学ChatGPT写初稿、用AI做数据可视化,就是最基础的“职场生存技能”。
以后找工作,会用AI提升效率可能就像会用电脑一样,变成简历上的必备项。
而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会变成“提出好问题”(比如让AI写方案前,你得说清“目标人群是谁、要突出什么卖点”)、“批判性判断”(比如AI给的数据,你能看出有没有漏洞),这些是AI暂时替代不了的。
再看生活方式,AI早不是“科幻产品”,而是慢慢变成“生活帮手”。
比如你担心爸妈的健康,现在有AI健康管家,能连家里的血压仪,测完自动生成报告,还提醒“最近血压有点高,别吃太咸”;
比如你想周末学个烘焙,AI学习伴侣能根据你家的烤箱型号、现有材料,定制专属食谱,还一步一步给你发视频教程;
甚至你下班不想做饭,AI助手能根据你的口味偏好、冰箱里的食材,推荐菜谱,还能直接链接外卖平台下单。
这些可不是“未来的事”,现在打开一些常用APP,就能找到类似功能。
以后的生活只会更“个性化”:AI知道你早上爱听财经新闻,会提前整理好精简版;知道你对乳糖不耐受,推荐零食时自动排除含奶的选项,这些“懂你的服务”,会让我们的日子过得更省心。
2.对企业:不是“想不想搞AI”,是“不搞AI真的会被淘汰”
黄仁勋说“不做AI就会被淘汰”,不是危言耸听。
比如同样是开网店,以前大家拼价格、拼图片,现在拼的是AI能不能精准找客户:用AI分析用户浏览记录,知道谁是想买但还在犹豫的潜在客户,然后推送专属优惠券;用AI优化商品标题,让搜索排名更靠前。
你不做这些,客户就会被那些“会用AI”的竞品抢走。
再比如制造业,以前工厂靠工人盯着生产线,现在用AI监测设备数据,提前预判这台机器下周可能出故障,提前维修,避免停产,停产一天可能损失几十万,而AI投入可能只需要几万,这笔账谁都会算。
所以你看,现在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作坊,都在想怎么用AI降成本、提效率,你不跟上,就会被行业甩在后面。
其次是战略重心的转变。以前企业买IT设备,可能只看电脑够不够用、服务器够不够快,现在更看重能不能支撑AI运行——简单说就是“每度电能不能产出更多AI成果”。
比如一家做短视频的公司,以前用普通服务器处理视频,渲染一条1分钟的视频要2小时,电费还高;现在用AI加速的服务器,10分钟就能搞定,电费还省了一半。
对小企业来说,不用自己建AI工厂,租云服务商的算力就够了,成本不高但效率提升明显;对大企业来说,就得自己建专属的AI基础设施,比如阿里、腾讯建的AI数据中心,就是为了满足自己海量的AI需求。
所以啊,以后企业比拼的,不再是有多少员工,而是能不能用AI把员工效率翻一倍,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能不能高效使用算力。
结语:看懂方向,我们都是AI时代的“共建者”
咱们最后总结一下:
黄仁勋看AI,跟普通人不一样。他不是盯着“卖了多少芯片”,而是盯着“智能计算正在把世界改造成什么样”。这种“搭建新世界”的视角,才是我们最该学的。
我们得看清这列AI火车往哪儿开,搞懂让它一路加速的“三大定律”,然后大胆跳上去。这可能是咱们这个时代,最该有的认知和选择。
咱们每个人,从来都不是“只能看着的乘客”。你用AI写报告、帮爸妈用AI查健康知识,甚至只是试着用AI优化日常小事,都是在参与这场变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笔记侠”(ID:Notesman),作者:老贾,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