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麦肯锡的年中盘点报告刷屏,我从中总结了20条高价值洞察
这2天,我的朋友圈,简直要被麦肯锡的《年中盘点:中国消费市场 的五大惊喜》报告给刷屏了。
不过啊,说实话,它还真是一场及时雨。现在啊,我们的创业者,老板,投资人,打工人太需要一些“好消息”,来提振信心。
我是花了一个下午研究琢磨,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我从4个方面,专门为你提炼了20条高价值洞察,每一条都指向一个机会或一种新思路。
尤其是,最后部分【给老板们的启发】,一定要看完;如果对你有用,记得收藏+转发!
【宏观信心与消费心态】
“沉睡资金”是未来最大的消费增长引擎: 报告提到中国现在居民存款总额已达163万亿,逐年增长。这不应被简单看作“不敢消费”,而应视为中国消费市场的“超级蓄水池”。一旦信心恢复,其消费潜力将是惊人的。你的机会在于,如何用创新的产品和体验,去唤醒这部分资金。
消费心态并非降级,而是“精明化”: 一方面是谨慎储蓄,另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在增长(5.0%)。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花钱了,而是花得更聪明、更挑剔。他们愿意为“质价比”(如山姆会员店)、“极致性价比”(如零食专卖店)和情绪价值(泡泡玛特)付费。
高价值品类依然坚挺,破除“低价为王”迷思: 报告中提到,汽车(+11.2%)、家电(+30.7%)等高价值品类增长强劲。这说明,只要产品力足够强,能代表消费升级方向,用户依然愿意为高价值买单。企业不应盲目卷入价格战,而应聚焦价值创造。
消费信心正在“结构性”回暖: 尽管整体信心指数仍处低位,但麦肯锡也指出,中国消费者信心仍显著高于美、日、欧等成熟市场。这表明,市场的底层韧性仍在,信心正在从某些领域(如新能源车、国潮文化)率先复苏。
【产业机会与市场新大陆】
新能源车是中国品牌“换道超车”的样板: 国内品牌在新能源车细分市场占比接近90%,这是中国品牌在核心产业中取得的前所未有的主导地位。这对所有行业老板的启示是:只要抓住技术变革和消费趋势变迁的机会点,你就有机会打破原有格局,弯道超车。
“出海”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中国汽车出口量8倍于2019年,成为全球第一。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已经具备在全球市场与顶级对手竞争的实力。所以啊,你的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都应该思考如何布局全球市场。
出口正在从“卖产品”转向“卖品牌”:报告特别指出,汽车出口的“含金量”显著提升,单车均价翻了一倍多。这意味着世界正在接受“中国品牌”的溢价,中国品牌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所以,品牌建设,是出海的重中之重。
文化出海成为新的增长极:《黑神话:悟空》和泡泡玛特的Labubu是两大现象级案例。这说明,植根于中国文化的IP,完全有能力成为全球性的潮流。这为内容、文旅、消费品等行业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这也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强势输出,必然带来强势品牌崛起。
入境游复苏,带来“家门口的国际化”机会: 入境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且正从一线城市向成都、西安等内陆城市延伸。这对酒店、餐饮、零售和文旅行业是直接利好,如何为国际游客提供有中国特色的优质服务,是一个新的增长机会。
户外运动是“生活方式升级”的黄金赛道:户外鞋服市场保持13.4%的年均增长,诞生了多个超5亿美元的品牌。这代表着消费者正从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为健康、体验和生活方式的消费。
【资本动向与企业战略】
资本市场正在为“消费品牌”投票: 港股IPO募资额前十中,有4家来自消费领域(如蜜雪冰城、古茗)。这表明,尽管宏观环境有挑战,但聪明的投资者还是长期看好中国消费市场的未来。
茶饮品牌崛起,是中国“供应链+微创新”模式的胜利: 蜜雪冰城、古茗的成功上市,背后是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极致的成本控制和贴近年轻人需求的产品创新。这套打法值得所有连锁零售的企业学习。
私募股权(PE)正在重金布局“新零售”: PE热度回升,尤为青睐重资产零售(如大卖场)和连锁品牌。这意味着,实体零售的价值正在被重估,通过数字化和模式创新,依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线下实体正在换发新的机会。
外资品牌迎来“第2春”,提供了宝贵经验:始祖鸟、lululemon等国际户外品牌在中国的成功,说明中国市场对高品质、强社群属性的品牌需求旺盛。他们的运营方式(如社群活动、KOL合作)仍值得本土品牌深入研究。
“用户资产”思维是穿越周期的核心: 报告中提到的所有成功案例,无论是新能源车、文化IP还是新茶饮,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拥有忠诚度极高的用户群体(超级用户)。把用户视作可以增值的核心资产去运营,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法宝。
【给老板们的启发】
你的下一个增长点,可能在海外KOL的手机里: Labubu的爆火源于Blackpink成员Lisa的视频。这提醒我们,全球化时代的品牌引爆逻辑已经改变,要善于利用全球社交媒体的力量。同样国内的抖音,视频号,小红书也亦如此。
你的产品,可能成为下一个“旅游景点”:《黑神话:悟空》带火了山西的旅游,烧烤,带火了淄博的经济。这启示我们,一个足够强大的文化产品(现象),可以反向赋能实体经济,借势创造出全新的商业模式。
“免签政策”是你拓展业务的东风: 现在,中国不断的扩大免签范围,这直接利好入境游。思考一下,你的产品或服务怎么能搭上这班快车,吸引更多国际客户?
盘活你的存量用户,比开拓新用户更重要:今天流量越来越贵,依赖平台永远无法做大做强,报告中的成功企业无一不是深度运营用户的典范,构建了自己的用户和品牌资产。与其向外“乞讨”流量,不如向内挖掘“金矿”。
信心比数据更重要,微观的惊喜预示着宏观的转机: 这份报告最核心的价值,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被悲观的宏观数据所困。真正的机会,都藏在这些“意外”的、鲜活的微观变化之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晏涛三寿”(ID:yantao-219),作者:晏涛,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