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窗砸下35亿欧元再创纪录,但这样的英超已不叫疯狂
欧洲五大联赛的转会截止日(9月1日)刚刚过去,英超不仅在“花钱”这件事上再次占据了话题中心,还把转会市场几乎变成了“独角戏”:总投入35.6亿欧元创造纪录的同时,更可怕的是,这个金额超过了意甲、西甲、德甲、法甲的总和。
从俱乐部层面来看,英超球队在净投入榜单中占据绝对主导。
根据德转数据显示,净支出(买人投入减去卖人收入)排名前五的俱乐部中,除皇家马德里(净支出1.655亿欧元)之外全部来自英超——阿森纳以2.832亿欧元高居榜首,利物浦(2.6418亿欧元)、曼联(1.765亿欧元)和托特纳姆热刺(1.691亿欧元)紧随其后。
纽卡斯尔联(1.1385亿欧元)、诺丁汉森林(1.125亿欧元)等英超中游球队也进入了净支出前十,显示出英超整体资本实力的厚度。
▲数据图片来源:Transfermarkt.COM
▲数据图片来源:Transfermarkt.COM
球员层面的重磅交易进一步印证了英超的购买力。除了加拉塔萨雷和拜仁,英超占据了单笔转会金额前十榜单中的八席。今夏转会费最高的3名球员均由利物浦创造:伊萨克以1.44亿欧元加盟,打破了英超转会金额的最高纪录;维尔茨以1.25亿欧元同样登陆安菲尔德;此外就是以9500万欧加盟的埃基蒂克。
曼联也完成了三笔重要引援,分别以7650万欧元引进塞斯科、7500万欧元签下姆贝莫、7420万欧元签下库尼亚。阿森纳则以7000万欧元将苏维门迪收入麾下。
当你为英超这种钞能力大呼疯狂之际,实际上,这样的巨额投入自有其商业逻辑。
因为这些挥舞着钞票的俱乐部们并不是单纯比谁最会砸钱,而是在追求成绩和财务规则的框架下,比谁能用更有效的转会策略来对阵容进行改造。比如花费近5亿欧元天价打造“英超大结局”的利物浦,实际支出比阿森纳还要少一些——它如今也在承受着外界对其卖人方面存在明显问题的指责。最典型的案例是切尔西。过去几个赛季,这支刚由美资接手的伦敦球队因缺乏转会逻辑、阵容臃肿、不得不大量出租球员而饱受批评。但根据德转数据,本次夏窗切尔西投入约3.28亿欧元,但依靠出售,最终账面上却还能小赚400万欧元。这三支如今均由美国老板所有的头部俱乐部,在细微处展现出了三种不同的面貌。
不得不说,英超近乎垄断式的转会投入方式,绝不仅仅因为英超球队的老板有钱,而是建立在整体市场优势之上。转播合同与商业收入带来的巨大营收优势,让英超具备了对欧洲其他联赛的“虹吸效应”,几乎所有优质球员都会被吸纳到这个市场中来。
卫报披露的欧足联发布的年度《欧洲俱乐部财务与投资格局报告》显示,欧洲各大联赛在2023年的总收入达到了268亿欧元,而仅英超在2023财年的总收入超过71亿欧元(59亿英镑)。紧随其后的西甲和德甲,收入分别为37亿欧元和36亿欧元,加起来也将将和英超打平。
从收入中位数来看,英超俱乐部的收入比德甲高出60%,比意甲和西甲则高出三倍以上。这一差距主要源自转播收入。英超国内转播合同在2022-25赛季这个周期总价为50 亿英镑,其中上赛季的转播收入比欧洲第二高的西甲国内转播权价值高出约65%。卫报报道称,随着其他主要联赛的电视转播权价值整体走低,这种差距在未来几年很可能进一步拉大。
如此悬殊的收入差距下,即便是皇马、拜仁这样的传统豪门,在顶级年轻球员的竞争中也越来越难与英超抗衡。以今夏为例,转会窗标王伊萨克从7月份开始,就以罢训威胁原来的东家纽卡斯尔,希望转会利物浦。转会截止日最后一天,利物浦砸下1.44亿欧元最终让交易成行。而在同样需要引入前锋的情况下,拜仁的选择是从切尔西以租借加买断的形式引进杰克逊,这笔转会还一度因为切尔西的原因差点夭折。显然仅现状来说,拜仁在转会市场上就并不具备利物浦这样的强势话语权。
数据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差距。根据德转统计,今年夏窗英超净支出高达15.19亿欧元,意甲净投入8828万欧元,西甲净投入4592万欧元。而法甲(-3.3776亿欧元)、德甲(-1.742亿欧元)的数据甚至都是“盈利”的,即是卖出大于买入。换句话说,当英超在持续加码时,其它联赛更多是通过“卖血”来维持生计。
而整体来看,英超一笔笔交易金额固然惊人,但也更集中在25岁以下的顶级天赋,显示出英超俱乐部注重长期投资的战略倾向。如此衍生出的英超和其他联赛之间的实力差距,让欧洲足球版图的资源流动越来越单向化:最好的球员去往英超,其他联赛则被迫扮演“供应商”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英超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表现出强大的购买力,但他们的操作仍然受到一定的结构性制约。财政公平条例(FFP)以及英超的工资与支出监管(PSR)并非摆设,而是对俱乐部运作形成实际约束。在追求竞技成绩的同时,他们必须在引援和出售之间保持平衡,否则就可能触及财政红线。例如纽卡斯尔最终决定妥协出售伊萨克,也多少有这方面的考虑,而阿斯顿维拉在这个夏窗的捉襟见肘,也同样受困于此。
这种约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循环”模式:一方面,英超通过庞大的转播收入和商业能力持续吸纳顶级球员,形成对欧洲其他联赛的虹吸效应;另一方面,英超内部也在消化这些投入,通过俱乐部间的转会、租借以及青训回流,完成资金和球员的内部循环。比如一名年轻球员可能先由顶级俱乐部引进,再通过租借给其它球队获得比赛经验。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球员资源利用效率,也降低了俱乐部的短期财务压力,更进一步提高了对年轻球员的吸引力。
长此以往,对于英超来说,其利好不仅体现在球员转会层面,而是会进一步夯实联赛的营收增长。比如基于联赛实力创造出的全球市场需求,为英超带来了巨大成功。如今,英超的国际版权价值已经超过国内版权30%,并且自2007年以来增长了十倍。
Matchday的数据显示,2022-23至2024-25赛季的转播周期,英超的国际市场转播收入同比增长17%,达到17.8亿英镑。而从下赛季开始的新周期,英超的版权价值将继续增长23%,达到21.7亿英镑。这部分源于英超俱乐部通过海外巡回赛、商业合作和全球化营销不断扩张品牌影响力;同时,美国私募基金和中东主权财富基金的加入,也进一步提升了这些市场对英超的价值。
但回到联赛财务分配的制度层面,英超大约67%的总分配额是平均分配的,这确保了即使排名垫底的俱乐部也能获得超过1亿英镑。以2023-24赛季为例,曼城作为冠军获得了1.76亿英镑,而位列第10的水晶宫拿到1.4亿英镑,两者差距仅为1.26倍。这一差距远小于其他欧洲主要联赛。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中游或升班马俱乐部,也能在这一模式下获得相对稳定的现金流,使其能够持续投入青训、阵容建设和市场拓展。这种结构性优势,保障了联赛整体的竞争平衡。换句话说,英超的经济规模和收入分配体系,使得俱乐部在竞技与商业上形成正向循环:优质球员汇聚联赛,联赛吸引全球关注,关注又反哺收入和品牌价值,从而持续巩固英超在欧洲乃至全球足球市场的领先地位。
当然,负面影响也是存在的。从长期趋势来看,英超的虹吸效应可能导致欧洲其他联赛持续边缘化。西甲、意甲和法甲在面对英超的高额转会报价、大幅提高的球员薪资标准时,多数只能出售核心球员以减缓运营压力,而难以通过引援提升整体竞争力。
对英超球队自身的运营而言,这种优势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高价引进球员容易,但转手却并非易事。随着球员身价和工资水涨船高,俱乐部在出售球员时往往面临账面压力和市场匹配问题——即便球员能力出色,也很难找到愿意支付高额转会费和工资的买家。因此,租借成为越来越常见的解决方案:俱乐部通过将球员租借到其他联赛或本土中下游球队,藉此降低工资负担。
归根结底,转会市场的竞争,不是比谁能短期砸下最多的钱,而是谁能在高投入时代找到一条既能保证竞技力,又能维持财务可持续的道路——在未来,这条路径可能才是决定欧洲足球格局走向的真正“王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懒熊体育”(ID:lanxiongsports),作者:彭锦,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