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没概念”有多可怕?小心别掉进消费陷阱里了
这世界上,比没钱更可怕的是,对钱没概念。
北大才子刘震云,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点一次外卖的钱,能去菜市场买一只鸡;吃一顿火锅的账单,够在家吃半个月;一杯奶茶,差不多有30个鸡蛋......
这让不少人猛然惊醒,原来最惨的,不是囊中羞涩,而是对金钱彻底失去了感知力。
01 对钱没概念掏空了多少人?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当今社会,不少人觉得:几十万都是小钱,存款百万都是基本标准。
在很多人口中,30万就是轻飘飘的一串数字。
这就是这个时代比没钱更可怕的问题,很多人对钱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
因此,他们时刻被消费主义环绕,而不自知。
比如:
买一部最新款的手机1万元,很心疼,但是分期24个月,每个月只要400多元就毫不犹豫了;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要29.9,大家都有,自己也必须有一杯,但平时连一箱40的奶都舍不得买;
去一趟超市,买的都是9.9或者19.9的东西,结账的时候,却发现一两百没了。
其实,这都是资本精心布的局,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那消费主义是怎么来的?我们又是怎么掉入到消费主义陷阱的呢?今天给大家简单讲一讲。
02 我们是怎么掉进消费主义陷阱的呢?
这要从工业文明讲起。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塑造了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本质是工作伦理,劳动是光荣的,工作是神圣的,每个人都应该工作,不工作就是罪恶,工作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形式。
但,很快这种伦理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力大幅提升,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机器的崛起逐渐取代人作为生产主导。
人,作为劳动力从促进生产,变成了一种过剩的冗余,成了经济发展的累赘。
在这个背景下,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贸易,消费为什么排在第一位?更不用说后两者萎缩的情况下。
无论是从ZF层面还是经济层面,刺激消费、增加消费人口都是第一位的。
与此同时,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也在逐渐丧失,人们体会更多的是工作对人的控制和压抑。
有一本书叫毫无意义的工作,尤其是大公司,其实很多人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创造什么价值,都是在毫无意义的工作中内耗。
个体的身份认同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工作仅仅成为获取收入、实现致富目标的手段。
消费,而非工作,定义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大家普遍接受的成功的定义不是创造了什么,而是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
消费能力的大小、消费体验的丰富与否,成为衡量一个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的新尺度。
什么年轻人入职场的第一块机械表、参加工作的第一套西装、女白领的第一个轻奢包、大学生的第一款品牌护肤品、年轻人的第一台私人飞机……
看似是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实则是产品经理们精心编织的消费幻梦。
但是,很多人为了证明自己,愿意为其买单,哪怕透支消费、贷款消费。
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他们会因为感觉消费能力不足,或者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消费层次,感到羞耻和沮丧。
最终,他们被困在了消费主义的牢笼里。
03 如何重建对钱的“敬畏感”?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人还活着,钱没了。
两害相权取其轻,攒点钱还是很有必要的。
特别是遇到急需用钱的时候,比如有家里人生病了,你能立刻拿出20万吗?
未来如果想退休了,有足够的钱支撑你不工作吗?
很多人不敢细算,因为钱早就碎片化蒸发了。
因此,这个社会一定要对钱有点概念,对钱有要“敬畏感”,否则会过得非常惨。
下面,给你几点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花小钱试水
在花钱前,请记住一点:
你长期的习惯,并不会因为你花了钱而突然改变。
比如你不爱运动,没有运动习惯,不会因为你办了健身卡就能坚持运动, 你不爱学习,从没自学过,也不会买了课就能改变。
如果真的想改变,不如先花点小钱试试水。
比如想运动,可以每天花个 30 分钟,跑个酱油跑,建立起运动习惯。这样花的也就是双跑步鞋的钱,而不是一万块的去一次再也没去过的私教课钱。
如果真的想学习,可以先买些书回来读,养成每天看个 1 小时书的学习习惯。这样花的就是最多几十块书的钱,而不是 888 元的打卡社群或者网课的钱。
最好建立这四大账户,缺一不可
全球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标准普尔,在调研了全球十万个资产稳健增长的家庭后,分析总结出了家庭资产配置分布图。
这张家庭资产四象限图,将家庭资产划分为四个账户,核心在于平衡。它不像某些激进的理财方式追求收益最大化,而是强调资产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第一象限:要花的钱(10%)
这个账户负责家庭的短期消费,保障我们的日常吃喝玩乐、衣食住行。
比如:活期存款、货币基金(如余额宝、零钱通)、现金等。
但是,这个账户的钱不是越多越好。占比过高,会导致资金闲置,无法产生更多收益。通常预留3-6个月的生活费即可。
第二象限:保命的的钱(20%)
这是一个杠杆账户,专门用于应对突发的大额开支,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比如:各类保障型保险,如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寿险等。
保险是家庭的财务“防火墙”。没有这个账户,家庭资产可能随时面临风险,一夜返贫。先保障,后理财,顺序不能错。
第三象限:生钱的钱(30%)
这个账户是为家庭创造高收益的“进攻”账户,追求资产的快速增长。
比如:股票、基金、房产、股权投资等。
这个账户的关键在于比例控制。即使投资失败,也不会对家庭根基造成致命打击。要赚得起也要亏得起,无论盈亏都不能对家庭造成巨大冲击。
第四象限:保本升值的钱(40%)
这是守护家庭财富的“防守”账户,核心目标是保本、保值、增值,收益稳定、持续成长。
比如: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信托、债券、定期存款等。
这个账户要保证资金不能有损失,并能抵御通货膨胀的侵蚀。主要用于子女教育、养老规划等未来必然的支出,需要提前几十年准备。
建立强大的自我认同感,勇于突破羞耻的界限。
既然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的必然,就不要把它当作桎梏,除非你看破红尘,跳出三界。
我们需要学会适应并利用这一现实,既要懂消费,也要懂生产,更要懂营销。
最关键的是,你必须学会自主定义自我价值。外界的观点--无论是他人、社会还是群体的看法--都是虚幻的。
要想真正突破束缚,你必须逐步解构并超越这些强加于你的价值观念,构筑起一种更为坚固和自主的人生信念。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建立强大的自我认同感,成为一个敢于面对非议、不畏他人目光、敢于自我营销、勇于突破羞耻界限的个体。
最后:
这个时代,金钱以光速流动。当我们随口谈论几十万时,本质上是在丈量自己与生活的距离。
诗人布罗茨基曾说:“钱是丈量自由的尺度,而非自由本身。”
正确的金钱观应该是:让贫者有米下锅,病者得医治,幼者有书读,老者有所依。
保持对金钱的敬畏不是守旧,而是对自我劳动价值的尊重。
毕竟在这个充满变量的世界,清醒的金钱观恰是我们最可靠的生存锚点——它不会让我们更富有,但能让我们更自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晓芳说职场”(ID:XF-SZC),作者:王晓芳团队,36氪经授权发布。