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港联手,首次登顶全球第一
近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榜单,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东京-横滨”,登顶全球第一。
01
世界百强创新集群
“广深港”首次第一
9月1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世界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超越日本的“东京-横滨”,登顶全球第一,成为全球第一大创新集群。
此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曾在2020年~2024年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值得一说的还有,全球15大创新集群,中国占据5席,见下图:
图源WIPO官网
榜单显示,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分布于33个经济体。创新集群数量最多的国家包括中国(24个)、美国(22个)、德国(7个)、印度和英国(各4个),以及加拿大、日本和大韩民国(各3个)。
中国排名靠前的创新集群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全球第一),北京(全球第4),上海-苏州集群(全球第6),杭州(全球第13),南京(全球第15)。
据介绍,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名创立于2017年,排名指标主要有三个,分别是:国际专利申请量(PCT),科学论文发表量,风险资本交易量(2025年新增指标)。
分析认为,“风险资本交易量”这个指标2025年首次纳入排名体系,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首次超过“东京-横滨”集群的重要因素,广州也贡献了较大力量。
据投中网数据,2024年广州共发生投资事件315起,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占“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三大城市总金额的三分之一以上。平均单笔交易额达约6500万元,是广深港集群平均值的1.5倍,显示广州风险投资不仅活跃,且具备较高的项目质量和资本认可度。
从三大指标看,“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PCT申请量和科学论文方面成绩较为突出,科学论文发表量排名第三(占全球2.4%),PCT申请量排名第二(占全球9%)。
在“深圳-香港-广州”集群的PCT申请量中,排名第一的申请者是华为;在科学论文发表量上,排名第一的组织是中山大学。
02
广深港如何分工?深圳主攻PCT国际专利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如何分工?
深圳的优势是民企发达,且重视研发和申请专利。
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及相关报告,在研发投入榜单中,排名前十的企业分别为: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比亚迪、吉利控股、小米、蚂蚁科技、百度、美团、宁德时代。
由此可见,研发投入最高的十大民企,深圳占3个,而且包揽前二。民企有活力,给深圳带来海量的专利申请量,据媒体报道,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市2024年知识产权白皮书》显示,2024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1.63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1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14件)的7.9倍。
03
广州主攻基础科研
广州作为集群中的重要一环,以其强大的科研基础和高校资源著称。根据Web of Science统计,2024年广州共发表科研论文70843篇,同比增长10.86%,占集群总量的45.32%。
广州是全国少见的汇聚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
广州拥有84所高校,总数居全国第二,ESI前1%学科达150个。
在企业方面,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超1.35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5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31家;高价值发明专利量7.2万件,增长17.1%。广州24家企业上榜《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数量居全国第四。金发科技、文远知行、先导科技等3家企业上榜《财富》中国科技50强。
2024年广州PCT国际专利申请数1931件,同比增3.98%,申请量前十机构中企业占6席,企业研发积极性在提高。
近年来,广州通过设立多只母基金、创新“平台+基金”机制等,吸引头部机构布局,已成为全国风投创投第一梯队城市。
04
香港是资本枢纽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本赋能。
资本枢纽方面,香港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集群提供关键风险资本。2025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是集群登顶的重要助力,今年以来香港IPO重回全球第一,前7个月香港资本市场有53宗新股上市,集资总额约1270亿港元,同比增幅超六倍。同时推出“创科产业引导基金”等政策,引导资本支持科技创新。
科研人才方面,202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名单中,香港有1534名学者入选,体现了香港科研的国际影响力。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2025年亚洲大学排名显示,香港有6所大学进入前50名。
制度衔接方面,香港通过“专利盒”税收优惠加快高校专利转化,还与大湾区共建“粤港澳青年创新工场”等平台,促进跨境协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战争”,作者:小鱼,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