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动到底是风险还是收益?一文说清各种应对波动的策略

人神共奋·2025年09月15日 08:23
波动=风险?波动=收益?

1/5

不是风动是心动

A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为15%,但在大盘调整时,经常出现超过20%的回撤;B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为10%,但每次大盘调整,回撤不会超过5%,你觉得哪一个基金更好?

这个问题类似下面的图,我在以前的多篇文章中引用过,几支股票的收益率完全相同,但在那些波动更小的股票上,普通投资者更容易赚到钱。

波动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大部分投资者只关注方向,但很多人都是方向看对了,亏在了波动上。

很多人把“扛波动”当成独立于投资分析能力的心态问题——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在动,但在学术界,波动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心态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风险。

当然,也有很多实战派的投资大师反对波动就是风险的观点,他们的观点也有两派,一派认为,波动是中性的,另一派认为,波动本身就是收益的来源。

能看懂企业或资产的价值,你只是一个不错的研究者,只有理解了资产的波动,你才能成为优秀的投资者,本文将“波动”的意义分成几个层次来拆解。

2/5

学术视角:波动=风险

评估基金绩效的黄金指标“夏普比率”认为,不能只看基金的收益率,而是要看该基金在它获得的收益率背后,承担了多大的风险。

但如何评估风险呢?

从传统金融投资理论的视角,比如Markowitz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风险定义为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其表现形式就是价格的波动。

很多人并不认同“波动=风险”这个看法,波动只是股价暂时的变化,投资者并没有实际发生损失,但这只是这个词本身给人的一种“均值回归”的错觉,“波动”是事后的视角,但在股价挖坑的当时,你并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不知道它会继续向下,还是会扭头向上。

2013年底的茅台,假设有一位投资者很肯定的告诉你,企业只是暂时的困难,股价只是暂时的波动,未来业绩会回升,股价也能上升。这位投资者无疑远见卓识,但如果此时他家里刚好出了点事,急需要用钱,他就只能以80元(复权价)的价格卖出,承担这个波动带来的损失。

就像现在持有茅台的人,即便未来如他们所料,茅台股价再现2015-2021年的辉煌,但只要你现在需要用钱,只能乖乖地以现在的价格卖出。

虽然投资的是未来,但交易的是现在,波动在未来看是过程,但在现在看就是结果。

所以夏普比率在给风险定量时,用的是历史收益波动率的标准差,标准差是一种统计方法,前面几个股票的收益率相同,但A股票的波动率高于B股票。

一个基金的年化收益为15%,无风险收益率为3%,波动率标准差为12%,则夏普比率为1,表示每承担1%的风险,可获得1%的超额收益。

阿里巴巴近52周的波动率是网易的两倍,你想买阿里巴巴,就需要分析测算的预期收益率是网易的两倍,否则风险收益比就不划算。

不管你接不接受,波动率=风险,波动越大,风险越大,需要更高的预期收益作为补偿,这是现代大类资产的实际定价原则,举两个例子:

例一:红利股的股息率通常大于债券的收益率,就算是经营非常稳定的长江电力也是如此,这正是因为股价的波动率远高于债券价格的波动率,想要得到同样的“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长江电力的股息率就一定要高于债券收益率,高出的部分叫风险溢价,它的量化形式就是波动率。

例二:开头的例子,A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为15%,但在大盘调整时,经常出现超过20%的回撤,B基金的长期年化收益率为10%,但每次大盘调整,回撤不会超过5%,如果你去统计所有的投资者的平均回报率,会发现B基金的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将远远超过A基金。

波动的亏损是实实在在的,A股基金的历史所有投资者的平均收益率,大概率是亏损的,因为高收益高波动的基金,很容易出现“高点净申购,低点净赎回”,而波动小的基金,低点反而可能出现净申购。

投资者实际收益率,与基金本身的年化收益率的差异,也是“波动=风险”的体现,所以啥也不懂的基民只看收益率,而专业的FOF重点看夏普比率。

不过,对于“波动=风险”这个传统投资观点,巴菲特表示了明确的否定。

3/5

实战视角:波动≠风险

在巴菲特在2008年股东大会上回答股东提问时,再一次重申了他对波动就是风险的看法:在评估风险时,我们认为波动率毫无意义。对我们最有意义的风险是资本永久性损失的风险。

他解释说:

你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好公司,它们都有很大的波动性和很好的盈利,但这并没有使他们成为糟糕的企业。同时,你也可以找到一些波动性非常小的,但实际上却很糟糕的生意。

包括霍华德马克思等价值投资大师,都批评过“把波动率等同于风险”的传统观点,是为了学术研究的方便,把现实世界过度简化。

不过,巴菲特并没有说“波动率不是风险”,他的意思是,波动是一个与风险无关的中性概念。

这就可以理解了,巴菲特只关心企业的内在价值,对巴菲特这一类长期投资者而言,短期波动只是“噪音”,是中性的,不会构成实质威胁,除非你被迫在低点卖出。

其实巴菲特对波动的理解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前期的“捡烟蒂”时代,“捡烟蒂”的意思是说,哪怕公司不太好,但股价便宜到只要再吸一口就值回票价——本质就是利用向下波动的机会赚钱。

巴菲特几乎每年都在致股东信中强调自己的策略就是“低价买入”:

1963年的致股东信中说:我们的业务就是买入被低估的证券,并实现一个平均收益率,高于道琼斯指数。

1965年的致股东信中说:我们寻找那些以低于其内在价值出售的证券。安全边际越大,我们就越能抵御市场的反复无常。

实际上,早期的巴菲特并不认为波动是中性的,而是收益的重要来源。而这个理念,同时是多种投资策略的核心理论。

4/5

交易视角:波动=收益

“波动=收益”的观点,还是要回到“波动=风险”的视角。

这个视角的背后,是大量的投资者讨厌不确定性,不喜欢波动,特别是大资金。比如说,你觉得主权基金或国家队会喜欢波动吗?社保资金会喜欢波动吗?保险资金会喜欢波动吗?

不光这一类风险厌恶型机构投资者,高净值投资者总体上比普通人更厌恶收益波动,背后的心理也很简单,富人赚更多的钱,也不会比现在的生活好太多,而普通人总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当然事实并非如此),只要多一点钱就能改变生活很多(这倒是真的)。

由于二八效应,80%的财富掌握在20%的高净值人群手中,所以资产的实际定价也体现了风险厌恶的特征,高波动的风险资产通常要“折价”出售,比如前面说过的股票的股息率高于债券收益率,实际上是指股票是“折价”交易的(从类似债券的内在收益率的视角)。

但是,风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因为风险厌恶,而让主观的风险定价高于客观事实,那就代表该风险资产潜在收益的一部分,从风险厌恶者手中,转移到了风险偏好者手中。

一个人想要回避的风险,就是另一个人想要获得的收益,就像《权力的游戏》里的小手指的名言:“混乱是阶梯”。

所以“波动=收益”,其实是“波动=风险”的另一面。

这种利润转移的形式,就是波动率交易。

风险是一种“商品”,有买也有卖,最典型的是保险,保险公司赚保险费,买保险的人把总资产收益的一部分,以保险费的形式转给保险公司。

既然波动=风险,那么“波动”也可以成为一种可交易的“商品”,最典型的例子是期权。

平值期权(股价=行权价)定价,与波动率有关,到期时间相同行权价相同的两个不同股票的平值期权,高价的那一支,通常是因为历史波动率更高,期权的买方(相当于投保者)的赔率更高,所以期权价格更贵;期权的卖方(相当于保险公司)就要卖出更高的期权价格,以覆盖风险。

七巨头中,平价期权的定价(隐含波动率),特斯拉最高,英伟达其次,后面是谷歌、亚马逊,再后面是苹果和Meta,微软最低,正是因为它们不同历史波动率的体现。

波动不是玄学中的“风动、幡动还是心动”,而是代表实实在在的风险与收益。

按照对波动的不同态度,可以把投资策略分为两种,一种是交易方向的策略,一种是交易波动的策略。

在传统股票投资者中,无论是价值投资者,还是趋势交易者,虽然大家对波动有不一样的看法,稳健型投资者不喜欢波动,价值投资者认为波动是无关紧要的因素,但方向总是最重要的,如果方向押错了,也难逃一亏,所以波动仍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

但也有很多策略,收益不但看方向,也要看波动率。

大家最熟悉的定投策略,最佳状态是出现了“微笑曲线”,先跌后涨,收益的一部分就来源于波动。

比定投策略更专注于波动的是专门做均值回归的“网格策略”,就是纯粹赚波动的钱,方向反而是有害的,向上突破丢失筹码,向下突破永久套牢。所以最适合网格的是“上有顶下有底”的可转债。

与网格交易相反的是专做突破的“趋势交易”,属于方向和波动同样重要的策略,“突破”的本质是被价格区间限制了的波动率,在价格突破区间后会忽然放大。这在可多可空的商品期货交易中,先要看准多空方向,再要看突破速度,都看对了,就是KTV,只要看错了一个,都会亏,都看错了,那就是ICU。

趋势交易很刺激,但在纯粹的期权交易者看来,猜方向是毫无意义的赌博,他们只想要来自波动率的收益,可以通过期权组合,把多空仓位方向对冲掉,甚至把弹性(Delta)对冲掉,只剩下纯粹的波动率的影响。

同样是交易波动率,风险和收益又不同:网格交易喜欢固定适中的波动率,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而在期权波动率交易策略中,波动率变大有变大的策略,变小有变小的策略,最怕波动率不变,或者波动率的方向看错。

5/5

波动是金融世界的本质

首先回顾一下本文的观点:

波动不是风险本身,真正的风险是“永久性损失”,但波动是风险的表现形式:它触发了投资者的恐惧和行为偏差,让风险变为现实,也让交易对手有了赚钱的机会。

由此出现了三类对波动的看法 :

风险厌恶者认为,波动=风险,是需要回避的东西

风险偏好者认为,波动=收益,是需要拥抱的东西

价值投资者认为,波动中性,投资风险只来源于企业经营风险造成的永久性亏损

这三种态度都有可以盈利的策略,它的核心在于知道什么是可判断的,什么是不可判断的:

机构投资者通过多资产组合和强大的投研分析,认为收益是可控的,但投资者的心态不可控,所以选择控制波动;

想要获得高收益的投资者,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面对持续失败和巨幅回撤的心态,愿意对方向和波动双重押注,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所以更积极地拥抱波动。

价值投资者认为,市场波动是无法控制的,对企业价值的判断能力是可提高的,对股价短期波动采取中性淡然的态度。

关于波动率本身,也要区别什么可判断,什么不可判断:

有一些投资者认为,波动幅度的判断难度较大,但波动方向相对更容易判断,比如钟摆理论,所以有各种基于均值回归和趋势交易的择时策略;

还有一些投资者,认为波动方向难以判断,但波动率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所以喜欢设计一些方向中性的波动率交易策略。

对于如何利用波动率,也要区别什么可判断,什么不可判断:

有投资者认为,人在面对波动时,有一些固有的反应模式,很多都属于行为偏差,就有很多针对这种行为偏差的策略,俗称“割韭菜”。

还有投资者认为,正因为人在面对波动时的行为偏差,一方面创造了很多交易机会,另一方面,自己也有行为偏差,所以设计了很多机器自动执行甚至自动学习的量化策略。

所以,波动不是异常,而是金融世界的本质,它提醒我们世界在不断变化,它迫使我们分清什么自己能控制、什么自己不能控制,什么自己可判断,什么不可判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g0624”(ID:sxgy9999),作者:思想钢印,36氪经授权发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