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红杉,春华也进了星巴克的决赛圈
星巴克中国的买家进一步锁定了。
据了解,星巴克已将博裕资本、凯雷集团、殷拓集团(EQT)与红杉中国等列为其中国业务出售的最终候选方。这四家已于上周收到卖方发出的确认函。这笔收购案已在最后一轮谈判阶段,将在10月底前敲定结果。另外投中网独家获悉,春华资本也是进入本轮的竞购方之一,也有概率与其他机构合作参与。
据了解,此前包括高瓴资本、博裕资本、信宸资本、华润控股、方源资本、美团、春华资本、PAG、凯雷、KKR、贝恩投资、EQT等国内外机构都曾经与星巴克积极沟通,而红杉中国可能是最低调的那个,现在一下杀入“决赛圈”让人颇感意外。
目前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在50亿美元左右(约合358亿元人民币)。如果这笔交易达成,无疑将成为近年来全球消费品企业在中国实施业务剥离中金额最高的案例之一。因此,有关意向买家的传闻一直不断。
2月,潜在买家已经开始浮现,除了此前一度传出的华润控股,名单又加上了KKR、方源资本、PAG以及美团。当时也有消息称,作为股权出售计划的一部分,星巴克可能更倾向于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特许经营协议。
6月,又有多家媒体报道,高瓴资本参与了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反向管理层路演,表达收购意向,交易估值约50亿至6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8亿至430亿元),由高盛担任独家财务顾问。除高瓴之外,当时的路演还吸引了凯雷投资、信宸资本等多家机构参与。
9月初,外媒披露星巴克邀请了凯雷、殷拓、高瓴投资和春华资本在内的10名潜在买家提交非约束性投标。其他潜在买家还包括贝恩资本、KKR和腾讯,但不清楚这些公司是否都提报了。
总之,大多数出价将星巴克中国的估值定为其2025年预期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 (EBITDA) 4亿至5亿美元的10倍左右。还有不只一位竞标者提供的EBITDA倍数高15%左右。这个估值倍数和它的竞对瑞幸咖啡差得不多——瑞幸目前的估值为其未来12个月预计EBITDA的9倍。
再来看看这几个进入“决赛圈”的机构:
博裕资本刚买下了北京最奢华的SKP;
凯雷集团曾收购麦当劳中国、日本KFC等餐饮资产,擅长通过品牌运营和区域协同提升价值;
殷拓集团(EQT)是资金雄厚的欧洲大型私募,曾以102亿瑞士法郎(约合698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拥有丝塔芙等医药和消费品牌的雀巢皮肤健康部门;
红杉中国在年初买下了欧洲知名音响品牌Marshall的多数股权,而且这两年在消费并购上频频发力。
春华则拥有多次参与大型并购项目的经验,如百胜中国、美赞臣中国、智联招聘等,具备帮助国际品牌本土化的经验。
哪个都是大家伙,哪个都难以小觑,无论如何,决策权还是在星巴克那里。此前,星巴克曾要求意向买家提供关于企业文化、管理风格、可持续发展措施、员工待遇、潜在交易结构以及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商业计划等信息。想必上述提到的这些细分维度都会被加以综合考量。
至于更务实的目标,或许是尼科尔6月对《金融时报》说的。将门店数量从8000家拓展至20000家,谁能实现这个目标,谁就更有机会。
星巴克中国卖身始末
如今愿意花二十三块享用“第三空间”的人,数量明显是少了。市场研究公司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星巴克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去年为14%,而2019年这一数字为34%。
外部竞争加剧是促使星巴克中国考虑卖身的重要背景。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本土咖啡品牌以“高性价比+快周转”的模式迅速扩张,门店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均对星巴克形成压力。2023年,瑞幸咖啡的销售额已经超过星巴克在中国的销售额,成为中国市场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业绩的下滑,增长动能的减弱,也与消费趋势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如今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高,使得其“高端”“体验咖啡”“品牌溢价”模式受到挑战。
为挽回局面,星巴克中国不得已降低了部分非咖啡饮料的价格,并加快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新产品的推出步伐。截至6月底,中国同店销售额增长2%,而上一季度为零增长。
降价这剂猛药是起效了,只是作用似乎不多。从战略角度看,引入本土资本或战略伙伴可以带来供应链、本地化运营、渠道拓展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对抗本土品牌的凶猛攻势。
至于官方的表态,也经历了微妙的变化。2023年9月,《中国企业家》报道,时任全球CEO纳思瀚还表示“中国区业务不分拆、不引入战略投资者。”结果不到十个月,他在2024年7月底的全球股东大会上首次松口,称正探索在中国引入战略合作伙伴。
此前投中网在《星巴克中国要被卖了?》一文中,分析过当时星巴克面临着激进投资者埃利奥特投资管理公司的压力,后者也希望星巴克重新审视其中国业务。星巴克发言人在一份给媒体的声明中表示:“我们全心全意致力于我们的业务和合作伙伴,以及在中国市场发展。我们正努力寻找最佳的增长道路,其中包括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业内看来,这份声明相当于变相承认了星巴克中国的出售计划。
不过,今年5月,星巴克表示不考虑全面出售中国业务。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在7月的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将保留中国业务的相当一部分股份。只是这个比例还不清晰。也就是说,星巴克尚未决定是出售其中国业务的控股权还是少数股权,还是保留其供应链等部分中国业务。
消费并购迎来明显回暖
普华永道在《2025年全球并购趋势年中展望》中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至2025年上半年,全球消费市场的交易总价值上升了超过三成,这得益于多个巨额交易的推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并购交易额同比增长45%,成为这一波并购热潮的重要舞台。
一年来,市场上并购交易的消息此起彼伏。去年10月,高瓴旗下的不动产投资平台Rava Partners收购了日本上市地产开发商Samty Holdings;春节前,红杉完成了对英国的音响品牌Marshall的多数股权收购;蔡崇信的Blue Pool Capital收购了意大利奢侈运动鞋品牌Golden Goose 12%的股份;博裕则在5月份拿下了“店王”北京SKP45%的股权。外资PE更是频频发力,KKR拟收购大窑饮品的85%股权,RBI完成了对汉堡王中国的完全控股。
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可以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参与国际并购竞争,而深耕中国市场积累的经验,也成为撬动更大可能性的支点。
比如进入决赛圈的红杉中国,和星巴克的缘分可以追溯到5年前。2020年4月27日,红杉中国通过官方公众号宣布,已与星巴克中国达成战略合作,将携手开展战略投资,在新生代餐饮和零售科技方面进行商业合作。5个月后,星巴克中国与红杉中国正式成立合资公司——星苒(上海)投资合伙企业。
和中国最顶级的VC合作,星巴克的目标是,在早期发掘零售领域的创新,推动星巴克中国数字化创新的全面提速。 此时正值星巴克中国发力数字化的全面加速期,一方面,星巴克中国大力推广“啡快”移动点单和到店自取服务,强化外卖与会员服务,另一方面,它所需要的正是一个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有强资源的合作伙伴。作为投资了美团、字节和拼多多等消费互联网巨头的大赢家,显然红杉中国也是星巴克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选择。
当然,靴子还没有最终落地。不过能在这笔难得且竞争激烈的交易中进入决赛圈,本身就是对机构实力和过往业绩的认可。
凯雷作为国际老牌PE,其历史业绩无需赘述,特别是2017年凯雷联合中信资本收购了麦当劳中国80%的股权,化身“金拱门”的麦记在中国迎来了长足发展,一年曾开出1000多家门店,最终给凯雷带来了丰厚收益。去年,凯雷将所持的28%股权悉数回售给麦当劳全球,实现了超过6倍的回报。
博裕在并购上的战绩也是有目共睹,阿里股份回购、日上免税、北京SKP都是拿得出手的项目,而随着其募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也让博裕有更充足的准备在更大的项目上去掰掰手腕。
作为瑞典的私募巨头,殷拓集团EQT虽然在国内知名度不高,但近些年在中国的布局也彰显了雄厚的资金体量。2022年EQT完成了对亚洲前三大私募基金霸菱亚洲的100%收购,同年又将中国最大的虫害防治运营商佳得安收入囊中,而在此之前,EQT在老百姓大药房的投资上收获了超过12倍的回报,堪称经典一役。
春华呢,以百胜中国为例。2016年10月,春华入股百胜中国。作为百胜中国的重要股东,春华资本董事长胡祖六担任百胜中国董事长,创始合伙人汪洋担任董事。而后,公司便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不仅围绕会员的全渠道连接和全场景服务建立了跨品牌的数字化生态系统,也在外卖服务上实现了渠道、调度、配送的全流程优化管理。
无论最终花落谁家,作为消费者,我的心愿自然是,在保证质量管控的情况下,星巴克的价格能再接点地气,毕竟我真的好久没喝一杯三十多块还酸得要命的美式咖啡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中网”,作者:刘燕秋,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