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说清楚如何做品牌

李倩说品牌·2025年09月23日 09:38
品牌建设聚焦信息梳理、用户洞察、成果管理及效率优化四大核心议题。

前面文章里我说:流量卷不动了,做品牌就是企业跳出内卷的必选道路。

有客户问:做品牌太复杂,又是用户画像,又是顾客旅程,又是品效合一……这么多乱七八糟的概念,听得脑袋疼。这都啥呀?这些东西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不能说清楚,做品牌到底是做什么?我应该怎么系统理解“做品牌”这三个字?

如果能最直白、最简单地把“做品牌”这事说清楚就好了,你是不是也这么想?

好,今天就说说这件事。

我争取用最清晰的逻辑,把“做品牌”的主要议题串起来。

01 到底啥叫“做品牌”?

“做品牌”是一个人人都能说、快被说烂的事。这件事太容易被误解了,现实语境中,说起“做品牌”,常常是鸡同鸭讲,说的压根不是一回事儿。

举个例子:我在一次CEO闭门讨论会上遇到一个高管,当大家在讨论如何抓住新的内容平台做品牌时,他说:我觉得没有做品牌这回事,我们做企业本身就是在做品牌。你看,这就是典型的混淆概念了。

“做品牌”,很容易被误读,有两个比较常见的说法:

一、“做品牌”= 好好“做企业”。

品牌=企业,这种理解是把品牌这个词泛化和放大了,认为只要企业做得好就等于品牌做得好。在这种理解视角下,品牌部门、品牌专业,甚至品牌工作本身的存在,价值不大,甚至会觉得品牌部门“可有可无”,品牌专业“没啥大用”,品牌工作就是“敲锣打鼓”。

我亲耳听过一家上市公司最大的事业部总经理说:做什么品牌,我们业务部门做好了就有品牌,要什么品牌部门?!

二、“做品牌” = 做具体的“营销动作”。

品牌=营销动作,这种理解是把品牌这个词功能化了,认为品牌就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动作,比如做PR(公共关系)、做产品推广、做文案和设计等。这种理解就像是你说“做人力资源”,别人理解成“招人”;你说“做行政”,别人理解成“前台接待”

一旦这样理解“做品牌”,最大的后果就是:CEO立刻觉得这事太小了。你们品牌部门自己做做就行了,这点事不需要太耽误我的时间。

先明确一下,我今天说的"做品牌"不是说做企业,也不是做某个具体的营销动作。这里的“做品牌”= 做企业关键信息的梳理和表达。

这种理解下,品牌要先萃取总结,再营销表达,是一个信息梳理、内容生产、营销传递的过程。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意识到做品牌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就无法真正进入到做品牌的过程中,也就无法拿到做品牌带来的成果。要么陷入到“品牌无所谓”的轻视,要么进入到对一个具体的“活儿”的考核,漏掉了全局梳理管理的关键工作。

咱们既不要蓄意放大它,也不要刻意缩小它。正常理解它,才能做对做好它。

02 “做品牌”的四大核心议题

如果你认可“做品牌”是值得投入的事,也认可上面所说,“做品牌”就是做信息的表达和内容的体验。好,我帮你说清楚“做品牌”都有哪几大板块的工作。

实际上所有“做品牌”的工作,不外乎这四大核心议题。你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做个归类:

第一大品牌工作议题:【我是谁】

众所周知的那些关于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品牌特色、品牌名称、品类和产品、商业模式、定价策略、品牌渠道、品牌故事、品牌口号、品牌哲学、品牌VI、品牌理念、品牌安全、品牌管理规范、品牌CIS……这些满坑满谷的概念、工具,只要是关于说明品牌方自己信息的,都可以归到这一类【我是谁】的议题下。

很多时候你可能会被这些概念搞得头昏脑涨,我想说:其实你不必理会这些故弄玄虚的概念,喜欢卖弄这些概念也不是什么有益的事情。

你可以把每一个概念都当做一个向你发起提问的记者,借助于它的提问,从不同角度,帮你想清楚说清楚【我是谁】。

当然,如果觉得需要专业的外部咨询顾问辅助你来想清楚、表达出来,也是很好的办法。

但不管用什么办法,想清楚说清楚【我是谁】,都是第一重要的品牌工作。这一点如果糊弄过去了,后面三件事绝不可能做好。

我们遇到一些品牌,请我们帮忙直接做“品牌物料”,说已经把品牌是谁的事都想清楚了,就差输出内容了。结果品牌中心轴十要素逐一细问下去,能回答上来的,不到三分之一。

【我是谁】要经得起方方面面角角落落的追问,才叫真正“说清楚”了。

看起来简单,但真正要做到“说清楚”并不容易,要花很多时间很大力气,而只有那些真正有恒心塑造品牌的企业,才会在这件事上不惜投入(主要是时间投入)。

后面我会持续分享这些年遇到的那些在【我是谁】上真花过心思、获得市场奖励的好品牌。

第二大品牌工作议题【你是谁】

如果说【我是谁】是品牌对自身的认清和表达,那么,【你是谁】,就是品牌对顾客的洞察和探索。

这个大议题下包含的工作量也很大。既有时髦的所谓市场调研、顾客画像、用户研究、痛点挖掘、顾客旅程、品牌触点等工作,也有基于这些工作产生的内容形式、内容渠道、内容手法、内容调性等内容体验的整体策略。

说白了,【你是谁】是研究透顾客/受众,并基于这些研究去匹配内容策略的过程。

这个议题处理得好,品牌营销的效率才能真的提上去,也许你会发现,看清楚了【你是谁】之后,好多品牌动作压根就没必要做。

【你是谁】决定了一个品牌输出内容的策略,满世界越来越多的内容形式(图文、视频、音频、虚拟……)、内容渠道(媒体、门店、经销、私域……),我们到底以什么内容渠道为主,以什么内容形式为主呢?

你看,如果人群、旅程和内容策略足够精准,是不是就能省掉很多事儿?

第三大品牌工作议题【我们的成果】

光知道【我是谁】【你是谁】只是品牌展示的工作,最好的“做品牌”一定要讲究“品效合一”,因此第三大品牌工作议题就是双方碰撞之后产生的【成果】。

没有【成果】的品牌工作,就是唱高调,耍流氓。

可能你要问:【成果】是不是就是说购买产生销量啊?

不全是。

品牌工作毕竟不只是销售工作。品牌工作不单单以“购买”作为评估成果的一个标志,除了购买,还有其他三件事,也可以表示品牌的工作有了“成果”。

这三件事分别是:复购、连接、分享,再加上“购买”,一共四大成果。

如果企业高质量完成了【我是谁】、【你是谁】,那么围绕着四大成果去反向设计品牌内容和运营动作,好的品牌工作,将会不断提高这四方面的成果表现。

要么能让人直接拿钱投票(直接下单),要么能让人产生复购或转介绍(买了又买,劝别人买),要么能让人产生和你主动连接的动作(点赞、投票、留言、UGC、参加活动、扣1、说话、到店……),要么能让人分享你的产品和内容(转发、传播、拍照、举例、转告……)。

你看,如果【我是谁】说得够清楚,【你是谁】做的够清楚,四大【成果】运营得够极致,说得绝对一点,一个品牌的所有顾客/潜在顾客都至少可以满足购买、复购、连接、分享四大效果中的一项。

这,才是最精准的品效合一。

第四大品牌工作议题【内容的效率】

做到了成果,不意味着“做品牌”的工作就结束了。

好的“做品牌”不仅要看“成果”,还要看“效率”。我们究竟用了多长时间、多少投入、多大精力做到了这样的一个“成果”,这个过程是否可以不断优化?不断提高上述所有内容的生产效率?

这个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在梳理品牌过程中对管理的效率、在企业内部跨部门品牌沟通的协作效率、内容团队生产内容的效率、内容团队的管理效率、内容团队的协作效率、AI辅助内容生成等新趋势的试用效率……

你看,这些问题几乎都聚焦在做品牌这件事的“内部摩擦力”上。

事实上,这些看起来很抽象的问题,都是有方法、工具、流程可以解决掉的。

毕竟,德鲁克老先生说过:凡是不能被测量的事,都无法被管理。既然我们想要“管理品牌”工作,那么就需要想到办法“测量”这些事,不断用工具、数据加速,让做品牌的正向飞轮转动起来。

这是很容易被企业忽略掉的一块“做品牌”的工作板块,不管是大企业小企业,在品牌内容工作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沟通和管理成本,而这部分成本,是完全可以压缩提效的。

结语

以上,我试图用最简朴的语言把“做品牌”这件事说清楚,希望能在你的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一张地图,让做品牌这件复杂的事从此明了起来。

其实,“做品牌”本来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花里胡哨的工作,它是一套专业体系,有逻辑、有方法、有工具,如何正确高效地用好这套专业体系,把品牌做好,为企业打造一套可持续的盈利系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工作,也欢迎你来一起探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倩说品牌”,作者:点击这里关注→,36氪经授权发布。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特邀作者

品牌专家、投资人,专注品牌内容体验研究,添梯品牌咨咨询创始人

下一篇

比起内卷的价格,系统性创新与生态应用替代才是头号难题。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