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在做主?外卖大战中“看图下单”的真相

复旦《管理视野》·2025年09月03日 10:14
外卖平台上的图片,不只是装饰,而是真正的销售员

深夜十一点,肚子饿了,你欣然打开外卖平台。屏幕上跳出来一张图:金黄的北京烤鸭皮泛着油光,边上整齐摆放着薄饼和葱丝,图片上还贴着“招牌必点”的小标签。你是不是已经感觉口水快要溢出来了?几乎还没动脑子,手指就下单了。

这就是“看图下单”的魔力。我们总觉得自己是理性的消费者,点外卖时要考虑价格、口味、评价,甚至配送费。可现实往往是,决定下单的那一瞬间,是胃和眼睛在做主,而不是大脑。

和买电器、买衣服不同,食物是典型的“体验品”——你只有吃到嘴里,才能确认好不好吃。但在点单之前,你必须根据有限的信息做决定。文字描述再花哨,也比不上那一张图直击大脑。心理学里有“图像优势效应”(Picture Superiority Effect),意思是人类记住和理解图像的效率,远远高于文字。对于食物,图像的刺激往往更强,能直接唤起“味觉想象”:酥脆、鲜嫩、多汁,仿佛已经嚼在嘴里……

美图真的能卖货

“美图有利卖货”这一点其实经常在日常生活里被商家反复印证。麦当劳的广告里,汉堡永远比你拿到手里的更高、更饱满;星巴克在菜单板上放的咖啡拉花照片,几乎就是“点单前的最后一击”;甚至在淘宝上买衣服时,你也可能更容易被“氛围感大片”打动,而不是冰冷的参数表。但如果说“看图下单”只是直觉,那么大数据的结果才是研究结论。

研究中,我们与国内一家大型外卖平台合作,研究数据采集于2021年的一个月时间内,兼顾了在线订餐中多样化的菜品偏好。最终,我们综合的数据集包含506,553份订单,涵盖来自71家不同餐厅的5,074道特色菜品。

先说第一个研究结论是:图片越好看,销量就越高。对一家外卖店来说,这几乎等于不用多做活动、不用打更多广告,只要把照片拍好,就能直接多卖出去的稳赢手法。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中发现,菜品图片的美学评分每提高一个单位,对应的销量平均增加4.8%以上。别小看这个数字。在外卖行业里,哪怕销量提升1%都意味着不菲的收入差距。举个例子,一家月销1,000单的店,只要把图片拍得更精致,可能就会多卖48单,而这背后没有额外的广告费用,没有复杂的促销活动,仅仅是因为一张图“更好看”。

我们在研究里还有个特别有趣的发现:图片的影响在“冷启动”阶段尤为明显。什么意思呢?有些新店刚上线,还没有积累足够的评价,这时候消费者只能依赖最直观的信号——图片。如果图拍得好,能极大缓解顾客对未知商家的不确定感;相反,如果图片随便拍,哪怕菜品很好吃,也可能因为“看上去不行”而无人问津。

更有意思的是,图片不仅决定“买不买”,还决定“愿不愿意多花钱”。我们的研究发现,美图让顾客更容易接受较高的定价。比如,一份定价20元的盖浇饭,如果图片拍得普通,可能需要打折才能卖动;但换一张高分图片,即使定价保持不变,销量也能维持,甚至增加。换句话说,好看的图片就像是天然的“溢价工具”。在奢侈品领域,这种现象早已被用到极致。奢侈品的广告片里,手袋从来不是孤零零放在货架上,而是和繁华街头、优雅女性的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消费者买的不是一个皮包,而是“看上去的样子”。

外卖平台的美图逻辑,与之如出一辙。顾客点的不仅是一份美食或饮料,更是“看起来很美味、能满足想象”的那份冲动。所以我们才会说,外卖平台上的图片,不只是装饰,而是真正的销售员。它替商家做了第一轮的推销,用“好看”来减轻消费者的犹豫,让他们更快下单。

AI和美学:算法如何评判“好看”

在这个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要想证明“图片美不美”能带来销量,我们的研究团队首先得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谁来判定“美”?如果靠研究员一张张去打分,既主观又耗时。于是,研究中我们干脆让AI当起了“美学评委”。

这套方法像是培养一个懂人类审美的“机器裁判”:

先通识,再专攻。我们先用数百万张常见图片训练AI,让它能识别猫、狗、桌椅这些最基本的元素。接着,再用一个叫 AVA 的美学数据库微调,这里面有成千上万张照片,都被人类用户打过1–10分的审美分数。久而久之,AI 学会了哪些画面更容易讨人喜欢。

结果可信。当AI被派去给外卖菜图打分时,它的评价和人类消费者惊人一致,相关性高达0.75。换句话说,机器的眼光,和你半夜刷外卖时的直觉相对一致。AI的评分一旦和销量数据叠加,就揭示出一个清晰的曲线:图片分数越高,订单越多。更重要的是,这个逻辑并不仅仅发生在外卖平台。今天几乎所有线上消费场景,都在被类似的算法审美支配。

在小红书,爆款美食笔记几乎都有相同的模板:干净的桌面、对焦清晰、色彩饱满。算法知道,这样的图更容易让人停留和点赞。在抖音,开箱视频的背景总是简洁,灯光永远柔和。不是拍摄者天赋异禀,而是因为算法偏好这种风格,并把它们推得更广。在电商平台,商品图早就被AI自动修饰过:亮度被调到最佳,主体被凸显出来。你看到的不仅是商品,而是算法“精修过的版本”。

这带来一个有意思的变化:AI不只是帮我们挑出“好看”的图,它其实正在重塑我们认为什么是好看。对商家而言,这背后意味着一种新的竞争逻辑:

首先小店也能靠AI提升门面。不必砸大钱请摄影师,AI工具就能帮图片达到更高的“美学分”。

其次,大品牌可以规模化筛选。算法能在成千上万张图片里挑出最打动人的几张,让广告和宣传更高效。

最后,竞争转向“算法审美”。在数字时代,拼的不只是产品和服务本身,还包括谁的图片更符合平台的算法口味。

信号的博弈:广告会削弱美图效应吗?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既然图片这么有效,那商家是不是只要狂砸广告+美图,就能卖到飞起?但事情没那么简单。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图片的作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会和其他“信号”相互作用,有时候互相增强,有时候反而抵消。

在外卖平台上,顾客下单时收到的信息其实可以分成两类:

(1)推广信号(Promotional Signals):由商家主动发出,比如精修的美图、广告位、折扣活动。

(2)信誉信号(Reputational Signals):由第三方或平台发出,比如平台认证、必吃榜、用户评价。

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推广信号之间容易相互替代,而信誉信号和推广信号之间更可能相互补充。

广告会稀释美图效应

先说推广信号之间的关系。图片和广告,都是商家自己提供的信息。研究数据显示,当一家餐厅同时投放大量广告时,图片的说服力反而下降。为什么呢?

想象一下,你点开某家新餐厅,首页满屏广告横幅、优惠券推送,还在首页推荐位刷屏。结果那张本来挺好看的菜图,反而被广告的“吵闹”稀释了。消费者会觉得“你是不是花钱买流量了?那图也许就是修出来的”。换句话说,当广告用力太猛,顾客会对图片产生怀疑,认为它只是营销包装的一部分,而不是产品的真实信号。

认证会放大美图效应

但当信号来自第三方时,故事完全不同。比如,平台给商家颁发的“官方认证”,或者“必吃榜推荐”。这类信誉信号会增强消费者对图片的信任感。

研究发现,如果一家餐厅既有美图,又获得外卖平台的认证,那图片带来的销量提升会更明显。消费者的心理逻辑很简单:“图片看起来好吃 + 平台认证背书 = 更值得信任”。

有点像买二手车时,卖家说“车况很好”你可能半信半疑,但如果车检机构也盖了章,你就更愿意掏钱。同样的道理,美图搭配第三方信誉,就能产生“1+1>2”的效果。对消费者来说,“平台都替我筛选过了”,这比广告更有说服力。

美学经济的普适逻辑

虽然我们这项研究的出发点是外卖平台,但它揭示的,其实是一个更普遍的商业规律:在缺乏直接体验的场景里,视觉美学就是最强的说服力。

2010年,Airbnb在纽约给房东免费派摄影师拍照片。结果被拍过专业照片的房源,预订量一下子翻倍。这说明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文字可以写“房间宽敞明亮”,但一张光线充足、视野开阔的照片,比千言万语都更能打消租客的顾虑。

甚至在B2B场景里,这条规律同样成立。如果去看一些大型工业设备的宣传册——螺栓、零件、装配线,本来枯燥得像物理教科书,但一旦经过设计团队拍成冷峻、硬朗、带有科技感的图片,潜在客户的信心就会明显提高。哪怕他们知道照片经过修饰,依然愿意相信:一个能在视觉上做到“专业”的公司,产品也不会太差。

这说明,美学效应并不只存在于“吃喝玩乐”的消费场景,而是一种跨行业的普适规律。如果把研究里的逻辑抽象出来,会发现几个核心点:

(1) 美学是第一道筛选机制。当顾客无法亲身体验产品时,图片成了决定他们是否愿意继续了解的“门槛”。

(2) 美学与信任挂钩。单独的美图可能让人怀疑“是不是过度包装”,但如果配合第三方认证或信誉信号,美图就能被放大为可信度。

(3) 美学能溢价。不管是一杯咖啡还是一辆车,好看的图都能让顾客更容易接受更高价格。

这其实和我们公众号之前阐述的另一个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妙——CEO的面部表情不对称也会影响公司股价(CEO的表情,泄露了公司的秘密?——“面部表情不对称”如何影响公司股价):投资者当然会看财务报表,但CEO一旦在镜头前露出“不自然”的表情,市场就会怀疑“你是不是在隐瞒什么”。同样,顾客会关注价格和评价,但如果图片不好看,他们会觉得“可能不靠谱”。视觉信号,往往比我们以为的更有力量。

换句话说,人类在做判断时从来都不是完全理性的。我们会用视觉线索来填补信息的不确定性。在外卖场景里是一张美食图,在资本市场里是CEO的脸,在旅游或二手车平台上则是照片里透露的氛围感。

所以,当你再看到一家企业愿意花重金去拍一张“完美”的照片,不要觉得那只是表面功夫。很可能,那就是他们最划算的一笔投资。

管理启示录:从视觉信号中学到什么?

我们这项研究虽然以外卖平台为切口,但能给企业高管们的启发,超出了餐饮行业范畴。研究结果其实阐释了一个底层逻辑:视觉信号可以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迅速降低顾客的犹豫成本。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我们觉得有几点值得参考:

1.投资在“第一眼”

再伟大的产品,也需要有人愿意点进来。那“一眼”的展示,可能是一张外卖图,也可能是一张电商商品图、PPT的排版设计,甚至是CEO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情和衣着。企业往往会在研发、活动营销上投入大量资源,却忽视了最前端的视觉呈现“看起来怎么样”。这一点,或许比你想象的更值钱。

2.别让信号互相打架

图片、美工、广告、优惠券,这些都是推广营销信号,但如果它们一起上阵,往往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互相稀释。广告投入过猛时,顾客反而会质疑图片的可信度;但如果有平台认证、权威背书这些信誉信号,美图的效果就会被放大。简单说,组合拳要分门类,不能乱堆料。

3.美学就是生产力

在数字化环境里,视觉不再是“软装饰”,而是能带来直接销售结果的硬指标。AI已经能量化审美,企业完全可以把“美学分”当成一种绩效指标来管理。小店能用AI修图工具提升门面,大品牌能用算法筛选最能打动客户的素材。未来,美学管理可能会变成产品供应链的一部分。

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却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在企业管理里,负责设计的和负责销售的常常是两拨人,前者被认为“搞艺术”,后者被认为“搞业绩”。但这项研究提醒我们,艺术和业绩之间,可能只隔着一张图的距离。

本文改写自:Ma P, Zhang C, Dou Y, et al. AS TASTY AS IT LOOKS: EXPLORING THE IMPACT OF IMAGE AESTHETICS ON FOOD DELIVERY SALES[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2025, 26(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复旦商业知识”(ID:BKfudan),作者:复旦商业知识,36氪经授权发布。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命运:群星》或许将为网易带来射击与出海的新拐点!

昨天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