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服并购大年,中国品牌该如何反应?
运动鞋服品牌的并购时有发生,但近两年尤其多。
最新的一笔并购,可能会落在意大利高端运动鞋制造商Golden Goose头上。据意大利《共和报》(La Repubblica)报道,红杉中国已经提交一份不具约束力的收购要约,计划收购Golden Goose的全部股权,目前谈判处于初期阶段。
运动潮流与户外休闲风起,跟上节奏的品牌和经销商大赚,暂时落后的品牌也要寻找出路。
热钱源源不断地流向头部品牌的同时,也在市场撕开了口子,让财大气粗的品牌、经销商、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有机会涌入,寻找合适标的,继续壮大自身势力。
并购大年已至
从数据上看,运动鞋服领域确实迎来了并购大年。
据时尚媒体BoF报 道,截至9月,美国鞋服领域的并购交易总额接近210亿美元,是伦敦证券交易所自1970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新高——此 前的纪录分别是2024年的161亿美元和2021年的156亿美元。
此外,据美国投行Capstone Partners发布的户外休闲及爱好者报告,截至2025年9月,户外行业的并购交易数为88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63%。参与人数增长、消费者对于相关活动的参与度提升、品牌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住战略地位,导致该行业并购事件频发。
单是今年4-5月,运动鞋服领域就出现了安踏收购狼爪、3G资本收购斯凯奇、迪克体育用品公司收购Foot Locker等重磅交易。这些交易的达成,对运动鞋服及户外运动市场的格局、走向、经营打法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
图源:Bloomberg
巨头们的动向往往会在市场掀起巨浪,近两年运动鞋服领域并购频繁,「错失恐惧」的氛围也逐渐弥漫开来 ——买家担心错过抄底时机,更担心竞争对手借并购壮大;卖家担心错过运动潮流与户外休闲的风口,届时出售难度更大。
因此,如今的运动鞋服市场,并购流言满天飞,锐步、彪马、加拿大鹅、Golden Goose等多个品牌都传言要出售,好不热闹。不管这些品牌最终是否出售,都可以趁着并购市场火热时,问一下价。
另一方面,美国飘忽不定的关税牌,进一步加剧了运动鞋服市场的动荡。在关税等因素随时可能左右品牌营收和市场格局的情况下,参与并购的买卖双方都会急于尽快达成交易,某种程度上加速了运动鞋服领域并购节奏的推进。
以Foot Locker为例, 据BoF报道,公司高管们担心关税变化会影响公司收入与财报数据,进而影响公司股价和估值,所以赶在财报发布前两周,也就是5月10日,结束谈判,正式达成交易。
追风口的人
运动鞋服领域并购频发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篮球、街头等以往的流行趋势让步于跑步、休闲等新风向,运动鞋服市场正在经历一轮大洗牌,攻守易形之下,有能力并购的买家和想套现离场的卖方,数量都多了起来。
「在动荡与变革的时刻,领先的人会想办法巩固优势,如果他们发现与其战略相符的标的,就会抓住机会并购。」摩根大通北美消费者和零售投行联席主管乔纳森·邓洛普(Jonathan Dunlop)在接受BoF采访时直言。
潮流风口的转变,推动着运动鞋服市场格局的变化。在这场并购狂欢中,参与的不只有品牌,还有一群「赌徒」——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
「对于中端市场和少数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零售品牌,品牌管理公司一直是最活跃的那批收购方。」投行Solomon Partners消费零售业务主管大卫·希夫曼(David Shiffman)在接受BoF采访时表示。
相比运动鞋服品牌更专注于某一领域或赛道的垂直运营情况, 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更看重自身的投资组合,在所看领域的热门赛道均有布局,顺应潮流风口的变化,要么选择品牌权益的部分或整体转让,要么选择推向资本市场变现。
因此,户外休闲潮流正当时,这方面的品牌并购自然会多一些。但没有人能保证这个风口会一直持续下去,街头文化未来或许又 将回潮。 雨露均沾是一些投资基金、品牌管理公司采取的策略, 这样就能保证不管风口吹向哪,他们都有能赶上风口的品牌。
这样做,确实有赌的成分,但现阶段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趁机抄底,花费的成本也不会那么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理解品牌管理公司Bluestar Alliance沉迷收购街头品牌的操作——他们刚从威富集团手中收购Dickies,此前还从LV手中买下Off-White。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去并购,品牌、经销商、投资基金和品牌管理公司等买家真金白银的投入,都将运动鞋服并购市场推向了新高度。
中国买家「不傻」
有意思的是,不管是锐步、彪马这些传统运动鞋服品牌,还是加拿大鹅等户外品牌,出售流言传出时,中国运动品牌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流言中的潜在买家,以至于安踏、李宁、波司登等多个品牌最近都忙着辟谣。
君得资本苏毅向体育产业生态圈分享, 2014年,国务院发布「46号文件」,中国运动品牌在那个阶段并购过不少国际运动品牌。
或许从那时候开始,中国运动品牌「买买买」的形象就已深入人心。而这当中最为经典的案例,必然是安踏联合腾讯等财团全资收购亚玛芬集团。
安踏在2019年收购亚玛芬集团时,其年亏损高达16亿元,同时还有负债。但在安踏的运作下,亚玛芬集团2024年的营收为51.83亿美元(约合363.7亿元人民币),净利润为7300万美元(约合5.12亿元人民币),并且成功赴美上市。
亚玛芬集团不仅扭亏为盈,还挣得盆满钵满,称得上是中国运动品牌并购、运营的教科书般操作。
除了亚玛芬集团之外,特步对索康尼、三夫户外对X-BIONIC的运营,同样可圈可点。
有这些案例铺路,再加上那些传言出售的品牌,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股价下跌、营收减少、增速下滑等困局,他们寄希望于通过中国的供应链能力、品牌运营能力、交付体系等配置,将品牌重做一遍,也无可厚非。
更重要的是,中国运动鞋服市场和户外市场发展势头依旧可观,对于品牌来说也有足够大的吸引力。
据灼识咨询统计,2019年-2024年,中国专业户外服饰行业市场规模从688亿元增长至131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3.9%,而且预计到2029年将发展至287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16.8%。
此外,根据灼识咨询、商务部-复旦大学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联合发布的《2025得物户外运动白皮书》,得物近六成户外用户年消费金额超过8000元。
由此可见,中国市场的增长规模和用户消费热情都有着不错的势头,而通过并购、品牌权益合作或者成立合资公司,能帮助品牌快速打入中国市场。
但在苏毅看来,目前中国品牌大量并购国际品牌的可能性不大,「2016年有牛市,国家政策比较宽松,杠杆率也高,中国品牌手头资金更充裕。但现在不比以前了,中国资本市场更加成熟,对于海外品牌收购更加务实。另一方面,国际品牌该买的也买了,没有太多选择。」
与一步到位的直接并购相比,苏毅认为,对于尚不具备国际化能力的企业来说,低成本、更灵活的品牌长期授权方式更加适合中国企业。
现实情况也是如此,如海德与海澜之家的合作、滔搏与Norda、Ciele、Soar多个小众品牌的合作等,这种类似的合作模式正在中国市场越来越频繁地登场。
运动鞋服并购市场确实火热,但也没必要盲目跟风并购,尤其是目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就会葬送全局。
从更加符合品牌发展战略和所处市场环境的角度出发,匹配更适合的合作模式,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正如当初不少中国运动品牌从国际运动品牌的代工厂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一样,如今也不一定要着急通过并购来拓展业务和市场,通过品牌部分权益的短期合作、代运营,锻炼其品牌运营团队能力、测试合作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适配度,后续再决定是续约还是进一步并购,更为稳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产业生态圈”,作者:ECO氪体,36氪经授权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