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习惯助你战胜自身认知偏见

神译局·2025年10月11日 07:06
大脑天生追求捷径与速度,而非绝对精准。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首要原则是:你绝不能欺骗自己——而你自己正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图片来源:Freepik]

大脑天生追求捷径与速度,而非绝对精准。这并非缺陷,而是自然赋予我们的生存机制。然而,思维中的谬误,即认知偏见,会干扰我们对他人及决策的判断。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指出:“我们常对显而易见的事物视而不见,更是对自身的盲点毫无察觉。”好消息是:你可以战胜认知偏见,这无需意志力,只需养成简单可重复的习惯。只要掌握识别方法,你就能发现规律并加以改变。这种觉察力能助你更清晰地思考、做出更优决策,看清事物的本质。

1. 首先识别出你的认知偏见

看不见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先学习常见认知偏见的名称。例如,确认偏误是指大脑习惯性寻找与既有信念相符的信息,这是一种信念保护机制。它还有另一个名称叫动机性推理,说的是当你渴望某事为真时,大脑便会使其显得真实。卡尼曼在书中阐释:思维运行于双重系统之上,其一是快速、情绪化、敏捷的系统;其二是缓慢、理性、费力的系统。大脑偏爱快速思维,而你需要放慢思维来控制它。

当你面临重大决策时,必须学会智胜偏见。要克服偏见,请提出更深刻的问题:“若事实相反,我会作何思考?” 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曾言:“首要原则是绝不欺骗自己——而你自己正是最容易被欺骗的人。”

2. 在思维与行动间制造阻力

快速思考会强化认知偏见,因此要学会刻意放慢节奏。越是慢速思考、审视想法、权衡一阶与二阶后果,越能保持客观。

思想与行动间的间隔正是深度思考的孕育之地。有时,短短几秒便足以改变局面。若后果关乎人生转折,延迟行动更需从容。面对文字、邮件或面对面交流中的情绪触发点时,同样适用此法。

3. 反驳自己的观点

我决策时常采用此方法。假设我认为方案A优于方案B,便会强迫自己为B辩护,即便内心觉得荒谬。这能拓展思维边界,让我更清楚自己的认知盲区。对坚定信念保持松弛态度,养成开放思维习惯。即使拥有最佳方案或思维路径,若遇到更优选择也应愿意更新。勇于承认错误。

这是一种罕见的技能,却能拓展思维边界。重大决策前,请写下相反观点,为其构筑最佳与最坏情境。迫使大脑更清晰地阐释逻辑,这能优化你的观点,同时培养识别偏见模式的习惯。你还可以借此训练大脑察觉自身如何忽视新数据或不同意见,甚至可进一步追踪触发机制,即那些让你固守所谓唯一真相的诱因。

4. 审视知识来源

你接触的人群、应用程序和信息会强化或对抗你的偏见。若知识输入源充斥着强化既有观点的理念,那么你几乎不可能改变任何想法。若适度引入一些能挑战你思维惯性的内容,你可能会察觉到思维模式的转变。每月审视一次知识摄入:你关注哪些人?阅读哪些内容?这些信息引发何种感受?寻求可信观点,对所读内容保持质疑。

作家霍勒斯·沃波尔曾言:“若不及时清理心灵杂草,荨麻便会肆意蔓延。”认知偏见对生活与事业至关重要,因为偏见不仅存在于你的脑海,还会反映到面试、工作、团队配合、人际相处等方方面面。当你因已投入时间、精力或金钱而执着于失败项目时,便陷入了“沉没成本谬误”。这些认知偏差会耗费真实的时间、金钱和人际关系。

若能战胜自身认知偏见,你将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译者:Teresa

+1
8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未来这样的例子还会更多。

6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