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在人类的“科技长征”中,如何保持人性
几乎每一周,都会有一种新的AI工具出现——更快、更聪明,似乎也更“像人”。管理者在战略会议上尝试它,创业者在路演中讲述它,创作者在思考自己是否还能与算法的创造力抗衡。在这场追逐速度与效率的竞赛中,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悄然浮现:我们是否还真正理解科技的方向,以及它正把我们塑造成什么样的人?
带着这个问题,我对谈了凯文·凯利——《连线》杂志创始主编,《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作者,当代最具远见的科技思想家之一。四十多年来,他一直研究科技,不是作为机器,而是作为一个不断进化的生命体系——它会生长、会自我调节,也映照出人类的共同欲望与想象。
HBR中国的读者,多是身处变革前线的商业领袖与创新者。他们要在创新的冲动与意义的追问之间寻找平衡。于是,在这次对话中,我想与凯利一起,探讨他所说的“科技长征”:在这条漫长的旅途中,我们究竟走到了哪里?面对愈发智能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带着雄心与谦卑去创造?又该如何在技术浪潮中,依然保持人之为人的温度与智慧?
AI还在生命的第一天
科技的长征仍在起点
Q:凯文,您毕生致力于帮助人们理解科技的方向,以及我们如何在其中保持人性。在人工智能时代,您如何看待这段“科技长征”?我们依然处于起点,还是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凯文·凯利:要理解当下科技的发展阶段,包括人工智能,最好的方式是把它看作“第一天”,我们才刚刚开始。你甚至可以想象,到了未来二三十年后,比如2049年,人们回望今天时会说:那时候根本还没有真正的AI,与他们所拥有的相比,如今的AI几乎等于不存在。所以,这确实只是一个开端。我们正站在AI引发的巨大浪潮的起点上,这场变革的“第一天”才刚刚开始。
技术发明的速度很快,但文化的吸收速度却很慢。社会可能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才能真正消化今天已经发明的东西。要让社会在文化层面上真正吸收这些技术,需要教育,也需要时间去使用它,去观察哪些有效、哪些无效,去适应、去尝试、去改变想法、去实验技术,并在过程中决定是否要调整方向。换言之,我们有时间,人们不必害怕一切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生。
科技的进化逻辑
Q:您曾说过,科技像一个生命系统,会自己“进化”,不断探索新的可能。当“智能”的定义被重塑时,这种好奇心会把我们带向哪里?
凯文·凯利:好奇心是人类独有的特质,它是创新、创造力、艺术和科学的基础。现在,人工智能可以回答问题,也能完成任务,但还需要很多年才可能具备好奇心。因此,好奇心在这段时间里会是人类独有的特质。我们要培养这种特质,不仅在个人层面,也要在公司里培养。拥有好奇心非常重要,因为那正是创新和财富的起源。
人与AI的共生未来
Q:您常说人类与机器在共同进化。在您看来,人与AI之间的“健康关系”是什么样的?
凯文·凯利:共生的概念是两种不同生物相互依赖,几乎形成一个新的整体。我认为人工智能也能实现这种关系。即便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工智能,在未来十年、二十五年,将会出现成百上千种不同类型,但其中大多数我们永远不会注意到。99%的人工智能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见的,就像管道里的电力一样,只有少数几百分之一我们会直接互动。
对于这些少数特殊的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建立非常紧密的联系和深度依赖。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将与某些非常了解我们的人工智能建立真实关系,并依赖它们。就像人与狗的关系一样,虽然狗没有意识,但这种关系依然非常真实。
即使这些东西没有意识,它们依然可以在情感层面产生强大力量。想象一只会说话的狗,你会与它产生深厚的情感。人工智能不必具备意识,也能与我们建立紧密的关系。
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为这种情感力量做好准备。人们倾向把人工智能视为聪明的工具,而不是具有情感的存在。但它们也会发展出情感。这种关系将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医疗,甚至延伸到人际关系。很快,我们就会与一个想象中的人工智能“大脑”建立真正的联系,而且这不仅发生在有需求的人身上,即使是心理健康、生活完善的人,也会与这些人工智能形成紧密关系。
用长期思维培育组织智慧
在短期世界里思考长期
Q:您鼓励人们以十年、百年为单位思考,但我们生活在一个即时反馈、季度考核的世界。企业领袖如何训练自己具备长期思维?
凯文·凯利:长期思维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从金融数据来看,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拥有长期视角的公司,往往在时间的积累中表现更好。麦肯锡等机构的研究也表明,那些把目光放得比下一个季度或下一年更远的企业,财务表现通常更优。
但这并不只是因为收益更高。首先,拥有长期视角能让竞争更容易。视野越长,竞争者越少,你更容易独树一帜,而不是众多公司中的一个。
其次,长期视角能带来乐观, 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只有乐观,才能推动我们去实现那些复杂而漫长的目标。要实现它们,你必须能想象并相信它们是可能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实践中的乐观。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其实就是由过去的乐观主义者创造的。有人相信建筑会存在,有人相信电力能点亮黑夜,也有人相信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事终将实现。正是他们先“看见”未来,然后让它成为现实。
如果你想塑造未来,就要保持乐观;而保持乐观的最好方式,就是拥有长期思维。长期视角带来乐观,而乐观让我们有力量去创造未来。
信息的时代,智慧更稀缺
Q:您曾说,未来最稀缺的不是数据,而是智慧。对于今天的组织而言,培养智慧意味着什么?
凯文·凯利:在我看来,智慧是拥有长远视角的知识,既能回顾过去,也能展望未来。它是一种宏观、扩展的视野。当你把今天的眼光拉回一千年前,再延伸到未来一千年,覆盖整个地球,这种广阔的视角就是智慧。它让我们以更大的格局看待事物。我认为,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在公司管理和社会治理中实现这种智慧。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公司和国家,也能帮助个人获得更深的洞察。
当你与AI对话时,它能提供基于更长时间维度和更广阔背景的建议,例如财务决策。在英语中有个词 context(语境、背景)。信息只是数据,而当它与背景相关联时,才获得意义。单一的数据点并不重要,但当它与其他事物发生关联,就形成了更广阔的视角。拥有关于背景的信息,就是智慧。那是被赋予语境的知识。
这正是AI的价值所在,它能处理海量信息,并提炼出关键洞察。我们不缺数据,缺的是理解它们的框架。AI能为我们提供这种更大的框架,帮助我们从信息中提取出背景。
在科技洪流中经营企业
Q:许多企业领袖都被技术变革的速度所淹没。您会建议他们关注哪些事情,才能不仅生存下来,还能持续成长?
凯文·凯利:对企业而言,关键是以低期望、低成本进行持续AI实验。企业最重要的不是把赌注押在AI上,而是开展多种实验,并接受多数实验会失败。我们理解AI的潜力,但要真正弄清如何最大化利用它,还需要时间。
企业应该让尽可能多的部门、尽可能多的员工尝试AI,要求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以某种方式使用它,并通过保守的评估方式去理解其效果。要系统化地做实验、测量、再实验。最初的尝试多半会失败,但像科学家那样反复试验、从失败中学习,才是关键。
在信任、乐观中遇见2049
渐进的乐观主义
Q:您称自己是一个“渐进乐观主义者”,相信世界在不断变好,而非追求完美。在您最新作品《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中,您也不断强调“乐观”二字。当科技叙事常被“反乌托邦”笼罩时,我们该如何保持这种心态?
凯文·凯利:渐进乐观主义意味着世界每年都在一点点变好。这不是乌托邦,人工智能也不是,它不会解决所有问题,也不能通过一个应用程序直接安装完成。
更大的挑战在于,人们必须改变工作方式,学会吸收和使用AI。我们不能认为,只要引入AI,就像引入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一切就能完成。实际上,企业必须重新设计工作流程,重新调整员工对自身工作的认知。
引入AI意味着教育和再教育的比例非常高。这不仅像换一个灯泡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多步骤、多迭代的过程,需要很多年。技术在变化,员工也在变化,这将是跨越数十年的渐进式演化。
新时代的道德罗盘
Q:在您看来,什么将决定这个技术时代的道德成败?
凯文·凯利:许多AI公司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试图赋予AI道德,让它具备思考能力。他们希望设定限制,让AI负责任、不说谎、不作弊、不发表仇恨言论、不故意激怒用户。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决策,因为这是最优的商业选择。人类希望拥有可以信任的AI。今天我们已经进入这样一个世界:不同的AI助手相互协作来完成任务。但问题是,我能否信任这些AI助手?因此,我们需要开发信任技术来判定、提醒和验证AI助手是否可靠。未来甚至可能出现AI助手的信任评级,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商业机会。
当科技遇见文明的多样性
Q:您在中国有很多交流与合作。中国对科技的态度与西方有哪些不同?您从中学到了什么?
凯文·凯利:坦白说,我还不确定西方和中国的技术会出现怎样的差异。它们可能会不同,但到目前为止,在成果上我并没有看到太大区别。
中国确实有一些巧妙的创新,但西方也有很多创新。仅靠创新本身,还不足以形成根本差异。目前看来,真正的不同或许在于技术背后的组织方式。中国员工非常勤奋,几乎全天候工作,他们的协作方式可能更基于共识。但从产品本身来看,即使是中国设计的产品,也没有太大差别。
未来这种情况也许会改变,我对这种变化保持开放态度。
给2049年的留言
Q:您在中国有很多交流与合作。中国对科技的态度与西方有哪些不同?您从中学到了什么?
凯文·凯利:回顾2025年,我认为这将被视为全球化的起点。很多人觉得全球化似乎已经结束,恰恰相反,现在发生的事情正表明全球化才刚刚开始。我们无法将中国和美国割裂开来,我们无法回到受保护的独立领域,实际上我们已经是全球化的,而且还会变得更加全球化。
结语
与凯文·凯利的对话,像是站在一块新大陆的边缘——那里没有恐惧,只有好奇。他的“渐进乐观”并非对风险的忽视,而是对人类学习能力的信任。在科技加速的时代,凯利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机器有多聪明,而是人类能否持续保持智慧。
*本文为2025年10月对话实录的节选与改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哈佛商业评论”(ID:hbrchinese),作者:HBR-China,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