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滑雪人次达2605万的背后:这两大趋势正愈演愈烈
受强冷空气影响,8月底,新疆部分地区已经下起了初雪,位于阿勒泰地区的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覆上一层薄薄的白雪。银装素裹的景象,一下子将人们的记忆拉回到纵情驰骋的滑雪场当中,提醒雪友们是时候展望这雪季了。事实也的确如此,在网上,已经有人发起相约雪季的召唤了。
不过,新的雪季全面到来还需要再等待一小段时间。在这个等待的关口,不妨让我回顾一下上一个雪季(2024-25雪季)的整体市场表现和数据情况。
近期发布的《2024-2025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显示,上一雪季全国滑雪人次突破2605万,同比增长12.9%,创下历史新高;人均滑雪次数也由1.80次提升至1.92次,超过冬奥会前2020-2021雪季的历史峰值1.91次;室内滑雪场新增6家,延续全球领跑态势,但全国雪场总量从935家下降到914家。
从 2024-2025 雪季财年的各项数据来看,和上年反映出的结论基本一致,主要有这两点:室内滑雪场全面爆发,势不可挡,成为中国特色的滑雪市场主体;室外滑雪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目的地滑雪度假村增速喜人,尤其以吉林省内的三万一湖四家大型目的地滑雪度假区以及新疆阿勒泰泰旅集团三大滑雪场为代表。
从2016年初首次发布以来,《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已经更新至第十版。自 2015 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中国滑雪市场在经历了冬奥与疫情双重洗礼之后,已经呈现出了相对清晰的市场格局。城市日常的滑雪体验以及滑雪进阶将以室内滑雪场以及城市近郊的学习型雪场为主展开,而最终滑雪市场的主体将是吉林省、新疆阿勒泰以及河北崇礼等主要目的地滑雪聚集区。
以下,让我们正式进入《2024-2025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
从“冬奥红利”到“稳定扩张”:中国滑雪人次创新高,区域格局分化明显
从整体来看,中国滑雪产业在经历了冬奥红利的刺激和疫情波动的调整之后,已经逐步回归稳定增长通道。全国用户基础持续扩大,滑雪参与频次也在增加,显示出产业韧性和市场潜力,但同时也面临市场结构分化和头部资源集中的挑战。
根据《白皮书》,在2024-2025雪季财年(从每年的5月1日到次年的4月30日),全国处于对外营业状态的雪场共有748家,其中室内雪场66家、户外雪场682家,比上一年增加29家,延续了温和扩张的趋势。
同时,《白皮书》也参考了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全国雪场总量从2023年底的935家下降到2024年底的914家,有所减少。这看似矛盾的“一增一降”背后,实际上反映了行业进入持续洗牌阶段。一方面,规模小、经营不善或定位不清的雪场被淘汰出局,总量因此下降;另一方面,头部雪场或具备竞争力的雪场在稳健扩张,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专业化水平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从全国滑雪人次来看,2024-2025雪季财年全国滑雪人次达到2605万,同比增长12.9%,实际参与人数为1355万,同比增长5.9%,人均滑雪次数也由1.80次提升至1.92次,超过冬奥会前2020-2021雪季的历史峰值1.91次。虽有所回升,但与国际成熟滑雪市场相比,中国的人均滑雪次数仍处于较低水平。以美国为例,2023年滑雪人口的年人均滑雪次数达到了5.7次,相比之下中国滑雪客群的“复购率”较低。
按省份分布,吉林、河北、新疆在全国滑雪人次分布中蝉联前三甲,其中吉林省以376.3万滑雪人次遥遥领先全国。
在滑雪人次TOP10省市排名中,北京是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市场,由第四位滑落至第五位,主要原因是受冬奥会热潮减退,市场理性回落,加之气候波动、河北等周边省份竞争加剧以及低频滑雪用户参与意愿下降等影响。
黑龙江则由第五名上升至第四名,得益于2025亚冬会国际赛事的带动以及亚布力等传统滑雪场的现代化改造升级,成功吸引了全国范围的深度滑雪消费群体。根据官方数据,自2024年12月21日开园,截至2025年1月26日22:00,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运营共37天,总入园游客数量突破200万人次,创下了全新的纪录。第九届亚冬会期间,哈尔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42.4万人次,同比增长145.1%。
从滑雪人次同比增幅看,排名前十的省份中,陕西、湖北和吉林分别实现了57.43%、37.15%和23.70%的增长,位列增幅前三。其中,陕西和湖北的增长主要来自新开业的室内滑雪场,例如陕西际华冰雪——西北地区最大的室内综合冰雪运动中心,以及武汉甘露山冰雪世界——华中地区最大的室内赛级雪场;而吉林的增幅则依赖于更为成熟的户外滑雪场,如万达长白山国际滑雪场和吉林北大壶滑雪场。
吉林省表现尤其突出,滑雪人次位列全国第一,十年累计增幅稳居全国第一,滑雪场数量均跻身全国前五,已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吉林省滑雪产业表现亮眼,一方面得益于连续出台的冰雪发展政策,如2024年12月发布的《关于推动吉林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冰雪场地建设,为滑雪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吉林拥有长白山、松花江沿线及雾凇岛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因此建成了北大湖、松花湖等国内规模最大、雪质最好的滑雪场,为滑雪运动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从连续十年的数据来看,吉林、河北、新疆、黑龙江、北京已形成中国滑雪目的地的头部五省格局,华北、东北两大区的滑雪人次占比均超过25%,合计连续两年超过全国总量的一半。
室内滑雪场遥遥领先,滑雪度假型消费撬动近三成市场
室内滑雪场发展势头依旧强劲,已经成为中国滑雪市场的重要特色和增长动力。自2013年以来,国内室内滑雪场数量从仅有5家迅速增长至66家,实现了十余年的快速扩张,且有持续扩大之势。
在中国南方,就正在上演着一场“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的三国争霸战。去年上海耀雪冰雪世界刚以9.88万平方米拿下全球最大室内滑雪场的认证。然而,今年深圳耗资300多个亿打造的前海·华发冰雪世界即将落成,10万平方米的雪区也预示着其将取代上海耀雪的“全球最大滑雪场”之名。这边江苏太仓也不甘落后,太仓阿尔卑斯国际度假区二期于今年6月开工,总面积将突破10万平方米,并且宣称要打造世界首个AI雪场,世界纪录或许再次易主。民间戏称“全球最大室内雪场的铁王座,在中国南方传得比烫手山芋还快。”
《白皮书》显示,从具体数据来看,2024-2025雪季财年,国内新增6家室内滑雪场,比上年增长10%,占全部运营雪场748家的8.82%,场馆累计产生滑雪人次563万,同比增加15.37%,占全国滑雪总人次的21.61%,彰显出室内滑雪场在滑雪市场中越来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区域分布上,浙江、湖南、江苏、湖北和陕西五省位居全国前五,尤其是浙江省,投入运营的室内滑雪场数量达到9家,居全国之首,并且仍有多个拟建项目。同时,华东区域已投入运营的室内滑雪场数量达到21家,居全国之首。
在国际对比中,中国已成为室内滑雪场的绝对领跑者。全球雪区面积排名前十的室内滑雪场中,中国占据七席,且前五名全部位于国内,其中上海耀雪、哈尔滨热雪奇迹面积最大,超过6万m²。随着深圳、长春等新项目的投入运营,中国在室内滑雪场全球前十中的占比预计将达到九席。
按核心目标客群,国内滑雪场分为三类:旅游体验型、城郊学习型及目的地度假型。
具体来看,旅游体验型雪场数量占比最大,达到75.8%,成为覆盖最广、最普及的雪场类型。城郊学习型雪场虽然数量仅占20.19%,但增速最快,累计服务滑雪人次最多,达到1063万,在培养初级滑雪用户和普及滑雪运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符合目的地度假型特征的雪场共有30家,比上年增加1家,但滑雪人次增长了13.03%,共创造746万滑雪人次,占全国总人次的28.64%。虽然数量仅占4%,但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滑雪人次,其中吉林“三万一湖”滑雪度假区、新疆阿勒泰三大雪场以及河北崇礼集群,已成为国内度假型雪场的典型代表。据新华社报道,去年进入11月后,可可托海国际雪场日均游客量超过2000人,其中90%的游客来自外省,显示出目的地度假型雪场在吸引深度滑雪消费群体和带动消费方面具有极强的拉动力。
硬件设施持续扩容,但承载能力与运行效率仍待提升
滑雪场垂直落差的大小是衡量滑雪场所在山地的资源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尽管落差超过300米雪场数量仅占全国滑雪场的4.55%,但贡献超过715万人次的滑雪,它们的吸引力远超普通雪场,成为推动中国滑雪人次增长和消费升级的关键动力。落差小于100米的滑雪场占比最高为78.48%,为47.68%的滑雪人次提供了滑雪服务。
伍斌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中曾提到:“如今全国大部分雪场的垂直落差都不到100米,这类小雪场在成熟市场几乎不存在,但对中国滑雪普及作用很大。它们甚至分布在长江以南,每年能产生一两万的滑雪人次,这些人中一部分从此对滑雪有了兴趣,慢慢收集信息,滑向万龙、长白山、北大壶等国内大雪场,未来甚至会滑向日本、阿尔卑斯山。”
雪道面积超过100公顷的雪场数量为14家,与上年没有变化。14 家雪场仅占全部雪场的1.87%,却承载了全国18.46%的滑雪人次,然而,在全国滑雪市场持续扩容、参与人数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这样的数据显然是不够的。
“排队半小时,滑雪三分钟”“人挤人的魔毯”“滑雪的人太多了,体验感并不好”依旧是很多滑雪者在上个雪季的真实体验。《白皮书》指出:上行设施从根本上决定了滑雪场的运营效率。近年来,我国滑雪场的硬件设施水平有所提升,但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滑雪人群的需求,滑雪市场整体仍处于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
从数据来看,2024-2025雪季财年,全国新增12条滑雪架空索道,使得投入运营的架空索道总数达到365条,分布在181家雪场之中;同期新增魔毯170条,有效补充了初学者和儿童滑雪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脱挂式索道发展加快,国产索道数量已达67条,已远远超过进口索道数量。
另外,新增造雪机数量仍在1000-1200台之间波动,二手压雪车交易以及压雪车租赁业务较前几年有明显上升。
租赁雪板市场继续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一方面,户外滑雪场有租赁板更新换代的需求,另一方面,室内滑雪场成为了新增租赁板市场的主力军。此外,延续近几年的趋势,单板市场热度持续升温,全国各地滑雪场每年都会有新增的租赁单板需求。
总的来说,我国滑雪场硬件设施正逐步向更多元、更高效、更本土化的方向发展,为提升滑雪者体验、缓解拥堵和扩大承载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与欧洲、北美等成熟市场相比,我国仍存在索道密度不足、单条雪道承载量偏高等问题,未来需要在设施总量扩充与高效运力提升上双向发力,才能真正匹配快速增长的滑雪人群。
滑雪用户画像洞察:北稳固、南崛起,低频体验与高频核心消费并存
滑呗APP数据显示,从2016年APP上线的注册用户数17.96万,到2025年4月用户突破1000万,覆盖雪场增长至1375家,俱乐部数量达到3446家。活跃俱乐部如星瑀户外、滑雪去、中国魔诺等在雪季里程上均超过20万公里,整体呈现出社群化趋势。
用户特征上,单板滑雪热度持续升高,年轻化趋势明显,核心客群集中在20-35岁之间。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酒店和度假事业部CEO丁长峰也曾在懒熊体育的嘉年华中也曾提到过这一现象,“中国的所有滑雪场,单板的人数都超过了双板,这说明滑雪人群越来越年轻,雪一代已经传给雪二代,甚至已经产生雪三代,他们更敢玩、更有时间玩、更敢消费,这种趋势是驱动冰雪最根本的势力,也将影响冬奥会之后的十年、二十年。”
同时,GOSKI的数据显示,游客滑雪照片下载量同比下降108280次,主要由于游客记录方式的转变,大家从依赖官方出图到倾向于自己用手机拍摄照片或短视频以及使用运动相机GoPro、Insta360等记录滑雪过程。
根据滑呗数据,在雪季滑雪次数上,低频用户仍占据主体,25%的用户每季只滑一次,17%的用户滑两次,合计超过四成,显示出滑雪对大量消费者而言仍是一种体验型消费。而每季滑3–5次的群体占比约28%,构成了从初学向进阶过渡的中坚层。核心用户虽然数量有限,但依然具备市场支撑力,约30%的滑雪者每季滑雪超过6次,其中12%的用户超过10次,体现出稳定的消费黏性。
从客源地分布看,北京以20.5%的占比遥遥领先,京津冀地区依然是国内滑雪消费的核心市场。吉林(7.2%)、辽宁(7.1%)、河北(5.0%)等传统冰雪大省用户基础牢固,但同时,广东(9.1%)、上海(7.8%)、江苏(4.6%)等南方地区滑雪人群占比也不容小觑。
携程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12月6日,携程平台“滑雪+”相关产品搜索热度同比增长一倍以上,而在平台上提前预定滑雪酒店的酒店中,有九成来自南方城市。这也解释了为何南方各地纷纷大力兴建室内滑雪场,根源就是看中了南方市场的广阔需求以及大型滑雪综合体拉动消费的潜在优势。
不过,硬件设施建设只是起点,南方及沿海地区市场的真正考验在于冰雪文化的推广与深度体验能否扎实落地。滑雪远不止于雪场设施,更是一个融合技能培训、赛事活动、旅游度假、社群社交等多元体验的集合体。因此,只有打造全方位的冰雪生态环境,才是真正提高滑雪复购率、培养稳定滑雪人口、培育成熟市场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薛慧慧,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