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光退场,RGB背光能把液晶送上神坛吗?
2025 年的彩电行业,正在上演一出熟悉的戏码:销量继续下滑,但发布会舞台上,厂商们依旧在用一个又一个“革命性”的词汇来刺激市场神经。
这一次,舞台的主角不再是 OLED,也不再是量子点,而是被冠以“终极画质方案”的 RGB+Mini LED。
TCL、海信在最近的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都把 RGB 背光与 Mini LED 组合的电视推到最显眼的位置。TCL 甚至喊出“画质天花板”的口号,暗示这将是液晶电视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升级。
但问题是:RGB+Mini LED,真的是画质的尽头吗?还是说,它只是厂商们在技术拐点前的最后一次豪赌?
RGB+Mini LED 究竟是什么?
先把概念掰直:Mini LED 不是“面板技术”,而是 LCD(液晶)用的背光方式。LCD 自身不发光,必须靠背后的 LED 灯发光。根据灯的摆放方式不同,大致有三种形态:
侧入式(Edge-lit):灯藏在边框里,只有几条“横向分区”,局部调光很有限。直下式/全阵列(Full-Array/Direct-lit):把灯铺满屏幕后方,能做更细的分区控光。
Mini LED:还是全阵列,但把灯珠做得更小、更多,数量可达数千到上万颗,从而能把背光拆分成更多“独立小区域”(分区),配合局部调光(Local Dimming),提升对比度、减少光晕。
与此相对,OLED像素自发光,无需背光:每个像素可独立开关,暗场近似无限对比度。消费级主要有WOLED(LG Display)与QD-OLED(三星显示)。
简化对比:Mini LED:亮度高、抗环境光强、不怕长时间静态元素、文字锐度更好。OLED:暗室表现极强,黑色纯净、无光晕、响应快,但存在烧屏与寿命压力。
RGB+Mini LED则是在 Mini LED 路线上再升级:用红、绿、蓝三色 LED 直发光,避免“白光→滤色片”的损耗,带来更高亮度、更宽色域(接近 Rec.2020)、更纯净的高亮色表现。它仍属于 LCD 阵营,但把“背光”这件事做到更极致。
为什么它被称为“终极画质方案”?
对比 OLED:OLED 最大优势是自发光,能做到“黑得纯粹”。但短板也明显:亮度有限、容易烧屏、寿命不长。RGB+Mini LED 在亮度和寿命上更有优势,特别是在 100 英寸以上的超大屏场景,OLED 成本高企、良率受限,而 Mini LED 依然能量产。
对比传统 Mini LED:RGB 背光跳过了“白光 + 滤色片”的环节,亮度更高、色彩更宽。比如 TCL 的旗舰机型,号称在10% 窗口测试条件下实现超过6000 尼特的 HDR 峰值亮度,配合20000+ 分区控光,能精准还原高动态场景。
在 PConline 家电 对海信 UX980 RGB-Mini LED 电视的评测中,就提到其“色彩纯度上纯净无杂色,色域面积大幅拓展,明暗色彩饱满且真实”。
在评论区也有用户直言,RGB 分区背光在暗场表现“比电影院还细腻”,而在强光环境下则能有效消除底灰,让画面对比更干净。类似的声音在讨论区屡见不鲜,说明这种方案确实在用户体验层面打动了观众,这也解释了厂商为何敢用“终极画质”来形容它。
6000尼特的光背后,是800W的电表在狂跳
成本高企:RGB 背光模组造价比白光方案普遍高 30%–50%,三色芯片需独立驱动、电路复杂、良率苛刻;98 寸以上尤甚,零售价难以下探,天然限制规模。
能耗与散热:高亮模式功耗显著,部分 98 寸满载接近 800W,被迫堆散热(更厚机身、风扇/液冷),带来噪音与门槛。需要说明的是,800W 是 HDR 高亮内容下的瞬时峰值功耗,日常观影功耗通常在 300–500W 之间,但仍显著高于普通电视。
感知溢价有限:普通用户难分辨 95% 与 99% Rec.2020、5000 与 6000 尼特的细小差异,但价格溢价是真金白银。
供应链与迭代风险:三色 LED 芯片供应商集中、价格波动大;而 OLED 与 Micro LED 的持续演进,随时可能稀释市场关注度,压缩投资回报周期。
中国厂商押注的底层逻辑
路径选择:OLED 关键专利与产能在韩系手里;而 LCD 产业链话语权在中国。RGB+Mini LED 属于“熟悉赛道的深挖式创新”,风险可控。
对标需求:欧美市场偏好明亮客厅与超大屏,RGB+Mini LED 的高亮度与大尺寸适配性,能直面 LG(OLED)与三星(QD-OLED)的高端盘。
资本与品牌叙事:“画质天花板”本身就是品牌与资本叙事的抓手,即便销量有限,也能放大技术形象,助推高端化转型。
电视的未来,不在参数,而在能否重新夺回客厅
RGB+Mini LED 的确把 LCD 画质推向了顶点,却解不开电视“开机率下滑”的根本难题——用户的注意力早已流向手机、平板和投影。若电视沦为客厅里的摆设,再高的硬件指标也无从发挥。而真正的短板在生态体验:迟钝的系统、冗余的广告、贫乏的内容才是用户放弃开机的核心原因。未来的竞争焦点,未必是谁的亮度更高、色域更广,而是谁能把电视重塑为“家庭娱乐中枢”和“智能生活入口”。
从技术演进看,Micro LED 一旦突破良率,有可能直接切入主流;OLED 正在通过 QD-OLED 与 MLA 技术弥补亮度和寿命短板;裸眼 3D、AI 画质增强(如实时 HDR 重建、运动补偿、场景识别)也可能成为新的卖点;而跨屏融合——电视与手机、车载、XR 的互联,更可能决定用户黏性。
RGB+Mini LED 在参数层面无疑把液晶推到极限,但它更像是一场过渡性的跃迁。能否站稳,不在于再把亮度抬高多少,而在于厂商能否把生态、系统和内容这盘棋下对,否则难免重演 3D 电视、曲面电视昙花一现的结局。
最后
RGB+Mini LED 的确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它把 LCD 电视的画质推到了历史高点。但它也折射出行业困境:销量下滑、用户不愿为画质溢价买单,厂商只能用“终极技术”维持想象力。
从技术视角看,它是画质的尽头;从市场视角看,它或许只是行业的最后倔强。真正的未来,不在于亮度再高一点,而是谁能重新定义电视在家庭里的角色——是娱乐中枢,还是智能生活入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不许冷”,作者:前沿,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