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泳铭掌舵两周年,阿里穿过峡谷

晓曦·2025年09月24日 21:32
Token就是未来的电。

吴泳铭是一个极少出现在聚光灯之下的CEO。

执掌阿里巴巴两年以来,他极少发声,也未接受过任何一家媒体的专访。综合多方信息,可以拼凑出一个更立体的形象:他是阿里“第一个程序员”,亲手写下了公司早期的大量代码;他一手建立“阿里妈妈”这一现金牛业务,首次将算法大规模应用于电商;昆仑万维CEO方汉评价他“是个猛人”。他在内部自嘲为“中年码农”,说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家里折腾各种数码产品。

这种公众形象上的低调,在2025年9月的云栖大会上被短暂打破。他用一场20分钟的演讲,系统性地向外界展示了他对AI未来的判断。他认为,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实现已是确定性事件,但这并非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AI将迈向能自我迭代进化的ASI(超级人工智能),它会以指数级的速度推动科技的飞跃。

基于此,他阐述了阿里的两个核心选择:其一,通义千问选择开源路线,希望成为下一代操作系统;其二,阿里云要成为“超级AI云”,因为未来的商业模式就像电力系统,“Token就是未来的电”。

为支撑这一宏大愿景,吴泳铭表示,阿里巴巴正在积极推进三年3800亿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将会持续追加更大的投入。根据远期规划,为了迎接ASI时代的到来,对比2022年这个GenAI的元年,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的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

这场演讲,是他少有的高调表达,为理解他上任后700多天的所有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

1.终极思考:通往ASI的三级火箭

吴泳铭在云栖大会的演讲,首先为AI的演进设定了一个更高的终点:ASI。

在他看来,实现一个具备人类通用认知能力的AGI,只是AI发展的一个阶段。AI的终极形态,将是能够自我迭代、超越人类智能的ASI。它将可能创造出一批“超级科学家”和“全栈超级工程师”,以指数级的速度去解决今天人类难以攻克的科学问题,比如新药研发、新材料和可持续能源。

为了抵达这个终点,吴泳铭将AI的演进路径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人”,AI通过学习互联网上数字化的人类知识,涌现出泛化智能,这是过去几年发生的事。第二阶段是“辅助人”,AI通过使用工具(Tool Use)和编程(Coding)能力,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成为各行各业的生产力工具,这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而如何跨越当前的阶段,关键在于运用工具的能力(Tool Use)。

“通过Tool Use,AI可以像人一样调用外部软件、接口和物理设备,执行复杂的真实世界任务。这个阶段,由于AI能够辅助人类极大提高生产力,它将快速地渗透到物流、制造、软件、商业、生物医疗、金融、科研等几乎所有行业领域。”吴泳铭说。

在吴泳铭的设想中,未来自然语言就是AI时代的源代码,任何人用自然语言就能创造自己的Agent。“未来会有超过全球人口数量的Agent和机器人与人类一起工作,对真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AI就能连接真实世界的绝大部分场景和数据,为未来的进化创造条件。”

上述条件具备后,AI将进入第三个阶段——“自我迭代”,特征是“超越人”。这需要跨越两个门槛,首先AI需要连接真实世界的全量原始数据。“目前AI的进步最快的领域是内容创作、数学和代码领域。但对于其他领域和更广泛的物理世界,AI还缺乏广泛的、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原始数据。”吴泳铭表示,AI要实现超越人类的突破,就需要直接从物理世界获取更全面、更原始的数据。

第二个门槛是要实现自主学习(Self-learning)。吴泳铭认为,随着AI渗透更多的物理世界场景,理解更多物理世界的数据,AI模型和Agent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有机会为自己模型的升级迭代搭建训练infra、优化数据流程和升级模型架构,从而实现自我学习。

这意味着,未来的模型将通过与真实世界的持续交互,获取新的数据并接收实时反馈,借助强化学习与持续学习机制,自主优化、修正偏差、实现自我迭代与智能升级。“AI将自我迭代出超越人类的智能能力,一个早期的超级人工智能(ASI)便会成型。”

这条清晰的演进路径,也导向了他对IT产业变革的两个根本性判断。

第一个判断是,大模型是下一代的操作系统。他认为,未来的软件形态将发生根本性改变,自然语言会成为新的编程语言,Agent会成为新的软件,这将让数以亿计的普通人都能创造自己的应用。基于这个判断,通义千问选择了开源路线,就是为了全力支持开发者生态,与全球所有开发者一起探索AI应用的无限可能。

第二个判断是,超级AI云是下一代的计算机。未来的世界,每个人都可能拥有上百个Agent不间断地工作,这将需要海量的计算资源。这一切都需要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全栈的技术积累,全球只有5-6个超级AI云才能承载。

2.崛起之路:向着AI加速前进

吴泳铭在云栖大会上系统阐述的这套思考,其根源可以追溯到他上任以来的700多天。他过去所有的关键决策,都可以看作是这些判断在不同阶段的体现和实践。

今年5月10日“阿里日”期间,董事长蔡崇信在亲友见面会上,回忆两年前与吴泳铭接任集团董事长和CEO时,“大家都有点迷茫,是吴泳铭坚持阿里必须聚焦,电商和AI+云就是聚焦的核心方向。”

自此,阿里开始了聚焦核心主业的再创业历程。2023年9月12日,出任阿里集团CEO仅3天的吴泳铭发布全员信,宣布确立“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并将围绕这两大重心,“重新梳理各业务的战略优先级”。他在全员信中指出,“下一个十年,最大的变量将是AI带来的全行业深刻变革。我们必须在AI时代以再次创业的决心,重塑用户价值”,并呼吁“只要我们以创业心态,不沉溺过去,不墨守成规,阿里将在AI时代继续获得巨大发展。”

他亲自兼任阿里云的董事长与CEO,站到炮火最密集的地方;紧接着,高鑫零售、银泰等非核心业务的梳理陆续启动。这些动作的意图很清晰:将资本和精力更集中地投向他判断的未来核心——大模型和AI云。

两条具体的路线被明确并执行,在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其一,明确阿里云要以“公共云优先”——当时,阿里云收入增长已长期在个位数徘徊,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都知道公共云是大势所趋,但之前没人敢做这个取舍。‘吴妈’(阿里人对吴泳铭的称呼)接手阿里云后,顶住压力拍了板。”一名阿里云员工说。 

吴泳铭在内部提出:“阿里云公司唯一的产品就是一张我们理想中的云计算网络——遍布全球的具备 AI 技术服务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云计算网络。”这意味着要主动收缩营收丰厚、但难以规模化的项目制订单,全力投入到未来可规模化、标准化的“AI电网”模式上。

与此同时,他持续推动先进大模型的全面开源。这一决策背后,是吴泳铭对“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的根本性判断。要打造这个“操作系统”,模型本身必须足够强大和通用。据了解,吴泳铭曾在内部对通义团队提出要求——要成为阿里集团AI模型的技术底座,提供一个智能能力、推理效率、后训练友好的模型和技术框架,要能够支持其他业务在通义模型上做二次开发。

吴泳铭的激进投入很快遭遇了行业风向的转变。到了2024年中,由ChatGPT引爆的狂热开始消退,市场开始追问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杀手级应用”在哪里?

“吴妈还是太超前了”,一位阿里云员工说,“今年春节之后,国内的AI驱动增长叙事才真正开始,所以两年前说要通过AI变革阿里,那时是不敢相信的。”

正是在这种行业集体反思的背景下,吴泳铭在当年的云栖大会上,释放了一个强烈的逆周期信号。他说:“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这次演讲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阿里巴巴的AI战略并非基于短期风口,而是一场早已下定的决心。

2025年以来,DeepSeek出人意料地点亮了中国的ChatGPT时刻,资本市场对中国AI的期待,实实在在地聚焦到了阿里身上——2025年刚刚过去一个季度,阿里股价的最高涨幅已经超过75%,最高达到每股148美元。

一场大规模的投入随之而来。2025年2月24日,吴泳铭对外宣布,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总和。

阿里的技术发布也进入了全面更新、密集迭代的周期。在刚刚的云栖大会现场,阿里云智能首席技术官周靖人发布了多项重磅技术更新,其中包括通义大模型7连发,在模型智能水平、Agent工具调用和Coding能力、深度推理、多模态等方面实现多项突破。

通义大模型已成为全球领先开源模型,也是诸多中国企业选择的模型。截至目前,阿里通义开源300余个模型,覆盖不同大小的“全尺寸”及LLM、编程、图像、语音、视频等“全模态”,全球下载量突破6亿次,全球衍生模型17万个,稳居全球第一。超100万家客户接入通义大模型,权威调研机构沙利文2025上半年报告显示,在中国企业级大模型调用市场中,阿里通义占比第一。

在对安全与稳定性要求极高的金融行业,通义大模型服务了中国九成的国家级及大型国有银行;在全球消费电子领域,全球排名前十的手机品牌中,已有九家与其达成深度合作。

两年时间,阿里云收入增速已从吴泳铭接任首个季度的2%加速增长至26%。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直接,华尔街的分析报告中,对阿里的估值模型里,“技术与算力逻辑”的权重显著提升。

复苏的迹象,同样体现在那些无法量化的细节里。杭州阿里云总部的展厅,重现了几年前云计算鼎盛时期门庭若市的盛况。西装革履的德国工程师在通义大模型的展板前,用夹杂着口音的英文,反复探询着中国大模型的技术细节。

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投入远早于ChatGPT在全球的爆火。早在2021年,阿里就发布了国内首个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M6。吴泳铭上任后的一系列动作,以行业罕见的决心和激进投入,驱动阿里巴巴完成身份转变——从一家拥有AI基因的公司,彻底转型为一家AI公司。

3.终局之战:牌桌上的全栈玩家

在经历了漫长的调整期后,阿里股价近期再度拉升,创下新高。这轮上涨背后,是市场对其AI战略价值的重新定价——从持续超预期的云业务财报,到通义大模型的高频迭代,再到其全栈AI能力的构建,一系列信号正共同支撑起一个新的估值叙事。

这个新的估值叙事,标志着阿里已穿越峡谷,踏入了一片更开阔但也风浪更大的海域。竞争的叙事,已从国内市场的追赶与超越,转向了全球牌桌上的终局之战。

一个日益清晰的行业共识是:AI竞赛的终局,并非决出最聪明的单一模型,而是看谁能构建起最强大的AI全栈技术体系——一场迭代速度和成本效率的持久战。

以这套标准扫描全球科技版图,结果清晰明了:全球有四朵“超级AI云”(AWS、微软云、谷歌云、阿里云)拥有入场券。在这场终局之战中,作为一家中国公司,阿里选择了与谷歌类似的、更艰难的“全栈自研”垂直整合之路——即在AI芯片、云计算平台和基础大模型三个核心层面均追求自主研发。

这种“全栈自研”的强大威力,在汽车行业得到了集中体现。今天,阿里云作为技术底座,支撑了中国超过95%车企的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产品升级。与此同时,作为上层应用的通义灵码(AI编程助手),也已服务了超过70%的中国车企。这构成了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全面赋能的鲜活范例,也证明了垂直整合战略的巨大价值。

阿里云正在全力打造一台全新的AI超级计算机,它同时拥有领先的AI基础设施和领先的模型,可以在产品设计和模型架构上协同创新,从而确保在阿里云上调用和训练大模型时,能达到最高效率。这正是为了实现吴泳铭AI终极蓝图中“操作系统”与“超级计算机”高效协同的目标。

放眼未来,阿里的所有投入,也不仅仅是为了赢得眼前的AGI竞赛。吴泳铭在演讲中透露,根据远景规划,“阿里云2032年的能耗储备规模将比2022年提升10倍”,这正是“为ASI时代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最终,这一切都指向了吴泳铭对未来的终极展望:一个人类通过“vibe working”与AI高效协同、自身智力被指数级放大的新时代。

4.尾声:通往ASI的巨浪

在阿里,吴泳铭有三处办公室,一处位于阿里杭州全球总部,一处位于杭州西溪A区的淘天总部,一处位于杭州云谷园区的阿里云总部。穿梭在几个园区之间,他的决策身份也在不断切换。

这种在集团、电商与云三个核心战场间不断穿梭的状态,正是他过去两年的缩影。

回看过去两年,吴泳铭在上任之初便确立“AI驱动”为最高战略,亲自执掌阿里云,推动了一系列组织与业务的聚焦;在行业对大模型前景出现疑虑时,选择以压倒性的投入来回应。如今,市场的回响与技术的突破,初步印证了其判断。

这场由吴泳铭主导的“刷新”已经见成效,但由他开启的通往ASI的巨浪征途,才刚刚越过第一座浪峰。正如他在演讲最后所强调的:“一切才刚刚开始。”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让阿里股价暴涨近3000亿港元的两句话。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