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百姓希望物价下跌,经济学家却希望上涨?
物价与“人价”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当下老百姓希望物价下跌,一些经济学家却觉得物价应该适度涨一涨?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它有经济学的标准解释:员工工资也是物价的一种,可以叫“人价”,物价普遍上涨时,员工工资通常也会上涨,所以通胀与就业的匹配是宏观经济政策核心目标之一。
在经济学家看来,物价每年2%左右的适度上涨,是最理想的状态,可以鼓励消费和投资,避免人们因为“以后更便宜”而推迟购买,而国家一旦陷入持续通缩,利率再低也很难刺激经济。
现代经济体的主导者,也大多喜欢通胀的环境,在政府看来,通胀能稀释政府债务,而通缩会让债务负担更沉重;在企业老板看来,员工工资是刚性的,只能涨不能降,所以通胀时期才容易赚钱。
但从普通人的个人感受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一方面,总有一部分“物价”是在“人价”之前上涨的;另一方面,“人价”的增长是不均衡的,总有一部分人在通胀中收入没有增长。我在《通胀是因为钱印太多……,那通缩是钱不够吗?》一文也指出过一个普遍现象,一轮通胀中,资产价格总是先涨,且高于物价,通胀加重了贫富分化。
不过,上面是传统经济学可以解释的,实际上,普通老百姓不喜欢通胀,更多是心理上的原因,属于行为经济学的范畴:
1、频率效应:工资一个月才拿一次,涨工资一年才涨一次,东西每天都要买好几回,就算工资上涨超过物价,但低频的大收益抵不过高频的小损失,次数在情绪权重上往往压过金额。
2、控制感带来的幸福:人们对于能控制的变化,接受度会高很多,大部分人觉得可以通过努力提升工资,但物价却只能被动接受,让人不爽。
3、归因偏差:人们更倾向把积极的结果(涨工资)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消极的结果(涨物价)归咎于外部环境的原因。
4、损失厌恶: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等幅度的收益带来的快乐强烈 2~2.5 倍,工资涨1000带来的快乐,抵不过物价涨1000带来的痛苦。
所以,老百姓喜欢物价下跌,政府希望物价略涨,这是个体感受与整体宏观经济的差异。
类似的经济现象,非常多,下面举四个例子:
个体与整体的感受差异
第一个例子:美国GDP持续低迷与股市一路上涨
经常有炒A股的人不服气:美国GDP每年只有一两个点的增长,为什么美股涨得这么好?
原因在于,GDP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所有部门(包括政府、企业和家庭)的经济产出增加值,而股市的涨跌仅仅反映上市公司(都是一个国家的大企业)的盈利状况。
这就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差异。
从经济健康状况的角度,现在实际上有“三个美国”:
1、科技巨头、大企业和富人通过科技创新、资本积累受益显著;
2、中小企业和普通人面临工资停滞、福利不足、生存压力强;
3、政府则因债务高涨和利息负担沉重,正处于财政不稳定的边缘。
美股的上涨是有基础的,二季度已公布的财报中,73%的公司每股收益超出预期(历史平均为59%),市场预期第二季度盈利同比增长 4%,实际增幅接近 11%,这个增长率是全球除了印度之外最高的市场。
但上市公司只代表美国经济体中的大企业,而且其中大部分上涨动力几乎完全集中于少数巨头科技股,尤其是与AI主题相关的公司。
实际经济数据显示了美国经济潜在的放缓迹象,失业率从去年5月以来,一直在4%以上缓缓攀升,这种衰退的压力主要由中小企业和大部分普通民众承担。
最惨的是美国财政,联邦债务逼近 123–124% GDP,每年利息支出已超过1万亿美元,甚至高于国防支出——历史上债务支出超过国防支出的国家,最终都会走向衰落,所以“特不靠谱”看上去不靠谱,实际上所有的政策都是“为政府捞钱”。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这真的只是一个比喻。
第二个例子:年轻人低就业率与高满意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5年6月全国城镇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4.5%,之前最高突破过20%。
众所周知,实际情况只会比统计局的数据更高,但这么高的失业率,实际上接触到这个群体,跟社会整体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而且之前有一个《麦肯锡2024消费趋势报告》,这个年龄段对现状满意度是高于整体水平的。
这实际上也是个体经验与整体数据的差异。
对于有房贷压力、有家庭责任的35岁以上员工而言,失业无疑是天塌下来了,但对于16-24岁的青年而言,“不工作”却是一件相对复杂的问题。
兴业证券的一份名为《青年失业率走高背后》的研究报告中,把失业研究的视野放到全球,发现2008-2018年期间,全球整体出现了“总体失业率下降,青年失业率上升”的背离现象。
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失业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宁缺勿滥”的心态,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就暂时不工作,或者提高自身的能力,或者这一段时间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直到发现有更好的工作机会。
而父母的家庭财富也支持年轻人的这一想法,各国数据表明,青年超额失业率与人均国家财富呈一定的正相关性。
年轻人的失业,是国民经济和家庭财富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个人选择多样化的体现,它会让就业市场出现“年轻人失业和企业招不到年轻人”长期并存的现象,后者即为发达国家头疼的“劳动参与率不足”的问题。
第三个例子:房子的财富效应和挤压效应
关于房价上涨,历来认为有两种结果:
微观的角度是“挤压效应”,房价上涨,导致房奴的负担加大,压缩其他的消费开支——以前房价上涨时,很多人认为高房价阻碍了消费能力的释放,就是一种微观视角。
宏观的角度是“财富效应”,因为房价上涨,导致你觉得自己的财富增加了,从而更有消费欲望。
房价从上涨到下跌的这一轮周期看,“财富效应”是显著的,而“挤压效应”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整体不显著,“挤压效应”往往只是买房的最初一两年,之后就会边际递减,而财富效应是持续性的,房价越涨,效应越明显。
很多人认为“财富效应”只是一种幻觉,房子作为生活必需品,你并没有实际增加财富,也没有增加消费,但这些人忽视了一点,消费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消费与商品带来的物质欲望直接相关——如果感到幸福你就会买买买。
第四个例子:涨价去库存
这一轮反内卷,被看成是“供给侧改革2.0”或“涨价降库存2.0”,但大家有个疑问,不解决需求的问题,光靠硬性去产能,能解决通缩的问题吗?
这里也涉及个体视角与宏观视角:
从个体的角度,东西越便宜,越可能去买,东西越贵,买得越少。
但宏观的视角却相反,物价下跌时,人们更倾向于把钱存起来,而不是投资或消费,这就是“通缩螺旋”,所以有了“涨价去库存”的反常现象。
“涨价降库存”并不是真的把库存降没了,而是分布到更多人的手上。
当年“棚改”的涨价降库存,就是把过剩的房子从开发商手上,转移到了居民手上,把过剩的土地从政府手上转移到了开发商手上。这个库存重新分布的过程,往往会导致房价上涨,产生的“财富效应”又支持了中国几年的高速增长。
消费不只是钱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理性的判断,可以想想一个相反的问题,这几年CPI/PPI一直在降,激发消费需求了吗?
物价涨跌的背后,是微观感受与宏观逻辑的永恒博弈。老百姓的“痛感”源于生活成本,而经济学家的“乐观”则基于整体增长。现在社会在通胀中进行财富再分配,在通缩中相互转嫁伤害,老百姓与经济学家的分歧,不过是这场无声博弈的缩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ig0624”(ID:tongyipaocha),作者:思想钢印,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