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的“实用”临界点,到来了吗?
物理空间的算力边界到底在那里?答案是今年炙手可热的AI硬件。
2025年,AI硬件已经成为厂商押注、资本涌入的核心战场。尽管创新形态层出不穷,但当下这一阶段,“主力选手”已经相对集中在三个强势的细分领域:学习机、智能手机、AI眼镜。
其中,AI教育硬件作为需求稳健的“压舱石”仍在持续发力;AI眼镜作为“新物种”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爆发,形成了覆盖多个场景的产品和价格矩阵,一场“百镜大战”悄然打响;而智能手机在系统级通用模型能力的注入之下,正在经历从功能叠加到体验重构的深层AI化变革。
在百花齐放的AI硬件生态中,大模型的应用落地不只在于提升效率和增强娱乐空间,也打开了人类未来生活方式的想象力。
在刚刚过去的2025云栖大会主论坛上,吴泳铭提到: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则是下一代计算机。
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云重磅升级了全栈AI体系,实现了从AI大模型到AI基础设施的全面技术更新,将自身定位升级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与此同时,阿里云与36氪在本次2025云栖大会共同举办的先锋AI硬件专场「智涌向新:引领AI硬件新浪潮」中,也探讨了AI硬件的未来趋势。
如今,打造一款前沿、实用、能够持续迭代和自主进化的智能终端,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算力堆砌。从技术、场景、用户需求等等方向出发,AI硬件的演进究竟需要哪些关键要素?
AI硬件,“重塑”了什么?
消费级智能硬件领域的主流呼声是:所有产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
“重做”的价值,在于很多传统方案难以覆盖的“模糊需求地带”,都能在大模型的能力中被精准地判断和提取出来,以产品化的思维交出一个相对最优解。
AI教育硬件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能用AI重做一遍”的赛道。AI学习机之所以能在大模型时代迎来新的爆发,关键在于它精准切中了传统学习机未能满足的深层需求:家长与学生对个性化、互动式学习的期待。传统学习机功能局限于“电子教辅”,强调单向的知识传递,而AI学习机通过智能交互,让用户能主动表达需求,动态规划学习路径,实现了产品价值的重构。
目前 AI 教育领域的头部厂商好未来、作业帮、希沃等都与阿里云展开了深度合作。这些厂商依托阿里云提供的AI云服务与大模型能力,正共同推进教育场景的智能化升级,合作开发面向智能终端用户的个性化、沉浸式学习解决方案。
以希沃学习机为例,AI 首先是提升了学习机的内容搜索体验,家长可通过内置 AI对话接口对设备提要求,降低设备的互动难度、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门槛。其次,希沃与阿里云合作上线了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知识图谱,其内置的AI智能体能够更好地支撑个性化教学。
在此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词是“生态”。如今,AI教育的厂商们新的竞争焦点,就是构建以硬件为入口的生态体系,通过整合内容、数据与服务,进一步拓展教育智能终端的场景边界与用户黏性。
不只是AI教育厂商,构建AI生态已经成为很多智能硬件领域的共同选择。做AI生态不仅是在推动硬件功能升级,也从底层重构了智能设备的价值逻辑——从单一执行走向系统协同,从工具属性转向场景服务。
比如在智能家居端,美的在长期的探索中坚持家电家居一体化战略,使原本“各自为战”的智能家电和家居产品实现无缝协同;而中控屏作为家庭场景下的“智能大脑”,是与大模型的最佳落地点,在AI生态下具备一体化情感交互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作为全球领先的AI云平台服务提供商,涂鸦智能也认为,AI与IoT的深度融合正推动行业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能”。硬件不再被动响应,而是能主动感知环境、自主决策。而实现这一跨越的关键,在于开放的AI生态链。涂鸦通过构建AIoT硬件生态,实现跨品牌、跨场景的设备互联。
由此可见,只有融入更广泛的技术与服务生态,让AI硬件升级为可交互、可进化、可联动的系统组成部分,才能释放出场景化智能与个性化服务的潜力。
当前,各类智能终端不断涌现、功能持续细分,恰恰凸显出了构建AI生态链的迫切性。单一硬件无论能力多强,始终存在场景局限和数据隔阂,而AI生态链则能通过打通设备连接、整合多模态能力,使得不同终端能够协同运作、共享智能。
未来,通过开放协同的生态平台,连贯、自然、主动的场景化服务会成为物理世界的主流,这也是AI“重塑”的关键价值之一。
算力的背后,是全栈AI云服务
在物理世界中寻找更多值得进行AI生态协同的场景,不只有提高算力这一件事。
智能手机作为AI To C的第一入口,是大众接受度最高、体验最深入的AI硬件,也为大模型在物理空间的落地提供了最庞大的应用生态。
如何更好地AI化,已经成为了手机厂商的下一个“战场”。这种技术演进路径,也非常值得其他行业借鉴。
在全球排名Top10的手机厂商中,包括传音、OPPO、vivo、荣耀等在内的9家厂商都与通义大模型展开了深度合作,这绝不是一种巧合。
对于传音这一类正在不断打开新兴市场的全球化手机品牌,通义大模型提供了本地化AI服务的深度支持,阿里云也一直在以一种“联合研发模式”推进大模型与终端硬件、系统、场景的融合。
再以荣耀为例,其推出的阿尔法战略,就是致力于打造AI终端生态,用AI重塑传统智能手机。随着AI技术和Agent发展,手机会成为具备自我进化能力、更懂用户的“智能体手机”。除了硬件和生态能力之外,荣耀还推动操作系统向智能化演进,以系统级AI,让MagicOS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入口,通过YOYO智能体感知及理解用户的意图、周围环境用户,也让操作系统能通过AI内核能力来对硬件、软件、应用及服务“按需索取”,恰如其分地为用户调用和协同智能体。
手机厂商选择阿里云和通义大模型,也说明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技术或产品服务,而是从技术架构端走向消费端体验的“算力进化”:通过阿里云提供的AI云基础设施、AI开发平台、AI应用和解决方案等,让AI硬件拥有更强大的处理能力、更高的安全性和更自然的交互方式。
放眼全球,同时拥有自研头部大模型和强大的全球云端计算资源的超级AI云厂商屈指可数,而阿里云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国公司。
通义大模型与阿里云全栈AI云服务共同带来的技术生态,是一种“模型+基础设施”的协同优势,能够让智能助理更精准地理解意图、更流畅地实现多模态交互、更可靠地执行场景化服务。尤其是Qwen3-Max在编程能力和工具调用测试集中表现亮眼,结合端侧优化技术,能够让复杂的AI在手机端稳定快速地运行。
模型带来的是智能化的想象空间,基础设施则能让想象力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平稳落地。
比如,手机厂商擅长的是把硬件性能和操作系统的交互性“粘合”起来,学习机厂商的核心优势也在于教育行业的积淀或硬件设计,而在AI云基础设施层面,它们选择了阿里云这样的专业伙伴,从而能够专注于自身擅长的产品创新与教育内容打磨。
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AI硬件头部厂商几乎都“一边倒地”选择了阿里云,其关键在于:阿里云提供的不是单一产品技术,而是从底层AI算力、通义大模型再到上层开发工具在内的全栈AI云服务。
从这一点来看,阿里云的核心价值在于跨越了单一硬件厂商和品类的界限。它的“智能底座”,更像是在纷繁复杂的细分场景下提供一个“AI大脑”,能够在未来让任何智能终端之间彼此无缝连接,让数据和服务随人而动,而不是被框死在各自的场景与智能终端中。
在今年的云栖大会上,吴泳铭明确了阿里云的战略路径:第一,通义千问坚定开源开放路线,致力于打造“AI时代的Android”;其二,构建作为“下一代计算机”的超级AI云,为全球提供智能算力网络。目前,阿里云运营着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和云计算网络,是全球少数能做到软硬件垂直整合的超级AI云计算平台之一。
AI物种爆发,从新奇走向实用
解决各行各业的“不可能三角”,已经成为了市场对于智能硬件的未来期许。除了AI技术自身的突破之外,在硬件创新方面,也分化出了三条明确的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不断拓展硬件产品的性能、开发操作系统,让产品自身成为一个通用或者垂直领域的“入口级场景”,能够发挥AI的能力上限。智能手机、AI学习机就属于这一范畴。
第二种路径,重点在于多个设备之间的协同与整合,为硬件开放接口实现端云协同,再引入“智能中枢”,让一个空间场景中的所有硬件变得更聪明。这种创新方式正在成为智能家居、智慧楼宇、loT等领域的主流,目的是通过大模型的特质来实现人机交互的灵活、无感。
第三种路径,则是创造全新的AI硬件品类,寻找新的娱乐或效率方式。对应的就是今年的“AI物种大爆发”。
在百花齐放的硬件形态中,AI眼镜毫无疑问是最引人注目的品类之一,它正在试图重新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里,雷鸟创新、Halliday等品牌正通过差异化的产品逻辑卡位市场。
雷鸟今年五月发布了功能完整的彩色AR眼镜雷鸟X3 Pro等产品,将这一细分赛道作为未来主形态进行技术攻坚,同时也推出了成熟的AI拍摄眼镜来快速占领市场。AI能力方面,通过与阿里云通义大模型合作,雷鸟打造了行业首个面向智能眼镜的定制版多模态模型,能够显著提升产品的响应速度和识别准确率,并基于此打造多个AI应用。Halliday则在今年七月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国行版产品,让眼镜迅速成为了特定场景中的便捷工具。
相比智能手机、AI学习机这些已经相对成熟的形态,尽管2025年才是“百镜大战”的元年,AI眼镜的行业仍有不少挑战。
首先,在整机设计方面,雷鸟的逻辑和用户的需求都是“先做出一副好眼镜”。包括重量、续航、功耗都要到位,同时高性能带来的成本压力也不容忽视。其次,雷鸟希望能够重构底层系统,让AI与App协同起来。
在这一方面,雷鸟深度使用了阿里通义系列的多模态大模型,视觉理解和问答准确率达98%,同时通过系统级优化,从意图理解到信息返回,所需时间控制在仅1.3秒内。这也是雷鸟引入阿里云能力之后的明显体验优化。
今年下半年,可以感受到AI眼镜已经开始从“新奇”迈向了“实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在更多高频、刚需的场景内验证价值。比如导航、即时翻译、智能提醒等真实场景,会以更简单清晰的交互方式,从手机被搬到智能眼镜上。只有当AI能力与生态服务能够在这些场景中无缝融合,量变引发质变,以AI眼镜为代表的”新物种“才能从玩具升级为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
AI硬件的创新浪潮不止于手机、眼镜和学习机这三个跑得最快的赛道,在更广阔的消费与产业领域,多个品类正在通过解决特定场景的核心需求来释放价值,如本次大会中发布了生成式AI吉他的趣丸科技、主营AI纪要产品的科技企业Plaud、AI陪伴玩具企业Haivivi、AI GenZ 社交企业Bonjour!、AI宠物智能企业星联未来SATELLAI等一系列新锐品牌,都在致力于勾勒出未来智能终端的多样化图景。
智能硬件的创新浪潮和大模型落地的集中涌现,来自于智能终端产品的研发效率再提升。阿里云今年推出的通义多模态交互开发套件,通过整合语音、文本、视觉等大模型能力,提供了一个端到端的开发平台,显著降低了开发门槛,使得智能终端厂商将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了50%,也加速每个硬件生态内的AI应用从创意到落地的过程。
目前,已经有超过10万家智能终端客户接入了通义大模型,包括雷鸟创新、出门问问、范式智能、瞳行科技、声阔、汤姆猫、元萝卜等多个智能穿戴、智能玩具领域的AI新物种。
模型、算力、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智能底座,为这些新物种铺平了体验的想象力。这也标志着智能硬件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设备,而会在不久的未来融入一个能够自我进化、跨端协作的“超级生命体”。
在阿里云的推动下,智能硬件的技术边界也在逐渐清晰:不再追求“全能”,而是在产品创新中分化和深化场景。先让AI在硬件中变得实用和不可或缺,再让这些会思考会执行的智能体与云端大脑协同进化,无声无感地融入生活,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全能“智能助理”。
最好的技术隐于共生,最好的体验只会悄悄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