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顿悟时刻的8个洞见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顿悟没有固定的“配方”,但有固定的“原料”。本文来自编译,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核心要点:
通往顿悟的道路需要对问题进行认知重组。
顿悟依赖于注意力、知识储备、远距离联想和开放心态。
顿悟常源于将相距甚远的概念与看似无关的想法之间建立联系。
1920年代初,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冈·科勒(Wolfgang Köhler)在特内里费岛研究黑猩猩的解题行为。某次实验中,他将香蕉悬挂于天花板,超出动物触及范围。起初,猩猩尝试用惯常方式跳跃摘取果实。屡次失败后,名为苏丹的猩猩静静坐在角落,仿佛在深思,然后突然将附近箱子堆成高塔,攀爬上去摘取香蕉。
这是动物顿悟现象的首批记录之一,该观察后来催生了人类顿悟机制的研究。
图片来源:Vilkasss/Pixabay
心理学中,顿悟常被定义为“概念或其他知识表征的突然转变或形成,通常能导致问题的解决”(Kounios & Beeman, 2014)。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其独特的情感特征识别这种突如其来的顿悟,那是一种源于思维重组的神秘体验,伴随着顿悟时刻的喜悦、冲动与释然(Danek & Wiley, 2017)。
心理学家阿莫里·丹尼克(Amory Danek)致力于探究顿悟的机制与奥秘。历经数十年研究,她最大的领悟之一是:这些瞬间深刻定义了人类物种,尤其是在当下人工智能的时代思潮中。她指出:“机器虽能掌握知识,却无法体验顿悟时刻伴随的情感与动机。”
那么,研究顿悟是否会带来更多顿悟时刻?
“并非如此,”丹尼克坦言,“只是我更善于捕捉它们了。”
事实上,她告诫世人勿轻信所谓破解顿悟密码的论断。丹尼克强调,顿悟并无明确技巧可循,研究仅能提供些许启示。
以下是丹尼克博士关于难以捉摸却令人向往的顿悟时刻的八个洞见。
1. 顿悟包含两大要素
顿悟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Wiley & Danek, 2024):认知部分(通向解决方案的思维过程)和情感部分(顿悟时刻的情绪反应)。在数十年聚焦认知层面后,研究兴趣近期转向了顿悟的现象学,即问题解决者在顿悟时的感受体验。丹尼克指出,这正是顿悟的令人着迷之处:发现的喜悦,偶然觅得新知的悸动。
2. 通往顿悟的道路需要重构
研究人员假设,顿悟需要对问题进行某种形式的认知重组。起初,我们对一个问题或情况有一个错误的表述,这是由我们错误的假设形成的。因此,“不必要的约束”阻碍了我们找到解决方案。丹尼克指出,挑战在于我们并未意识到自身认知偏差,因而持续沿用相同策略。最终,我们陷入了僵局,当所有熟悉手段耗尽时,问题便显得无解。
突破僵局需要建立新的认知模型,对问题进行根本性重构。一旦这种转变发生,解决方案往往瞬间涌现。根据问题复杂程度,可能还需要几步认知推演才能得出完整解法。但关键在于那道豁然开朗的灵光,即顿悟的时刻。“它仿佛凭空降临,因为重构过程是无意识的,无法强求的,”丹尼克说。
3. 顿悟的秘密武器:放松
“你永远无法解决从未投入精力思考的问题,”丹尼克强调。第一步是积累知识并付出努力,但随后,你要把问题放在一边,让问题沉淀。研究表明,最可靠的洞察力培养方式是孵化,即将问题搁置一旁,停止主动思考。丹尼克指出,这种暂停能缓解对错误或无关问题的固执纠结,并松开阻碍进展的不必要束缚。放松与漫游式专注能激发洞见。当陷入困境时,丹尼克建议彻底中断,比如外出走走、转换环境、放任思绪漫游(Rummel等,2021)。事实上,当人们被问及灵光乍现的时空场景时,常提及“三B法则”:床榻(bed)、浴室(bath)与巴士(bus)。
4. 审美愉悦的享受
达内克指出,顿悟时刻令人愉悦的部分原因在于其带来的审美满足感。这如同找到拼图缺失的碎片,使万物骤然归位。空白填满,点点相连,全新的完整图景浮现。因此,通过顿悟获得的解决方案常被感知为美丽、精妙且清晰。
5. 顿悟带来的自信
丹尼克指出,顿悟体验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自信感。“顿悟的感觉本身通常表明我们很可能理解正确。”这被称为准确性效应。顿悟感如同身体标记,是正确性或真实性的生理信号。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外部反馈,人们也倾向于对正确解决方案给予较高的评价。“我们似乎有一种直觉,知道什么时候一种见解可能是正确的,”丹尼克补充道。
6. 虚假顿悟的危险性
丹尼克警示道,虚假顿悟可能带来危害。它们看似充满力量,实则建立在错误假设之上,如同虚假新闻(Danek & Wiley, 2017)。“危险在于这种时刻带来的自信:我们拼凑出的碎片看似完美契合,但却建立在错误事实之上。”
7. 顿悟时刻赋予我们意义
顿悟时刻帮助我们以一种美好的方式理解事物。它们不费吹灰之力,通常看起来信手拈来。正因如此,我们非常珍视它们。顿悟时刻带来喜悦,驱动好奇心,并唤醒我们的人性。丹尼克表示:“一次顿悟足以支撑我数月,持续激励我工作、学习并开拓新领域。” “这正是顿悟的魅力所在。”
8. 原料不多,却无固定配方
顿悟依赖于专注力、知识储备、远距离联想与开放思维,常源于将相距甚远的概念与看似无关的点子相连接。以魔术贴的诞生为例:发明者在野外观察到刺果附着衣物的现象,从植物的细小刺针中获得灵感,创造出造福人类的实用发明。洞见往往源于这种“远距离迁移”,即将知识应用于全新领域。但知识储备(通常是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不可或缺,若缺乏认知基础,便无法建立联结。同样重要的是保持开放心态,接纳各类信息输入。这意味着摒弃僵化思维,拓展视野格局。
不过,丹尼克提醒道:“切勿认为顿悟有固定配方,根本没有。”
参考文献:
Danek, A. H., & Wiley, J. (2017). What about false insights? Deconstructing the Aha! experience along its multiple dimensions for correct and incorrect solutions separatel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7:2077.
Osuna-Mascaró, A. J., & Auersperg, A. M. (2021).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insight” phenomenon across discipline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2, 791398.
Kounios, J., & Beeman, M. (2014).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of insigh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5, 71-93.
Rummel, J., Iwan, F., Steindorf, L., & Danek, A. H. (2021). The role of attention for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f mindless and mindful incubation periods.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33(6–7), 757–769.
Wiley, J., & Danek, A. H. (2024). Restructuring processes and Aha! experiences i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Nature Reviews Psychology, 3, 42–55.
译者:Tere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