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级和解:英特尔获老对手英伟达超350亿投资,股价创38年最大单日涨幅

AI前线·2025年09月19日 17:35
据英伟达官方新闻稿消息,两家公司将联合开发多代定制 CPU 和 GPU 集成产品,目标覆盖云计算公司、大企业和 PC 消费市场。

万万没想到,英特尔竟然要被自己多年的老对头英伟达投资了——高达 5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355.63 亿元)。

据英伟达官方新闻稿消息,两家公司将联合开发多代定制 CPU 和 GPU 集成产品,目标覆盖云计算公司、大企业和 PC 消费市场

如果这次投资成功通过监管,英伟达将成为英特尔的最大股东之一,占英特尔约 4% 的股份。

受此消息影响,昨天英特尔股价暴涨,开盘后其股价一度大涨约 28%,截止收盘,涨幅约 22.77%,创下了 38 年以来的最佳单日表现。

此外,截至昨天收盘,英伟达股价上涨 3.49%;而 AMD 下跌 0.78%,博通下跌 0.24%。

英伟达 CEO 黄仁勋表示,将把自家 CUDA 加速计算技术和英特尔 CPU 及庞大 x86 生态结合,共同开创新一代计算体系。

英特尔 CEO 陈立武则强调,x86 架构数十年来是计算基石,如今英特尔的制造与封装能力将与英特尔的 AI 优势互补,依托制程与制造能力推动行业突破。

强强联合,实现“AI+CPU+GPU”一体化

在这次合作中,英伟达将主要负责 AI 算力和 GPU 技术,英特尔则主要贡献其 CPU 技术和制造能力。

主要目标很明确:把 AI 加速和通用 CPU 融合成更强的计算体系,这个体系既能服务超大规模的数据中心 AI 工作负载,也能提升普通消费级 PC 的图形和智能算力。

英伟达会拿出 NVLink 技术,把他们的 AI 与 GPU 算力和英特尔的 CPU、x86 生态无缝连接;英特尔则替英伟达量身打造特别版 x86 CPU,这些“定制芯片”将装进英伟达的 AI 平台,直接推向市场。

所谓 NVLink 技术,是英伟达开发的一种专用高速互联总线技术,用来在 GPU 与 GPU、GPU 与 CPU 之间传输大规模数据。

单个 NVLink 的带宽比传统 PCIe(GPU 和 CPU 之间通用高速数据传输总线标准)单通道大得多,单个 NVLink 通道的带宽可达 25GB/s ~ 50GB/s(双向),而 PCIe 5.0 的单通道带宽才约 4GB/s(双向)。也就是说:一条 NVLink 带宽 ≈ 6~12 条 PCIe 5.0 通道带宽

而且多个 NVLink 可以叠加,构建出“超级数据通道”,不仅支持多个 GPU 直接互联形成一个“大号的虚拟 GPU”,让 GPU 之间几乎可以像共享内存一样沟通;而且可以让 CPU 和 GPU 配合更顺畅。

目前,在很多“明星级”应用和系统里可以找到 NVLink 的影子:比如训练 GPT-4 这种大模型时,背后就依靠了 NVLink 连通上千块 GPU。

很多云服务商(如 AWS、Azure、Google Cloud 等)的服务器租用了英伟达显卡,通过 NVLink 这条“高速公路”,再加上 NVSwitch 这样的“枢纽站”,让几十上百块 GPU 之间高速互联、快速交换大量数据。

至于 x86 架构, 可谓现代计算 40 多年来的基石,即便当下 ARM 架构在移动端崛起,x86 依然在 PC 和服务器里占据核心地位。

到现在为止,x86 已不仅仅是一种 CPU 架构,而是已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无论是 Windows、Linux 等操作系统,还是海量的软件、数据库和游戏,都以它为核心;配套的主板、内存和外设产业链也极其完善。

可以说,当下的 x86 生态 =CPU 架构 + 软件兼容性 + 硬件产业链 + 开发者社区

对于数据中心,英特尔的定制版 x86 CPU 将整合进英伟达的 AI 基础设施平台,在数据吞吐、内存带宽和 NVLink 互联上专门优化,让 CPU 与 GPU 协作更顺畅。同时依然基于 x86 指令集,保证了操作系统和软件的广泛兼容性。

对于个人 PC,英特尔将推出整合了 NVIDIA RTX GPU 的 x86 SoC(系统级芯片),让 P 同时拥有高性能 CPU 和 GPU,满足对图形和计算性能要求高的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合作不包括英特尔替英伟达代工 GPU。不过英特尔会为联合产品提供 CPU 和先进封装。

据 PCWorld 消息,英特尔发言人表示,这次与英伟达的合作不会影响现有产品路线图,双方合作是互补关系,英特尔也会继续推出自家 GPU 产品。

黄仁勋透露,其实英伟达和英特尔在代工技术上已经合作近一年,目前正在评估后者的制造实力。

冰释前嫌,昔日霸主再逢春? 

英特尔曾是芯片行业的旗手,《纽约时报》曾评价:“是将硅放在硅谷的公司。”

在 90 年代末到 2000 年代初,英特尔是 PC 行业绝对霸主,靠 x86 CPU 吃遍天下;而英伟达当时只是一个 GPU 厂商。当时两家关系不错,还有合作:英伟达 GPU 需要英特尔 CPU 搭配,PC 生态是“CPU + GPU”的黄金组合。

后来,英特尔在 CPU 中集成 GPU,威胁了英伟达的独显市场;英伟达则推出 nForce 芯片组,进军主板市场。

2009 年,两家公司第一次公开翻脸,最终对簿公堂。

他们在 Nehalem 架构的专利授权问题上爆发了纠纷:当时英伟达要为英特尔的 Nehalem 架构 CPU 开发 nForce 芯片组,但英特尔拒绝。

双方各执一词,英特尔声称之前的交叉授权协议不涵盖 Nehalem,认为“老协议”只是允许英伟达生产能与 CPU 协作的芯片组,而 Nehalem 把内存控制器集成进了 CPU。

英伟达认为协议应该涵盖未来所有的 CPU 架构,英特尔是故意卡脖子,阻止竞争。

2011 年双方达成了和解,英特尔支付了 15 亿美元授权费给英伟达,并扩大专利授权给英伟达,但有个限制:英伟达不能再用这些专利去做 英特尔 CPU 平台的芯片组,相当于让英伟达退出了主板层面的竞争,nForce 系列逐渐退出市场。

这次掐架中,英特尔看似赢了,因为这样稳住了他们的拳头产品 CPU+ 芯片组生态。但是,英伟达拿到了现金和专利“护身符”,转型专注 GPU+CUDA,为后来的 AI 时代大爆发埋下伏笔。

后来风水轮流转,英伟达在 2012 到 2016 年间借着深度学习浪潮崛起,GPU 变成 AI 计算核心。而英特尔这时显得保守,依旧重押 CPU。

其实英特尔这些年来也是很想追赶 AI 浪潮的,但结果都不尽人意。

2015 年英特尔花了 167 亿美元重金收购半导体公司 Altera,希望靠 FPGA(可编程芯片)切入 AI 加速。结果 FPGA 在 AI 市场定位尴尬,没能成为主流方案,投入产出比不高。后来英特尔甚至把 Altera 拆分、出售部分股权回血。

后来又收购了 Nervana Systems 和以色列推理芯片研发公司 Habana,以及开始自研 GPU,想正面对抗 NVIDIA;但结果是要么项目被砍,要么销量惨淡,总之这些收购都没能改写 AI 算力格局,反而错失了 GPU 机会。

2020 年后,英特尔和英伟达的矛盾主要集中在 AI 和数据中心算力之争

英伟达靠 GPU 和 CUDA 成为 AI 训练的绝对主导,而英特尔的 Xeon CPU 在传统数据中心占优势,但在 AI 加速上明显落后。

与此同时,英伟达推出专用 NVLink 打造“封闭生态”,英特尔则力推 CXL 作为开放标准,双方路线冲突。此外,英特尔还想靠自研 Arc 显卡和 Gaudi 加速芯片正面挑战,但整体效果不如预期。

伴随着这些纷争,两家公司的市值曲线也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从 2021 年起,英特尔财报陷入连年亏损,单 2024 年就亏损了近 20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422 亿元),英特尔市值跌到千亿美元级别,不足英伟达的零头。

不过现在英特尔也在积极寻求出路,今年 3 月任命了新 CEO 陈立武,他承诺将精简英特尔运营,并仅在需求匹配时才增加工厂产能。

今年 8 月,美国政府将之前的补贴等资金转为股权,对英特尔持股约 9.9%。几乎同一时期,英特尔也在出售部分业务、引入软银投资,削减开支等方式,加速弥补资金缺口。

据纳斯达克消息,刚刚在 9 月 16 日,英特尔以约 33 亿美元的价格把其可编程芯片业务 Altera 的 51% 股权出售给了私募股本公司 Silver Lake。

对于英伟达 50 亿美元投资英特尔一事,知名分析师郭明錤发文表示,这次合作有望定义 AI PC 并加速其发展,对英特尔意义重大。

一家网络券商的首席市场分析师 Steve Sosnick 也指出:“从英伟达的角度看,这 50 亿美元的投资只是小数目,但对英特尔却意义重大。它让英特尔在 AI 芯片开发上找到了新的方向和角色。”

参考链接: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nvidia-bets-big-intel-with-5-billion-stake-chip-partnership-2025-09-18/

https://nvidianews.nvidia.com/news/nvidia-and-intel-to-develop-ai-infrastructure-and-personal-computing-products

https://www.pcworld.com/article/2913872/intel-nvidia-deal-doesnt-change-its-roadmap.html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I前线”,整理:木子,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2025年,全球经济格局与产业生态正经历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一个更加注重深度、协同与长期价值的“精耕时代”正拉开序幕。我们不禁想进一步探讨,在新的历史周期下,如何紧握产业发展的脉搏,推动资本从规模扩张真正转向效能革命。

3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