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羽十年重回巅峰,320亿羽毛球市场炙手可热
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人均年消费已经从十年前的300元左右,上升到如今的近3000元,中国羽毛球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
2025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石宇奇和陈雨菲都哭了。
世锦赛男单决赛击败昆拉武特,石宇奇完成了复仇,更重要的是终于收获了自己的首个单项世界冠军。石宇奇留下的是激动的、幸福的泪水。
在半决赛强忍伤痛击退世界排名第一的安洗莹后,吃了8颗止疼药坚持上场的陈雨菲没能在决赛上如愿,而她距离生涯大满贯,只差世锦赛女单冠军。陈雨菲的泪水中,是不甘和遗憾。
本届世锦赛,中国羽毛球队收获2金3银1铜,时隔14年再次实现五个单项全部闯入决赛。不少球迷表示:“在林丹、谌龙时代之后,中国羽毛球再次崛起了。”
是否崛起我们很难定义,但近年来,羽毛球运动却真实地经历着巨变。
国羽再次崛起?其实从未衰落
2025年羽毛球世锦赛是国羽在洛杉矶奥运周期参加的首项国际顶级大赛。以最强阵容出战的国羽最终以2金3银1铜收官,位居金牌榜、奖牌榜榜首。这一成绩不仅展现了中国羽毛球的当前实力,更预示着新一轮奥运周期的发展潜力。
在世锦赛单打项目上,国羽经历了近十年的低谷。在石宇奇之前,上一位国羽世锦赛男单冠军,还是2015年的谌龙。而国羽世锦赛女单冠军,则是2011年的王仪涵。
石宇奇首夺世锦赛男单冠军图源:BWF世界羽联
除世锦赛外,在奥运赛场,国羽自2016里约奥运会以来,也正经历着“低谷”:巴黎、东京、里约,过去三届奥运会,国羽都只拿下两块金牌。与2012年伦敦奥运会包揽羽毛球五枚金牌的辉煌相比,确实退步不少。
而在羽众品牌创始人成果看来,国羽再次崛起的说法并不确切。成果表示:“2012年伦敦奥运会包揽五块金牌的壮举是难以复制的,只是林丹等前辈统治力太强、过于耀眼,所以才显得近十年是国羽的低谷期。但其实无论是奥运会、世锦赛还是汤尤杯和苏迪曼杯,羽毛球国际顶级大赛的最高领奖台,总是会有中国运动员的身影。而且国羽已经连续四届登顶苏迪曼杯,国羽依然是世界羽坛整体实力最强、最均衡的队伍。”
国羽苏迪曼杯四连冠图源:BWF世界羽联
从本届世锦赛的表现来看,国羽在五个单项均拿到决赛席位,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也展现了出国羽在新奥运周期的厚实底蕴与坚韧意志。中国羽毛球协会主席张军表示:“世锦赛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真正的目标是洛杉矶奥运会。”
这次世锦赛的成功对中国羽毛球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为洛杉矶奥运会周期开了个好头;在国羽新老交替的关键周期,增强了队伍的信心。另一方面,它也又一次点燃了国内球迷对羽毛球的热情,对这项国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在国羽“低谷” 更多人爱上羽毛球
近十年以来,虽然中国羽毛球队在国际赛程的成绩陷入了所谓的“低谷”,但同一时期羽毛球运动在中国却保持着增长的势头。
作为一项低参与门槛(场地、装备要求低)、参与形式多样(单打、双打、男女混合)的运动,羽毛球一直是一项广受中国大众喜爱的国民级运动。据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除了“健步走”,羽毛球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运动人口已高达2.5亿。
图源:pixabay
虽然根据网络检索,2.5亿仍然是最新的、权威的羽毛球人口统计数据。但自2020年以来,这2.5亿中的部分人,在羽毛球运动的参与程度上,显著提高。“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以来,越来越多人爱上了只要有一副球拍、一片空地即可开展的羽毛球运动。”成果在与体育大生意交流时表示。
“羽毛球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因此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其中。并且相比于足篮运动,大部分羽毛球运动在室内开展不需要经历风吹日晒、基本上没有身体接触、可以男女混打,因此羽毛球对女性而言是十分友好的运动。而羽毛球服装、球鞋等装备也具备不俗的潮流属性,以上这些为羽毛球吸引了更多的年轻女性群体。” 陈雨菲经纪公司广州普瑞斯体育有限公司CEO丁明锐从另一角度分析了羽毛球受到青睐的原因。
许多女性用户在小红书分享羽毛球穿搭图源:小红书
不仅打羽毛球的人更多了,能打羽毛球的地方也在变得越来越多,这背后有市场繁荣的带动,也有国家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大背景下的政策推动。据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羽毛球场地数量已达30.25万个(室内+室外)。
在国羽“低谷”的十年,羽毛球运动在中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项国民运动有了更广泛的参与人口基础、更丰富的场地条件、更繁荣的市场,进入到“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正反面
打羽毛球的人多了,市场自然也就热闹了起来。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5-2030年羽毛球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中国羽毛球运动市场规模达320亿元,2030年有望突破450亿元。装备制造、场馆服务、赛事运营、培训教育等相关产业也因羽毛球运动的火热得到发展。
据尤尼克斯2025财年业绩报告的统计数据,中国羽毛球运动的人均年消费已经从十年前的300元左右,上升到如今的近3000元,中国羽毛球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升级趋势。
图源:pixabay
与2010年代相比,消费模式已从单件基础装备、个人休闲为主,转向专业全套装备和家庭运动方式。具体来看,2010年代消费者多购买入门级球拍和普通运动鞋;而到2025年,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专业球拍+球鞋+服装+配件的“Head-to-Toe”完整专业套装,并将羽毛球视为家庭和社交活动之一。羽毛球已从基础运动升级为部分参与者的一种生活方式。
除装备之外,观赛也逐渐成为中国羽毛球消费的重要板块。2023年9月,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在常州举行,短短6天内就吸引上万人到场观赛,门票收入超700万元。而同年5月在苏州举行的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更是吸引了近10万观众到场观赛,8天赛事门票总收入达到3400万元,创造了苏迪曼杯票房历史。
2023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现场观众图源:中国羽毛球大师赛
在繁荣背后,也有一定的隐忧。2024年以来,因原材料价格上涨,羽毛球的价格一路走高,2024年7月,体育大生意就曾撰文聚焦于此(往期回顾:月薪2万打不起羽毛球?从业者和球友:没那么夸张!)。到如今一年多时间过去,羽毛球涨价的趋势依然没有刹车的势头:2025年4月起,尤尼克斯、威克多、李宁、亚狮龙等品牌都再次上调了羽毛球产品价格。
虽然许多中国球友已经对此大吐苦水,但世界羽联却认为一切尚在掌握之中。近日,世界羽联秘书长托马斯·伦德表示:“全球供应链问题导致价格上涨已对各国产生影响,但在与主要制造商进行沟通并评估现状后,我们仍认为情况尚未发展到危机程度,羽联正与制造商密切沟通并持续监测局势。”
此外,场地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加剧。丁明锐表示:“这两年来,在北京,晚上、周末等高峰时期,羽毛球馆的场地一席难求。”未来,在羽毛球价格上涨和羽毛球场地紧俏的背景之下,运动体验不及天然羽毛球和室内羽毛球场的人造球和社区球场,或许将成为更多羽球爱好者无奈之下的选择。
如何把握黄金时代机遇
羽毛球运动的发展除了体现在打球人数增长下大众市场的火热,还有在商业市场上羽毛球运动和运动员得到来自品牌和资源的更多青睐。
丁明锐表示:“近年来,不仅进入羽毛球营销市场的品牌数量在增多,品牌种类也更加多元化,汽车、电子产品、日化品、功能饮料等行业的品牌都在涌入羽毛球营销市场。”
球队层面,2023年中国电信签约成为国羽官方合作伙伴和尊荣赞助商,个人层面,最近的签约是石宇奇成为东鹏补水啦品牌运动大使;此外近年来收获新代言的还有郑思维与黄雅琼(迪奥中国品牌挚友)、陈雨菲(植白说品牌代言人)、梁伟铿与王昶(外星人电解质水代言人、东风日产N7产品体验官)。
图源:补水啦
羽毛球运动本身和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增长,源于多个方面。首先,大众对羽毛球运动的参与度和对羽毛球赛事、运动员的关注度增加,是吸引品牌的最重要因素;其次,近年来,中国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上的成绩欠佳,这也让部分商业资源转移到成绩更加稳定的乒乓球和羽毛球领域;再者,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羽毛球运动员在成绩之外的更多亮点被发掘,羽毛球运动员出圈的概率也在增加,例如2024年巴黎奥运会期间因“活人感强”和“超绝松弛感”而爆火的梁王组合(梁伟铿+王昶)。
虽然得益于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羽毛球运动和运动员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但相比于足篮运动和运动员,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在中国羽毛球的“黄金时代”和运动员的短暂花期内,充分发掘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对丁明锐和其他从事体育经纪业务的人士来说,就尤为重要。
在丁明锐看来,关键在于“挖掘运动员闪光点+精准定位粉丝群体+让运动员多展现真实的自己”。除了出众的形象条件外,运动员的闪光点还包括讨喜、个性的性格和宝贵的品质等,例如王昶幽默的性格、陈雨菲吃止痛药坚持上场的坚韧意志。
陈雨菲赛后社媒发文态度依旧坚韧图源:陈雨菲社媒
“找准粉丝和受众群体,能让营销事半功倍。据我观察,羽毛球运动员的粉丝群体,相较于足篮运动员的粉丝群体,整体年龄要偏低5-10岁,尤其是女性。面对不同年龄阶层的粉丝,需要有不同的营销策略”,丁明锐向体育大生意表示。作为经纪人,丁明锐也会推荐运动员在不影响比赛和训练的情况下,更多地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向粉丝展示自己,这样才能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抓住更多机遇。
从国际赛场的佳绩,到大众的热情参与;从不断提升的人均年消费,到年产值超300亿元的产业规模,羽毛球运动正在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但正如文章开篇所说,我们很难去定义国羽是否再次崛起,因为其似乎从未陷入低谷。中国羽毛球的黄金时代,也需要打上双引号,因为中国羽毛球市场仍处于膨胀发展时期,其巅峰或许远不止于此。又或许在未来,一个成绩耀眼的羽毛球运动员、一个爆火出圈的羽毛球运动员,都能让中国羽毛球飞得更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体育大生意”(ID:sportsmoney),作者:刘成康,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