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红利在哪里?阿里妈妈将增长锚定全场景经营

碧根果·2025年09月12日 21:31
新的流量、新的节奏,阿里妈妈给出双11新解法。

电商战场,从来不是静止的池水,而是在用户需求的牵引下不断延伸、不断改道的洪流。

即时零售的兴起,又在今年为行业开辟了新的航道,淘宝闪购业务的开启,将用户的即时需求纳入了淘系的版图。紧接着,阿里又官宣将饿了么、飞猪合并入阿里中国电商事业群,覆盖“吃穿住行玩”的全场景闭环逐渐显现:让经营空间更大,机会更多。消费者在餐饮、出行之外,也开始在即时决策中关注起手机、零食、家电等品类,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增量市场正在打开。

阿里妈妈市场部及商业化运营中心总经理虎豹

对商家而言,这不是被迫的改变,而是一次额外的选择——能否在新的节奏下,新的场域中捕捉到那些原本被忽视的需求,把临时的冲动转化为长期的生意:当消费者在点外卖时顺带选购数码配件,在订机票时搭配行李箱,这些场景中的即兴消费,正在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增长点。

问题是,谁能读懂这场新变化,并找到新的确定性?

淘系新增长红利:场景重构下的流量再分配

电商的格局变化,从来不是凭空出现,而是无数微观场景的累积。今年,淘宝闪购的爆发就是这种演变的缩影。

在许多品牌眼里,闪购并不是“外卖逻辑”的横向延展,而是打开了一个新的生意入口。用户在这里的消费,已经覆盖零食饮料、手机家电、美妆个护、运动户外等全品类。今年7月,淘宝闪购带动66个品牌单月成交破千万,395个品牌月成交过百万。这些数字背后,显现的是一个被重构的流量格局:即时零售不再只是餐饮延伸,而是电商生态里的关键入口。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流量分配模式:远场电商的价格优势,与近场零售的一小时送达,叠加成新的消费体验。

消费者希望得到的是“既要便宜、又要快”的体验,商家则通过打通线上线下的运营和供应链实现。今年618期间,迪卡侬通过淘宝闪购实现了线上下单、门店即时履约,即时单量提升至整体七成。

而线下门店的价值,也得到了加码。后疫情时代,商家一个重要的命题是,全面拥抱线上化的过程中,门店到底承担着什么职责?

赵一鸣零食的例子很典型。5月入驻闪购后,仅两个月成交额环比提升近240%,订单量增长超310%。对拥有上万家门店的连锁品牌来说,闪购成了新的流量入口:线上流量源源不断注入,门店成为承接流量的前哨。

更重要的是,高频消费场景也在为低频商品“铺路”。一个点单习惯健康饮品的用户,往往也会被算法识别为有健身习惯、重视营养的人群。于是,运动装备、保健品甚至功能性护肤品,都可能在同一次触达中被引导成交。

对商家来说,这意味着高频的外卖场景,正在变成相对低频的电商消费的前哨站。很多过去难以主动触达的新客,现在能被提前捕捉,甚至在用户自己还没意识到需求前,就完成了一次“遇见” 。

与之对应的,是商家的危机感,变得愈发迫切。即时零售带来的新需求背后,是竞争对手从“同行”变成了“跨品类”“跨场景”。

对商家而言,这意味着竞争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全场景、全域的争夺。

因此,仅仅有触达还不够。商家过去最大的痛点之一,是站外种草和站内成交之间的断点。而这样的断点,也在被修复。上半年,“红猫计划”出现的本质,就是让商家在小红书的种草笔记可以无缝导流到天猫,实现整个流程的损耗最小化。

对商家来说,这种链路的打通不只是效率提升,而是一次确定性的加固:从用户心动到下单,路径被缩短、结果更可预测。

把这些场景放在一块看,能发现一个共同点:流量不再静止。它在远近场之间改道,在门店与线上之间流转,在一杯奶茶和一件健身器材之间串联,也在小红书的种草与天猫的成交之间无缝跳跃。对商家来说,这既是机会,也是压力。机会在于,新的触点让他们比以往更容易遇见潜在用户;压力在于,如果没有能力去理解、承接、沉淀,这些涌入的流量很快就会流走。

AI赋能,把握住流量涌入以后的复杂算题

当场景的闸门被打开,涌入的不只是流量本身,还有更复杂的经营算题。

商家的体感一定是最深的。十年前,只需要守住大促节点,就能等来一波爆发。五年前,拥抱直播就能迎来稳定增长。而现在,流量和转化的入口更为分散,分布在闪购、会员、种草、门店等各个链路中,消费者的购买路径不再单一。

人工经验已难以应对。经营逻辑的复杂性正被放大,每一次投放、每一次链路优化,都意味着庞大的数据量和决策难度。

这正是阿里妈妈一直在押注AI 的原因。近日,阿里妈妈万相台无界版升级为“万相台AI无界”,成为电商领域首个专注解决复杂经营问题的超级智能体。它要解决的,不是炫耀式的功能堆砌,而是商家在日常经营中最棘手的几个环节。AI进入之后,能在幕后接手那些人力无法完成的复杂计算,把流量真正转化为生意。

最直观的环节是“找到人”。过去,投放常常依赖经验,比如卖空调就把预算压在家装人群上。但这种做法往往效率有限,美的一款智能省电空调在引入人群推广场景的AI圈人能力后,投放逻辑被大大优化。系统会根据卖点“智能、省电、防直吹”,自动捕捉与之匹配的潜在人群——例如智能家居先锋用户、追求能效的育儿家庭、需要远程控温的养宠人群。

结果显示,转化率提升了 80%,ROI增长 32%,其中六成来自新客。这意味着,AI做得并不只是“扩大圈子”,而是找准目标。

另一个常被忽视的痛点,是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消费者的表达方式往往和商家预设完全不同。比如婴儿连体衣,有人叫“哈衣”,有人叫“和尚服”,还有人叫“爬服”。在人工设词的逻辑下,往往会因为了解受限而难以穷尽,导致无法覆盖更多的目标人群。AI通过知识图谱和语义识别,洞察这些碎片化的叫法背后的真实需求,并自动生成词包和动态出价。母婴品牌 davebella 因此实现了成交翻倍,新客占比超过 60%。他们形容,AI就像一个“翻译官”,把用户的口头语转化成商家能听懂的生意语言。

对中小商家而言,AI的价值更直观,落在效率和成本上。很多店铺没有专门的投放团队,一边要顾生意,一边还要做广告,常常力不从心。智能助手“小万”的出现,等于给他们配了一个 24 小时在线的经营助手。一个首饰商家曾做过实验:老店依旧靠人工运营,新店完全交给 AI小万。结果,新店的计划搭建时间从半天缩短到一分钟,数据分析和人群画像报告自动生成,投放异常还能实时提醒并提出方案。阿里妈妈数据显示,AI小万累计调优计划超过 500 万个,调优后的计划平均拿量提升20%,ROI提升 15%。

综观这些场景,AI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让商家的日常经营从依赖经验,转变为建立在数据和智能上的确定性:找到真正有潜力的人群,让投放词覆盖更全面,用更少的资源跑出更高的效率。换句话说,AI既是放大器,把新增量推向更远;也是稳定器,让商家在更多元、更立体的竞争环境里获得更确定的经营体验。

而这一点,正是万相台AI无界试图回答的问题。

心智的窗口:做生意,也是在做品牌

场景的重构与AI的赋能,最终落脚点并不只是销量曲线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品牌在用户心智中的位置。

商家越来越清楚:卖货固然重要和必然,但真正要长青,还需要在一次次交易里留下长期印象。

难点出现了。流量承接之外,品牌的名字、形象、价值,也要在频繁的触点里被种下来。

这种变化,消费者的场景已经给出了答案。用户在闪购下单一支口红,几天后可能在饿了么点一杯咖啡,再在小红书刷到一条相关笔记。每一个触点看似分散,但如果品牌能持续出现,心智就会被逐步加深。

一条通路,已经被阿里妈妈建立。其Uni Desk淘外品牌广告投放产品,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淘内淘外全域品牌投放资源,实现全域一站式种草的职责。商家只需要使用一个平台,就能解决全域投放与数据互通的问题,实现不同场景种草数据的掌握。

而链路怎么无损化、种草和转化之间如何更通畅,成为究极命题。雅诗兰黛集团的实践,或许可以作为参考:他们把十多个品牌接入“红猫计划”后,ROI提升六成以上。更重要的是,原本只停留在“看一眼”的消费者,被顺畅地引到天猫完成购买,那一刻的转化,也是一次品牌印象的加固。

为了让这种心智建设更可操作,阿里妈妈在今年双11将“品牌新力WIN”再次升级——以“品牌搜索竞争力”为第一目标的基础上,打通底层数据能力,以“新动频次”定义和量化从曝光触达到主动搜索所需要的曝光频次。

营销圈的经典说法,是“七次触达记住一个品牌”,但那只是模糊的经验值。而现在,阿里妈妈通过底层数据能力的打通,将这个数字分行业、分品类进行更精准的量化展现给到客户,不同的品类有着不同的触达频次,以美妆中的护肤和彩妆两大热门品类为例,他们则是恰好需要7次的触达。针对不同的行业,阿里妈妈拥有更科学准确的量化这项关键经营指标的能力,让商家第一次能清楚看到自己离“用户购买”还差多少米。

这意味着,心智转化从一件模糊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可追踪溯源、且可主动优化的确定性经营策略。品牌在做生意的同时,也在做心智建设。触达之外,品牌的名字、形象、价值主张,在每一次曝光中被种草、逐渐靠近转化,不仅是短期曲线的波动,更是长期资产的积累。

因此,当全域平台与 AI 能力结合,双11就不再只是一次爆发节点,而是一个循环的放大器。商家在这里承接流量,也在这里加深心智;在这里做增长,也在这里建品牌。真正的竞争,不是单场的ROI,而是谁能在高频的消费循环里,占据用户的默认选择。

未来属于谁?

“拥抱新流量、拥抱新节奏、拥抱新技术。”这是阿里妈妈给出的三个关键词,也成为商家在未来阶段必须看清的方向。

阿里妈妈市场部及商业化运营中心总经理虎豹

新流量场景与新技术的加入,正在重塑竞争格局,而消费节奏的变化,更是今年无法回避的命题。

阿里妈妈平台数据显示,今年7月的天猫超级88大促,给了一个清晰的信号:消费者人均购买天数同比提升超过两成,峰值接近三成,GMV峰值增速达到35%。在这种高频循环的消费模式下,商家的打法节奏也需要加快。

这意味着,过去的大促逻辑像一场“蓄力—爆发”的马拉松,商家提前两个月蓄水,成败几乎取决于那几天的冲刺。但今天的赛制已然不同:不再是单线冲刺,而是大小循环嵌套的“接力赛”

阿里妈妈将其总结为“快种快收”:用7到15天的小节奏沉淀人群与复购,再在双11这样的超级节点里集中释放。这种循环逻辑,让生意的确定性不再依赖单场爆发,而是看能否跟上用户的消费变化,在“小促日常买,大促集中购”的节奏中形成长期的稳定回路。

可以预见,未来电商竞争将不再只是流量抢夺,而是进入更深层的心智与效率之战。

一方面,是全域大消费平台为品牌提供了更厚实的土壤:闪购与饿了么、飞猪的合并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淘天生态的边界在不断扩中。另一方面,闪购、红猫计划等场景、链路的出现,都在把消费者推向即时化、闭环化和循环化。

AI的介入,让复杂的经营变得可以被计算和优化。而阿里妈妈试图证明的是:AI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它让场景红利被更快捕捉,让消费节奏被更精准跟随,也让商家在全域生态中承接更大的增量。

当这种效率作用在数百万商家和数亿消费者的规模上,累积出来的,已不仅是个别的增长,而是足以改变行业格局的力量。

双11只是起点。未来的淘系经营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循环游戏。赢家,终将属于那些敢于拥抱新流量、拥抱新节奏、拥抱新技术的人。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腾讯“护航”下,虎牙依然不好过

2小时前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